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于仕隐之间,开五律之先声

2022-04-05 01:33麦嘉琪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王绩野望树树

摘要:王绩代表作《野望》以清新自然的笔调,一洗六朝遗风,是唐代五言律诗的开山之作。《野望》笔风简约朴素却意义深远,描绘了一幅苍凉萧瑟的薄暮秋景图,体现了诗人在天下初定时徘徊于出仕和归隐之间的徙倚无依的心境,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沉郁之情。

关键词:清新自然薄暮秋景徙倚无依仕隐之间五律先声

唐代是诗歌繁荣发展的时代,名家辈出,佳作无数。王绩的诗作《野望》历来为人们所称赞,在唐诗中占有一席之地。初读起来,《野望》语言平淡质朴,似乎惊不起一丝波澜。但是顺着诗歌的发展一路读下来,就会发现《野望》是惊起诗坛波澜的一块小石子。它洗去了六朝诗歌遗留下来的庸脂俗粉之气,也成功地开启了唐代五言律诗的先声。《野望》的成功不止于此,细读全诗,又能发现诗人构思艺术的精妙。诗人将薄暮之景与秋之景重合,让他笔下的景色尽显苍凉萧瑟,还将他人有所归依而自己徙倚无依的境遇进行对比,突出自己徘徊迷茫的沉郁心境。《野望》不仅在艺术上、思想上,而且在文史的地位上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一、苍凉萧瑟的薄暮秋景图

王绩的诗作《野望》有两个明显的时间点:一个是“薄暮”,一个是“秋”。“薄暮”是白天向黑夜过渡的时间点,日薄西山,世间万物都笼罩在昏黄的惨淡色调之中,薄暮之景总是显得那么凄凉;“秋”由盛夏更替而来,从夏季的“阴阴夏木”转向秋季的“草木摇落”,秋季之景总给人一种衰败、萧条之感。而此时的诗人正处在“薄暮”和“秋”两个重合的时间点上,可以说他眼里所见之景实在是苍凉至极。

《野望》的首句“东皋薄暮望”的“望”字统领全诗,正因为“望”,诗人的眼界才会更加开阔,才能够将东皋之地苍凉萧条的薄暮秋景尽收眼底。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句,看似描绘了一幅宁静平淡的薄暮秋景,然而细读却能发现景中的苍凉萧瑟。“树树”说明不只是一棵树,而是每一棵树,树字叠用,表示一种强调;“皆”字是程度副词,本来就表示强调。“树树”和“皆”搭配,其强调程度进一步加深。“树树皆秋色”强调诗人眼中的每一棵树,无一例外都染上了秋天的颜色。同理,“山山”也是强调每一座山,“山山”后面紧跟着副词“唯”字,也更进一步地强调了诗人所望到的每一座山都概莫能外地披上了落日惨淡的余晖。且颔联最妙之处在于诗人运用了互文的手法,初读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但是细读起来是“树树山山皆秋色,山山树树唯落晖”。“秋”与“落晖”这两个时间点是交织在一起的,不可能只是“树树”之景处在“秋”这个时间点而不处在“落晖”这个时间点;同理,“山山”之景也是既处在“落晖”,又处在“秋”这两个时间点上的。颔联一句,诗人将眼前所望之景充分融进“秋”和“薄暮”这两个时间点上,使这两句诗所呈现出的画面更加苍凉萧瑟。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一句,诗人从一个比较近的距离写了一幅牧人与猎人的晚归图。单看这一联,容易让人误以为诗人描绘的是一幅闲适恬静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画面,其实不然,颈联之景依然是薄暮秋景。牧人的“返”与猎人的“归”正好呼应“薄暮”这个时间,而“带禽”正好呼应“秋”这个时间,因为在秋季很多动物常常出来活动以储食备冬,这时正是猎人打猎的好时节。且首联的“徙倚欲何依”一句点名了诗人此刻内心迷茫、彷徨的状态。因此,“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生活画面,特别是牧人的“返”与猎人的“归”,更加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徙倚无依和彷徨迷茫。颔联之景,看似描绘了一幅闲适恬静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画面,实则透露出诗人在这秋天薄暮时分无所归依的孤独飘零之感。

二、徙倚无依、怀才不遇的沉郁心境

在《野望》的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中,诗人就已经点明了他此刻的心境——徙倚无依。“徙倚”是“徘徊、来回地走”的意思,此处是指诗人内心的彷徨、迷茫,不知归依何处。诗人徙倚无依心境的产生,一方面与诗人怀才不遇又历经朝代更替的政治遭际紧密相关,另一方面与诗人在东皋这个地方于秋季的薄暮时分所望之景有关联。

王绩,字无功,“无功”这个字是诗人自己取的,“盖以有道于己,无功于时也”(王绩:《自撰墓志铭》)。王绩出身于一个“地实儒素,人多高烈”的世家,他的世祖“六世冠冕”a,他自己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学、有天分的人,哪怕“不读书”也能“自达理”(王绩:《自撰墓志铭》)。王绩早年受其兄长王通的影响,信奉儒家思想,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才学谋得理想的官职。王绩在其诗作《晚年叙志示翟处士》中就谈到自己在年少的时候用功读书,渴望得到统治者重用,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的愿望。“弱龄慕奇调,无事不兼修。望气登重阁,占星上小楼。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然而在隋代,由于“天子不知,公卿不识”,他从未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即使统治者赐他官职,也只不过是位低职微的小官,他的满腔壮志得不到任何施展的空间,因此后来托病辞官,开始了隐居生活。在群雄逐鹿中原的隋唐之际,他也并没什么积极的作为。“中年逢丧乱,非复昔追求”,他更为厌世了。 b然而倘若王绩真的是“非复昔追求”的话,那他便不会有“徙倚欲何依”这种彷徨迷茫的心境。王绩选择归隐是无奈之举,他不能像陶渊明那样真正享受归隐的生活,他的心在归隐和出仕之间徘徊不定。王绩虽然嘴上说着不再对年轻时的理想抱负存在幻想,想要“藏名白社游”,过上隐居的生活,然而实际上却是“释难颇存周”,他还是对功名、对自己的壮志理想念念不忘,即便归隐山林,也无法真正释怀。这种于归隐和出仕之间徘徊不定的心境在隋朝灭亡、唐朝建立的时候还一直影响着他。《野望》之作,是他当时徙倚无依心境的写照,反映出在天下初定,整个社会尚未从原先的剧烈动荡中完全稳定下来的时候,一介文士冷落无依、彷徨無着的心态。 c

王绩这种徙倚无依的心境虽然不时常外露,但一直埋藏于心。他在东皋这个隐居的地方,望着秋天与薄暮时分这两个时间点相互交织、重合下的山野,不禁触景生情。特别是近距离地面对“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这种生活画面的时候,诗人徙倚无依之感更加浓烈。连普普通通生活在乡下的牧人、猎人都能够有所归依,找到自己的归属,而曾经家世显赫、才华横溢的自己,却不知道哪里才是自己真正的归属。隐居吧,又无法舍弃心中的壮志抱负;出仕吧,又怕落得个才高位低的境遇。正当彷徨、迷茫之际,诗人所看到的人又是“相顾无相识”之人,内心的徘徊不定在此刻变得沉郁压抑。“无相识”这个词一语双关,既指诗人真的不认识此刻的他所看到的人,也指统治者不识其才华,未对他委以过重任。为了排遣心中的压抑,只好“长歌怀采薇”。“长歌”是放声高歌的意思,“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d。“长歌”一词表明诗人苦闷、沉郁的情感已经达到无法遏制的地步,不仅言之不足,就连嗟叹之亦不能足,故只能放声高歌来舒缓心中的压抑。由于时无相识,只能放声高歌“怀采薇”。“采薇”的典故,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采薇而食的故事,但是王绩在隋时曾还乡隐居,入唐后却两次为官,可见他并不像伯夷、叔齐那样忠于旧朝,也不一定对新朝有什么恶感。 e那么王绩在此处用典的目的何在?清代著名

学者沈德潜于《唐诗别裁集》中云:“通首只‘无相识’意,‘怀采薇’偶然兴寄古人也。说诗家谓感隋之将亡,毋乃穿凿。”f 可见他在此处用典只不过是抒发自己孤独无依、怀才不遇的沉郁之情而已。

三、一洗六朝遗风,开唐五律先声

王绩的《野望》是一首五言律诗,是诗人于初唐时期所作。初唐时期,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遗风犹在。六朝诗多采滥辞诡、藻饰绮丽之作,虽然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就批判了这种“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g 的文学风气,但是其余波还是波及隋代甚至初唐。“此外繁辞缛节,随波日下,历梁、陈、隋以迄唐之垂拱,踵其习而益甚。”h但是处于隋唐两代的王绩,不受六朝遗风的影响,独步当时,以其质朴的语言、真率疏淡的风格,一洗六朝遗风。

《野望》是王绩洗六朝遗风的代表作。六朝文人,常常喜欢对自然景物进行细致的描摹、雕琢,用词比较富丽浓艳。如庾信的“秋云粉絮结,白露水银团”、谢灵运的“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沈约的“春隰荑绿柳,寒墀积皓雪”等。但是王绩《野望》一诗中对景色的描绘,不像六朝文人那样浓妆艳抹。《野望》不受六朝遗风的影响,以清新质朴的笔调呈现在读者面前,宛如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句,用笔简练,没有堆砌辞藻,对“秋色”和“落晖”之景的描绘不多,却能从一个宏大的方面给读者呈现出一幅苍凉萧瑟的薄暮秋景图。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句,自然刻画,不事雕琢,勾勒出一幅薄暮晚归图。《野望》写景,没有刻意雕琢,没有浓妆艳抹,只是简单自然地勾画,这样清新质朴的诗作可谓当时文坛的一股清流。

值得注意的是,《野望》不仅是王绩一洗六朝遗风的代表作,也是唐代五言律诗的开山之作。“至武则天、唐中宗时期,李峤、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所作五言诗,大多平仄调谐,对偶工稳,标志着律体诗的正式形成。”i但是早在律体诗正式形成之前,王绩的《野望》就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言律诗了。施蛰存教授曾在《王绩,最早的唐代诗人》一文中说:“王绩这一首诗是最早的唐代律诗。”j在平仄方面,《野望》基本符合五言律诗的平仄要求;在对仗方面,《野望》的颔联和颈联皆有对仗。颔联中,“树树”与“山山”相对,“皆”与“唯”相对,“秋色”与“落晖”相对;颈联中,“牧人”与“猎马”相对,“驱犊”与“带禽”相对,“返”与“归”相对。在押韵方面,每一联中的最后一个字,如“依”“晖”“归”“薇”押的都是上平五微韵。

很多诗歌选本和诗歌选集都将王绩的《野望》列在五言律诗之首。明代唐汝询的《唐诗解》卷之三十一,第一首五言律诗是王绩的《野望》;清代王尧衢的《古唐诗合解》卷十一,也将王绩的《野望》作为五言律诗的第一首。此外,清代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将王绩的《野望》纳入五言律诗之中,并将其排在第二首的位置,第一首是李隆基(玄宗皇帝)的诗。若不考虑政治因素,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王绩的《野望》应该会排在第一的位置。沈德潜对《野望》这首五言律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五言律前此失严者多,应以此章为首。”k可以说王绩的《野望》是唐代五言律诗的开山之作。

四、结语

王绩的《野望》写了山野的萧瑟凄凉之景和自己徙倚无依、怀才不遇的沉郁心境。首联的“徙倚”一词道出了诗人于天下初定之时,不知是选择归隐还是出仕的徙倚无依的心境。颔联写山野之景,虽然是写景,实际上是为诗人的“情”而服务。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l,在“秋”和“薄暮”两个重合的时间点上的山野之景显得无比萧条凄凉,每一座山、每一棵树都染上了秋天和薄暮时分惨淡暗黄的颜色,从正面衬托了诗人此刻徘徊不定、徙倚无依的心境。颈联用牧人的“返”与猎人的“归”反衬出自己无所归依,不知所之。面对牧人与猎人的晚归,诗人心里的彷徨迷茫之情又进一步加深。尾联道出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与沉郁。此外,《野望》一诗还是王绩一洗六朝遗风,开唐代五律先声的代表作。《野望》一诗创作于六朝遗风犹在的初唐时代,以其清新淡雅、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独步当时。《野望》也是五言格律诗的初次成功尝试,是唐代五言律诗的开山之作,对唐代律诗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a白志忠:《王绩诗歌研究》,内蒙古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页。

be李炎:《浅说王绩的遁世思想及其〈野望〉》,《运城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第44页,第46页。

c姚大勇:《一种归思,两样风情——〈野望〉和〈渭川田家〉的异同》,《古典文學知识》2018年第6期,第16页。

d毛氏传、郑氏笺:《毛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0年版,第19页。

fk〔清〕沈德潜选编、李克和等校点:《唐诗别裁集》,岳麓书社出版社1998年版,第200页,第200页。

g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年版,第289页。

h叶燮著,蒋寅笺注:《原诗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6页。

i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78页。

j施蛰存:《王绩,最早的唐代诗人》,《文苑》2019年第8期,第70页。

!2 王国维:《人间词话》,广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2页。

作    者:麦嘉琪,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201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    辑:赵斌E-mail:mzxszb@126.com

猜你喜欢
王绩野望树树
野望
映像畜牧业
异域中秋前数日漫思(新韵)
秋日野望
粮食诗词赋 新晴野望
隐士王绩的诗酒人生
隐士王绩的诗酒人生
王绩为酒而仕
叽里呱啦粉碎机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辉——解析方方《树树皆秋色》中华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