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清二代《史记》评点蔚为大观,明代凌稚隆的《史记评林》是集大成之作。《史记评林》网罗众家之言,将明万历四年(1576)以前的《史记》注疏、评点,以及凌稚隆本人的真知灼见荟萃一体,形成《史记》辑评。其汇评全面、评点角度丰富、方法多样,对《史记》研究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本文通过对《史记评林》中《李将军列传》的细读与分析,认为评语具有重视章法结构,点出叙事技巧,关注语言艺术等特色。
关键词:《史记评林》《李将军列传》评点
《史记》自问世以来,历代均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但真正的《史记》评点之风始于明代,并于明代达到巅峰。日本高津孝教授在《明代评点考》一文中曾做过统计,从魏晋至明代,评论《史记》共一百三十九人中,明有八十五人,明代评论《史记》风气之盛可见一斑。明代学者评点《史记》成果甚多,《史记评林》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史记评林》概况
《史记评林》作者凌稚隆,字以栋,浙江乌城人。凌稚隆辑《史记评林》与其家世有着极大渊源。凌稚隆出生于史学世家,他自幼苦读《史记》,“自弱冠读先大夫《史记钞》旦且夕焉”,其父凌约言也是《史记》爱好者,存有《史记评抄》,但是凌稚隆“怅其未备”,深感其父《史记评抄》载录评点不详备,于是广泛搜集众家之言,将历代对《史记》的注释、评论等资料搜罗殆尽,汇辑而成《史记评林》。《史记评林》的评语形式分眉批和旁批。凌稚隆将各家评语与本人的真知灼见载于眉端,眉批以下是《史记》原文,在原文中标识句读,援引《三家注》进行释义,并且将每段的文笔笔法旁注于右侧。明代天启年间的李广缙又在《史记评林》的基础上进行增补,使得评点载录更加详备。《史记评林》对于研究《史记》有着不容小觑的价值意义,对于启发后世小说评点也功不可没。本文通过对《李将军列传》的细读与分析,挖掘其文本价值,探究多样的评点方法与思维,从而对《史记评林》的评点性质有较为深入的认识。
二、《李将军列传》评点概况
《李将军列传》以其精彩的叙事、浓郁的悲剧氛围,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与推崇。《史记评林》对《李将军列传》的评点收录非常全面,评语形式分眉批与旁批两种。《李将军列传》中眉批一共三十九条,其中凌稚隆按语八条。凌稚隆在《史记评林》的凡例中说:“篇中纲领、节目、关键,诸家未评者,兹潜揭于上,众曰按。”a
由此可见,按语即提点篇章中的纲领、关键,以补名家评语之未全。各家评语主要集中在宋、明二代,共三十一条,明代学者评语最多,为二十四处,宋代学者七处。眉批的内容主要可以归结为三大类。
(一)综叙其悲凉慷慨的旨意
辑评第一条便引杨慎语:“此传综叙其事实,以著其才略意气之所以然,又旁及军吏士卒之得志,以致其畸世不平之意。读之使人感慨。”杨慎的话清晰点出全传旨意:李广一生富有才略意气,但是一直不得志,连身边的军吏士卒都做官封爵,而李广终其一生未能封侯,读来令人慨叹,点出全传浓郁的悲凉旨意。再如茅坤言:“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無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悲咽可涕。”茅坤的评语更为明显,“淋漓悲咽可涕”六字直接表达了对于李广不得志的悲伤同情。
(二)对《李将军列传》记载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看法
首先,一部分评语集中于品评人物个性与特征。如凌约言曰:“广为上郡守,知三人中必射雕者,然后见,前日合战,为有血脉,非日日合战,何从知射雕者哉,此上又有以力战为名,其意与日合战同。”董份曰:“从百骑,往驰三人,不见广勇,所以载百骑者,与下匈奴数千骑相应耳。”此二句主要评点李广善射、胆略过人、作战勇猛的形象特征。辑评开篇即用杨慎、茅坤语,认为李广为西汉名将,却没有封侯,对这一历史事件,各家评议纷纷,对李广难封命运的分析也是眉批中辑录较多的。如刘辰翁曰:“太史公极意言李将军不幸,故引弟蔡首末,侥幸至列侯三公,正是恨处。”刘辰翁认为是天命如此。光缙曰:“‘车公一言拜相,李广百战不侯。自是人间常事,莫将造物追求。’噫,是或然者,然亦可惜。”光缙引王世贞诗表达看法,把李广难封的命运也归结为天意,命运使然。再如杨慎曰:“公孙昆邪为国惜才过于文帝。”杨慎认为是文帝不惜才。但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是由李广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如田汝成曰:“余言广之不侯,非数奇也,孝文知之深矣,怀私恨以斩霸陵尉,岂大将军之度哉。”李广做过两件事:一是斩杀霸陵尉,二是杀已降俘虏。田汝成非常看重这两件事,认为并非文帝不知人善任,而是李广以公报私,缺乏大将风度。无独有偶,董份也持有此观点,董份曰:“广不能忘一尉之小憾,乃知功名不成,非特杀降也,亦浅中少大度耳,其不侯固宜。”董份认为缺乏大度是李广未能封侯的根本原因。各家在对历史事件的评点中寄予自己看法。凌稚隆汇辑各评点家对李广命运的看法时,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将不同的看法悉数尽收,形成评点的丰富性。
(三)对叙事技巧、语言艺术的关注与品味
明代评论家不再只关注历史事件的品评,同时将目光转移到叙事技巧和语言艺术上。程一枝曰:“李广所长在射,故传内叙射独详,若射匈奴射雕者,若射白马将,若射追骑,若射猎,若射石,若射虎,若射饮,若射猛兽,若射裨将,皆著广善射之实,末及孙陵教射,正应篇首‘世世受射’句。”评点者关注司马迁对于李广善射这一特征的描写,点出其详叙、首尾呼应的叙事技巧。
眉批以下为正文部分,包括《史记·李将军列传》的原文,原文相关句下援引《史记》三家注来训释字句,每段标识句读,所使用的文法大义都旁注于右侧。其中引用三家注疏共四十七条,旁批共十九条,凌稚隆在凡例对旁批进行解释:“篇中虚实、主客、分合、根枝,与夫提掇、照应、总结及单辞媵语,批评所不能载者悉注于傍。”旁批的主要内容是将一些批评术语如“接”“客”“陡”等标注出来,以提示文章的转折、呼应、过渡等关键之处。旁批中还有揭示人物命运与文章伏线之处,如“数奇”二字频繁出现,以暗示李广多舛的命运。
三、《李将军列传》评点特色
《史记评林》中《李将军列传》的评点收录详备,汇集三十九家评点。评点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者,各位学者的看法、见解均不一致。《史记评林》中收录的评点注重从文章章法结构、语言艺术、叙事技巧等方面进行点评,角度多样,见解出新,其点评对后世小说评点起到重要作用,点评方法也可供后世学习。
(一)注重章法结构,揭示伏线
明代学者非常注重《史记》篇章的章法结构,辑评的上栏中,有九条评点集中于文章结构,凌稚隆本人在旁批里也是多次提及,如“按:伏后数奇不封”,“伏”本是小说评点中的用语,指前文的叙写为后文发展埋下伏笔。凌稚隆融会贯通,将伏笔运用于对史传散文的点评。“数奇”非常值得注意,评点中凌稚隆不厌其烦地让此二字出现,共计出现六次,“数奇”是指命运不好,事多乖违。文章起始,凌稚隆就旁批“伏后数奇不封”来暗示后文李广难封的命运,定下了全文悲凉的基调。“数奇”是一条伏线,下文行文结构,事例的选择无不围绕“数奇”二字,以达到前后呼应。点评文章结构的还有以下几例:
唐顺之曰:“当看叫应穿插,是首尾文字。”程一枝曰:“正应篇首‘世世受射’句。”增袁黄曰:“善射时将与世世受射相首尾。”
增袁黃曰:“蔡自杀上加一亦字,顾盼前广引刀自刭。”
这些评论都将目光聚集在篇章结构上,袁黄似乎对结构格外关注,不仅从整体上把握《李将军列传》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还细读文本,对单个字加以玩味揣摩。袁黄解读李蔡自杀就采用了细节观照的方法,《史记》记载:“广死明年,侵孝景园阳陵神道之地,当下吏治,蔡亦自杀……”b 李蔡因触犯法律而自杀,“自杀”前本可以不加“亦”字,袁黄认为“亦”字呼应前面李广自刎,其效果是加剧全文悲剧氛围,读来备感凄凉,耐人寻味。评论家们关注篇章结构,体现出司马迁《史记》谋篇布局之成功,叙述井井有条,也可反映出明代文人非常注重《史记》的文学价值,伏线的运用对其后的小说批评产生重要影响,如金圣叹评《水浒传》“草蛇灰线,伏线千里”等。
(二)点出叙事技巧,重视语言艺术
杨慎云:“此传综叙其事实,以著其才略意气之所以然。”可知在《李将军列传》中,对李广形象的塑造与叙事是一体的,因此,重视叙事技巧,语言艺术,也是明代评论家关注的重点。对叙事技巧的批评主要从对比与以客形主两个方面进行,并且评论家还对叙事语言进行分析品味。
1.对比。可永雪教授曾对“对比”手法下过定义:“所谓对比,是将相互对立或截然不同的人或事,合乎逻辑地放在一起,以构成强烈的比较,从而使矜持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和突出。”c《李将军列传》中,最鲜明的对比当属李广和程不识。有评语如下:
按:程不识因见此传。
董份曰:“载不识言,以见军法之正,又载匈奴畏士卒乐,以明广之能。载事必如此然后义备,而笔端鼓舞。”
这些评语集中到人物形象之上,关注到李广和程不识的军法风格完全不一样,并将二者进行比较,以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凌稚隆在眉批中已经提点读者注意程不识的出现之于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董份更是注意到这一段对比的重要性,李广与程不识均为汉朝名将,但是二人管理军队的方式完全不一样,程不识行事严谨,法律严明;而李广制度宽缓,比较随意,形成鲜明对比。正如董份所言“笔端鼓舞”,这些评点很好地点明了《史记》的叙事技巧。
评点除了将人物性格进行对比,还有人物命运的对比,评语如下:
刘辰翁曰:“太史公极意言李将军不幸,故引弟蔡首末侥幸至列侯三公,正是恨处。又取望气者备广胸怀口语,如慨而叹,缕缕可伤处,止在而字然字耳。且固命也,能使堕泪。”
杨慎曰:“又旁及军吏士卒之得志,以致其畸世不平之意,读之使人感慨。”
点评者关注到人物命运的不同,刘辰翁将李广与其从弟李蔡进行对比,杨慎将李广与旁吏士卒进行对比,评论者将目光转向人物命运的对比,揭示叙事技巧与人物形象、中心主旨的联系,叙事技巧的利用使李广充满悲剧意味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更加突出李广“数奇”的命运,加剧全文的悲剧氛围。
有些评论者不局限于一篇之中,还将具有相似性、可比性的篇章进行对比,如:
黄震曰:“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传)》看。卫(青)霍(去病)深入二千里,声震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
评论者评点时不拘泥于一篇之中,以辽阔的视野,将篇章进行对比,联系人物具体的事迹完成自己的评价,也借以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2.以客形主。凌稚隆旁批中按“以客形主”,即用次要人物来衬托主要人物,类似烘云托月的写法,多位评论者的评语也体现出这一特点:
凌约言曰:“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皆垂涕,广之结人心于此可见。非子长笔力,安能于胜败之外,乃出古今名将之上如是哉?”
徐中行曰:“赵云遇曹瞒而开壁,李广值匈奴,前皆不足,而虚示之有余者也,卒以疑敌人之心,一因以破虏,一因以全师,盖胆略过人哉。”
这些评语肯定了司马迁叙述事件并不是采用平淡的铺叙,也不是通过直接描写来体现人物个性,而是各种叙事手法相结合,增强文本的生动性与可读性。徐中行以匈奴都不敢向前来反衬出李广的骁勇善战,勇猛无敌;凌约言注意到司马迁的笔力所长,以军吏、百姓皆哭,来烘托出李广人物形象的伟大,加深悲剧内核的主旨内蕴。
评点者还注重语言的字斟句酌,细细赏读,通过语言来品悟太史公之匠心。如:
杨慎曰:“精神正在重前一字。”
刘辰翁曰:“太史公极意言李将军不幸,故引弟蔡首末侥幸至列侯三公,正是恨处。又取望气者备广胸怀口语,如慨而叹,缕缕可伤处,止在而字然字耳。且固命也,能使堕泪。”
这些评点将语言艺术与人物形象、主旨效果的关系揭示出来,展现了太史公行文之功力深厚。评论家评点不放过任何一个字的赏析,如“前”“而”“然”,通过文本细读来分析人物,“前”字充满力量,体现司马迁的果敢勇猛;还有刘辰翁通过对于“然”“而”的细品,可窥见太史公寓褒贬于其中,“然”“而”表现出对李广命运的不平之气,亦可看出评点者的情感取向。
四、结语
高津孝教授对《史记评林》中评点的性质总结道:“评林本中的明人评语的很大部分是近于文学批评的。对明代人而言,他们所看重《史记》的,并非汇集既定事实的史书的意义,而是极力发现和阐释其作为文章范本、作为文学的意义。”d 通过对《李将军列传》评点内容的细读与分析,发现评语有三分之二围绕着章法结构、叙事技巧、语言艺术来进行分析,评点者重点关注的都是《史记》的文学特质,《史记评林》关注文学性的一面对后世评点家产生重要影响,一些小说评点家们也把《史记》当作文学作品而非历史作品来看待,并与小说点评紧密结合,如金圣叹、毛宗岗等。本文通过对《李将军列传》的评点分析,进而对《史记评林》的整体评点状况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
a〔明〕凌稚隆辑校,〔明〕李光绪增补:《史记评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0页。(文中相关引文皆出此版本,不再一一另注)
b〔汉〕司马迁:《史记·列传》(卷2),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8页。
c可雪勇:《史记文学成就论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26页。
d载前引章培恒、王靖宇主编:《明代评点考》,《中国文学评点研究论集》,第92页。
参考文献:
[1] 凌稚隆辑校,李光绪增补,于亦时整理.史记评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2] 李黎.《史记评林》之《项羽本纪》评点探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 王靖宇.从《李将军列传》看《史记评林》中的《史记》评点[J].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07(3).
作者:蔡盈,牡丹江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辑:曹晓花E-mail :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