从“危险心结”看《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人物形象

2022-04-05 01:33王国英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罪与罚老太婆科夫

摘要:俄国文学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是一部震撼读者灵魂的世界名著,作品描述了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偏执的性格及犯罪前后的复杂心态,剖析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是一部典型的心理分析小说。本文从犯罪心理学理论出发,对主人公自身“危险心结”影响下的形象特征及原因进行分析,达到对人物形象的深入解读。

关键词:拉斯科尔尼科夫危险心结偏执认知局限

《罪与罚》是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一心想成为拿破仑式的人物,改变黑暗的社会,并在自己“超人”思想的引导下,导致杀人的犯罪行为,同时描述了他犯罪前后复杂病态的心理。小说中的罪,不仅指的是法律层面上的罪,还指“原罪”,本文在探讨拉斯科尔尼科夫人物形象时,侧重分析作家对主人公的犯罪行为描写,以犯罪心理学中的“危险心结”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思维方式、病态表现、过往经历等,探讨主人公身上由“危险心结”造就的人物形象特征及表现,并挖掘其原因,以新的视角对人物形象进行解读,以期对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危险心结”的界定

“危险心结”一词属于犯罪心理学概念,是由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提出的,她在《谁在犯罪》一书中把罪犯的心理背景分为两类:危险心结和危险人格。其中“心结”指的是一种心理状态,即当某人遇到刺激,调解失败形成创伤后未能痊愈,而导致这种犯罪情境发生的心结。

这里所说的“心结”不同于“情结”,“情结”指一个人心理状态中无意识的冲动。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提到:情结是当时没有意识到的含有强烈情感价值的思想和兴趣。我们常听到“俄狄浦斯情结”“性欲倒错”等词,例如在屠格涅夫小说《初恋》中,主人公成长在缺爱的家庭中,母亲暴躁严厉,对他漠不关心,美丽不羁的少女齐娜伊达填补了他缺失的母爱,他觉得这是爱情,这种“恋母情结”式的爱情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源于一种本能。而“危险心结”引发的犯罪是未能摆脱某种痛苦和挫折的有意识行为,它区别于本能,其目的不是寻求补偿而是摆脱。

由“危险心结”形成的犯罪往往包含犯罪指向的明确具体、罪犯认知的局限性、犯罪的报复性及罪犯思维方式多偏执型等特征,“危险心结”的形成也多与日常挫折有关,而以上特征恰好是小说《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科夫人物形象犯罪行为的轨迹与说明,因此站在“危险心结”心理分析角度上更有利于对人物形象特征的深入挖掘与概括。

二、“危险心结”下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形象特征

拉斯科尔尼科夫人物形象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其性格的偏执,而思维方式上存在偏执和认知局限性正是其作为“危险心结”者与正常人的不同。所谓偏执型人格的主要表现是敏感多疑,自命不凡,高估自己的能力,不能客观地分析,难以和亲戚朋友和睦相处,所以又叫妄想型人格。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意思是如果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缺点,认识到自己认知中的局限性,这才是智慧的;而不懂却假装或自以为知道,这是有问题的。这种偏执形成男主形象的以下特征。

(一)黑暗社会下的精神裂变

拉斯科尔尼科夫所生活的19世纪中期的俄国正从农奴制向资本主义过渡,这个没落的世紀里充满了暴力,人民生活艰苦,思想陷入虚无。小说开头就有对彼得堡的描写:“街上酷热难当,而且又闷又挤,到处是石灰浆、脚手架、砖头、灰尘,以及夏天特有的那种臭气,无钱租用别墅的每一个彼得堡人都十分熟悉这种臭气。”这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贫苦处境。

在黑暗的社会背景下,理想过高的人们如果经不起挫折,就会致使其精神上的虚无。在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发表的文章《论犯罪》中,人被分成两类:“一类是低级的人,可以称之为仅仅是繁衍同类的材料;另一类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就是具有天赋和才干,能在自己所处的社会提出新的见解的人。”他认为第二类人是未来的主人,这种非凡的人有权犯罪。拉斯科尔尼科夫自命为拿破仑一样的人,他想要改变这个令他不满的社会,为了验证自己是非凡的人,他迈出了第一步,杀了一个老太婆。“超人”思想引导下的他不曾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能力,不能踏实实干,整日幻想着自己的“超人”美梦,最终未能经受住道德的谴责,陷入挫败感中,呈现出一种精神分裂的状态。

有读者认为拉斯科尔尼科夫具有反社会人格,而反社会人格属于危险人格范畴。反社会人格的表现是故意侵害他人权益,缺乏同情心,追求刺激,行为冲动,对于自己犯下的错误毫无悔改之心,十分冷漠。在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中,莫里亚蒂被称作“犯罪界的拿破仑”,是众多案件的幕后主使,如爆炸、杀人,个性极其凶残。这种仿佛天生流着犯罪血液、行为变态、毫无同情心的犯罪天才是反社会人格的典型代表。显然拉斯科尔尼科夫不是这样的人,他所不满的是大的社会政治时代背景,而反社会侧重于对社会环境中的人进行伤害,破坏社会秩序,拉斯科尔尼科夫却不具有这样的行为和特征。他在公园里遇到被灌醉的姑娘要“多管闲事”地保护她免受花花公子的欺负;帮助过肺病同学并照顾了他的父亲;火灾时救出了两个孩子,自己却被烧伤了;竭尽全力地帮助马尔梅拉多夫一家。这些人都与他素不相识,是他的善良和同情心让他义无反顾地帮助别人。所以,拉斯科尔尼科夫本性善良,他不属于危险人格,但具有不能经受住连续的挫折的“危险心结”特征,其中的偏执造成了他对“超人”思想有较强执念,并造成了他精神上的病态。

(二)认知局限下的自负与空谈

拉斯科尔尼科夫“有一点目空一切的自高自大”,他喜欢“离群索居”。在与娜斯塔西娅的对话中可以得知,从前他还教孩子们念书,而现在却嫌教书只能“挣几个小钱”,“想发大财”。他并没有像他唯一的朋友拉祖米欣一样,即使身无分文,也能自力更生,有着经营出版业的未来人生规划,崇尚“务实精神”。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依然躺在他的“鸽子笼”里,正如拉祖米欣所说,他是一个“空谈高手和吹牛大王”。

在实施犯罪前,在经历了贫困、辍学、妹妹可能因他嫁给自私的卢仁等一系列事件后,由于认知局限,拉斯科尔尼科夫未能正确地看待挫折,无法正常化解内心的痛苦,不能顺时而动,把错误归结于别人和社会。犯罪后,他在精神上斗争,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固执地认为自己有理,认知局限再次导致情绪易怒,排斥与母亲、妹妹、拉祖米欣等周围一切人的接近,即使在审判过后依然没有对所犯罪行为表现出悔意:“那些人一举成功了,因此他们是正义的;而我失败了,因此我没有资格让自己迈出那一步。”他只是承认自己是一只“虱子”,然而他还是维护那套荒谬理论,对所犯罪行“问心无愧”。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男主由于认知的局限导致无法面对社会实际,最终走向了空谈与自负的极端。

(三)由自知、知罪能力导致的复杂矛盾心理

有自知与知罪能力同样是“危险心结”的重要表现特征,有自知与知罪能力是指能意识到自己的罪行及其轻重。无论犯罪后承认罪行承担法律责任,还是寻找借口,躲避法律制裁,都属于有这种能力的人。思维偏执、认知局限并不妨碍主人公有正常的思考能力和情感能力,小说的主人公很显然是有知罪意识的。

拉斯科尔尼科夫本身就是学法律专业的,必然清楚杀人犯法。主人公犯罪前去老太婆家抵押东西熟悉案发现场,尽量熟悉屋内一切,“他早知道他从那幢公寓的大门走到那里刚好七百三十步,有三四个看门人”,这些他都调查过了,并且“了如指掌”,连犯罪凶器都在一个月前就决定好了。犯罪前他心中常想到“我的良心竟能容许我干这等肮脏的事情”,他能意识到这是一件肮脏的事情,便是有知罪能力的。他在作案后有意识地躲藏,把凶器放回原地,销毁赃物,选择躲藏便说明他知道杀人是羞耻的。

纵使主人公一直坚信着自己所创造的理论,坚信自己有权杀人,但是在道德和良心的谴责下,他每天都犹豫要不要去自首,要不要结束这一切,导致他一反常态,精神病态特征明显,“疯子”“神经过敏”“似乎在他身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交替出现”“多疑症”“全身痉挛”“情绪不定”,这类话语在文中多次出现。

拉斯科尔尼科夫在犯罪后,在良知驱使下大病一场,甚至在警察局听到这个案子时当场晕倒,鬼使神差地回到案发现场拉门铃,在扎苗托夫面前展现出疯狂的状态,直接说人是自己杀的,并毫不避讳地泄露赃物藏在石头下面。第一次见警官波尔菲里时为了伪装自己而哈哈大笑,之后多次见到波尔菲里时与他斗智斗勇,情绪失控,犯罪后对周围所有人都很排斥,想要远离一切,动不动就勃然大怒。

主人公犯罪前陷于挫折却难以排解,纠结于自己创造的理论,犯罪后受尽良知的折磨,展现出矛盾纠结的心理状态,他一系列奇怪行为和疯癫反应是他有自知与知罪能力的体现,从而奠定了后来拉斯科尔尼科夫自首并得到救赎的基础。

三、“危险心结”下拉斯科尔尼科夫形象特征的形成原因

(一)溺爱的家庭环境导致的性格缺陷

拉斯科尔尼科夫很早就失去了父亲,在母亲给他的信中写道:“你是我们——我和杜尼娅唯一的亲人,你是我们的一切,是我们的全部希冀,我们的期望。”在这样贫困的家庭中母亲依然要拼尽全力供他读书,借钱也要维持他的生活,性格刚强的妹妹不会为了自己的舒适生活而嫁给一个自私的人,但为了哥哥,她愿意出卖自己,而母亲对杜尼娅的牺牲持默许态度,母亲对拉斯科尔尼科夫怀有更大的希望和偏爱。

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后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排斥,母亲对其恶劣态度和一反常态的情绪感到不解,只能小心翼翼地关心他。她深信儿子的与众不同,深信他很有才干必能做出一番大事业,逢人便说起儿子的救人事迹,逢人就说儿子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她曾预感到大祸降临。儿子音信全无后,她经常生病,郁郁而终。文中并没有直接写母亲对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溺爱,但从侧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主人公父亲去世后,拉斯科尔尼科夫成了这个家庭的希望,由此得到的偏爱导致他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却因难以克服外界困难、无法化解内心郁结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现实中连续性挫折的刺激与打击

日常挫折刺激的持续积累是拉斯科尔尼科夫产生犯罪心理的直接原因。拉斯科爾尼科夫不满于当时的社会却又无力反抗,他勤奋好学,却因贫困辍学,住在寒酸的“鸽子笼”里;马尔梅拉多夫家里的女儿索尼娅为了家庭生存出卖自己的身体;公园里可以看到衣衫不整被灌醉的少女,周围还有花花公子要打她的主意。而有钱人过着为所欲为的生活,老太婆靠放高利贷过着压榨别人的生活。肮脏的社会看在拉斯科尔尼科夫眼里,这些刺激在他心中产生了火苗。

拉斯科尔尼夫犯罪的导火索便是主人公母亲的来信。信中描述了妹妹杜尼娅经受一系列侮辱的过程,斯维德里盖洛夫夫妇的放肆行径使拉斯科尔尼科夫十分愤怒,他更不能接受的是妹妹为了他要嫁给自私自利的卢仁。他不能原谅自己毁了母亲和妹妹。主人公在连续性挫折的打击后,再加上难以走出自己思维的怪圈,急于摆脱贫困,打下进入社会的物质基础,所以产生了杀掉对社会无用的老太婆的想法。

(三)机缘巧合下潜意识的萌发

《罪与罚》中主人公的犯罪过程可以说是非常“顺利”,犯罪前的铺垫甚至暗示犯罪行为的发生是注定的。拉斯科尔尼科夫是在一次谈话中意外得知老太婆的地址,见到老太婆的第一面就“产生了一种难以遏制的厌恶之情”;他顺路去小饭馆,邻座坐着一个大学生和一个军官,正好讨论着老太婆的卑劣行径,大学生甚至开玩笑要为了“正义”杀了老太婆,与此同时,拉斯科尔尼科夫脑中正有同样的想法。他某天迷迷糊糊地绕道从干草市场回家,正好听到第二天莉扎薇塔七点不在家,也就是说老太婆一个人在家,他有了作案条件,这些仿佛都是“冥冥中天数注定”。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梦的内容与被压抑的无意识幻想有某种联系,个体的很多愿望、动机和情绪都会在梦中表达。拉斯科尔尼科夫早就想对抗社会,这个梦促使他真正意识到自己想成为“超人”的想法。机缘巧合认识老太婆,得知有众多人同样厌恶她,从天而降的作案机会,“一个月前,甚至就在昨天,它还仅仅是个幻想,可是现在它突然现身,不是以幻想,而是以崭新的、严酷的、完全陌生的面目现身了”,连续的心理暗示让他相信杀死老太婆是注定的,这个行为是“正义”的。如果说母亲的信是导火索,这个梦则是拉斯科尔尼科夫下定决心杀人的最后一道关卡。

四、结语

《罪与罚》这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独特的人生图景。对于拉斯科尔尼科夫这个人物,人们同情他的遭遇,称赞他的善良,他所犯下的罪行值得人们思考。社会环境和生活中的坎坷会对一个人产生影响,以正确的方式去应对它不是一种妥协,而是在环境作用下的一种变通,走进认知的死胡同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我们关注人物悲剧,更应该引发思考,并从中得到启发。

参考文献:

[1] 曾思艺.罪与罚[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9.

[2] 李玫瑾.谁在犯罪[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9.

[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丹宁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作    者:王国英,黑龙江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语笔译。

编    辑:曹晓花E-mail: 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罪与罚老太婆科夫
明星逃税罪与罚
科夫·皇后镇:漂洋过海的离开
百度商业模式“罪与罚”
老伴
从《鸿门宴》《项羽之死》看项羽的罪与罚
洋奶粉的罪与罚
狗狗世界
苏尔科夫与俄罗斯主流意识形态
雾在做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