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燕
【摘要】近年来,我国发达地区陆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全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文章分析了高中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问题,找到心理问题发生的根源,结合独生子女、单亲家庭、留守学生、寄养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心理问题,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心理,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关键词】高中数学;心理问题;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4—0061—03
高中数学的学习节奏、难度、任务量与初中数学有较大差距,随着课程的逐渐深入,部分学生开始恐惧数学,不喜欢做数学题,甚至讨厌数学课,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笔者通过对高中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学生、寄养学生在数学课堂、数学作业、数学笔记、数学考试等心理问题的分析,找到形成心理障碍的真正原因,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保持健康良好的数学学习状态,积极向上,完成高中学习任务。
1.特殊家庭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由于离婚率的上升,父母外出打工等多方面的原因,单亲家庭学生、寄养学生和留守学生不断增加,加之网络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遍应用,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诸多因素使得高中生的性格孤僻、冷漠、专横。同时,高中数学课程难度增加,数学课堂容量加大,数学知识的系统性更强,部分学生虽能够听懂讲课内容,但难以独立完成数学作业,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留守、寄养、单亲等特殊家庭的学生遇到学习困惑又没有倾诉对象,数学问题不断累积,数学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久而久之,部分学生把这种压力归咎于家庭,认为没有人给他辅导数学,解不开数学学习中的结,这种心理状态给特殊家庭的孩子埋下了数学学习心理问题的隐患。
2.学习方法不当产生的心理问题。高中数学知识更加抽象,知识的系统性更强,学生的学习是分散的、阶段性的,随着知识量的增加,学生不能把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而一部分学生没有有效地掌握记笔记的方法,照抄照搬教师的板书,没有及时归纳整理重点知识、难点知识以及易错点。课后作业的完成中没有深入分析题目中的知识点、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有的学生甚至直接抄袭搜题APP中的解题过程。久而久之,他们觉得数学越来难,成绩越来越不理想,逐渐形成自卑的学习心理,把自己置身于数学心理问题的囹圄,找不到突破口,迷失了数学学习的方向。
3.数学思维定式形成的心理问题。高中数学学习中,学生重视数学公式、数学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数学思维的发展,能用数学基础知识解决问题,但当问题情境发生变化时,思维方式却没有变化,不能灵活地拓展问题,发散性地思考,形成了盲目应用既定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习惯,限制了思维的创造性发展,学习效率不高。
4.抽象数学语言突变形成的心理问题。数学语言的转换是数学学习的难点,初中数学语言形象、通俗,相对简单。而进入高中就接触到了抽象的集合符号语言、函数语言、图形语言、逻辑运算语言,抽象难懂,尤其是数学语言的抽象程度与初中相比发生了突变,学生难以理解。例如,集合、映射、程序、逻辑连接词等数学用语抽象,与学生现有的知识不能有效衔接,数学学习的认知观偏离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造成了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心理障碍。
5.依赖性心理。高中数学课堂容量大,学生的数学学习缺乏方向性、钻研性,课堂内容、课后习题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解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缺乏创新发展思维、知识拓展的数学精神,总是期望教师能够归纳讲解数学知识、示范典型题型、讲解详细的解题格式和模板,部分学生套用模板,没有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渐渐地,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丧失,形成了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体会不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1.倾听学生心声,突破学生心理囹圄。教师采取针对性策略,拉近与问题学生之间的距离,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了解他们的数学学习现状和作业困惑,谈谈他们的家庭状况,家庭学习监督现状。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他们数学学习中的问题,结合调查结果建立个人数学学习档案,每个学生一个档案,制订适合数学学习的方案。然后分阶段谈心,记录他们在不同阶段的数学学习心理状态,适时给予学习数学的方法指导,及时进行个案反思,寻找他们的数学心理障碍,让他们学会梳理数学知识,把数学知识归纳成板块,梳理出体系,从而突破数学学习的心理囹圄。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了培养特殊学生的责任心,开展数学课护蛋活动,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组准备一枚鸡蛋,将鸡蛋做上标记,由组员轮流保护,每人一周。学生在保护鸡蛋的那一周要研究一个数学知识点,写出学习心得,与本组组员交流收获的数学知识。学期末,哪个小组能够把鸡蛋保护得不打碎,并且全组都能够掌握知识点,每个人写出护蛋数学心得,就评比奖励,最后对知识总结有特点的小组给予学分奖励。“感恩护蛋行动收获数学心情”数学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也需要细心耐心。有了数学学习的责任心,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就容易了。这样,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并接受到了感恩教育。
3.开展数学分享课,干预心理问题。数学思维缜密,通过挖掘知识内在联系,开展每周一次的数学解题思维和解题心得分享课。教师将学生编号分组,每节课随机抽查三名学生分享最近数学学习中的好方法和某一块知识的心得,然后结合凸显出来的问题,给予指导。通过分享交流,把不同性别、独生子女、单亲家庭、留守学生、寄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及数学认知特点归纳出来,了解他们数学学习中的困惑、独立学习中的学习误区,指导他们制订有效的学习策略,消除负面情绪对他们数学学习的影响,开展针对他们心理问题的干预活动,让他们拥有积极健康的数学学习心理。
4.家校沟通,编写适用的心理健康校本教材。结合数学学习中有心理问题学生的特点,全组数学教师通过研讨,编写针对性的数学练习题,夯实他们的数学基础知识,通过一题多解,拓展数学解题思维,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解除他们的数学心理障碍。同时,加强家长培训,让家长了解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重视孩子的数学学习心理状态,及时和教师沟通,进行心理疏导,构建和睦、文明、愉快、开明的家庭数学学习环境[1]。教师通过和学生交流,指导学生高质量学好数学课,写好数学笔记,扎实完成数学作业,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如此以来,在家长、教师的共同协助下,让他们能够形成愿意学数学、乐于学数学的积极心理。教师及时整理资料,形成学校对数学学习有心理问题学生有效、可操作的数学心理干预模式。
5.改变数学课堂评价方式。学生的数学自卑心理,一定程度上与教师的主观评价有关。否定后进生,漠不关心中层生,过分偏好喜爱优等生,都会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心理压力,并且产生负面情绪[2]。部分学生在数学交流活动中会产生自卑不健康的心理,甚至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导致他们的数学学习心理不健康。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制作了数学课评价素养表,从作业、回答问题、数学交流、数学笔记、必刷题过关等方面积分评价,按照得分开展后续的奖惩活动,奖励免罚金牌,惩戒以表演小节目、唱歌等形式呈现。对待每个学生应一视同仁,对待错误的数学问题,分析学生的数学认知特点,解题入口,以一颗帮扶助学之心热爱学生,使他们激情昂扬地听好数学课,做好数学笔记,完成好数学作业。
6.开展有效的数学主题活动,塑造健康心理。通过数学主题班会、数学发展史讲座、数学10分钟讲课、数学学习心得交流、数学板报专栏、数学教师专题心理辅导课,了解数学家的励志学习经历,凸显数学元素,让数学文化渗透到校园。除了在數学课堂中渗透数学学习的心理教育,还要开展心理辅导课让他们感受数学的魅力,立志从一点一滴的数学知识学起,塑造出积极健康的数学学习心理。
总之,数学学习是一个精细化的过程,需要细心、耐心、信心、恒心,形成健康的数学心理[3]。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发现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重视独生子女、单亲家庭、留守学生、寄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塑造积极健康的心理,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更加积极主动,达到育人的目的。
[1]刘儒德.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36.
[2]马和民.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03):86.
[3]张洁婷.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J].山东时代经贸,2010(08):23.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非示范高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及干预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Z180)
编辑:徐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