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姗姗 张颖 赵超 梁继红
【摘要】网络科幻小说以其独特的建构、批判与整合功能,成为当下塑造和傳播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网络科幻小说的研究现状,然后以刘慈欣创作的科幻小说为研究文本,从历史架构、人物形象以及作品外译三个层面,对其所构建的中国形象加以分析,挖掘其作品在对外传播中塑造中国形象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网络科幻小说;中国形象;刘慈欣;对外传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2-189-03
【本文著录格式】郭姗姗,张颖,赵超,梁继红.当代网络科幻小说中的中国形象建构研究——以刘慈欣作品为个案[J].中国民族博览,2022,01(02):189-191.
基金项目:徐州工程学院2021年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获得省级立项(项目编号:xcx2021292)。
一、网络科幻小说在建构中国形象方面的独特作用
在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当代网络文学作品外译反映出的中国当代社会面貌日益受到国家重视,探讨当代网络文学作品的对外传播在何种程度上塑造、更新了当代的中国形象,并在推介的过程中构建良好的中国形象成为了热议话题。而网络科幻小说作为网络文学作品的一个分支,在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就内在特质而言,网络科幻小说虽然具有“哥特式狂想”的特征,但是也具有向海外读者输出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与人格品性的作用。在《流浪地球》中,刘慈欣“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构想体现出了中国农耕文明中的故土情结,昭示着中华文化的一个特质,即“我们可以生活在远离故土的地方,但我们不能容忍对承载我们灵魂的故土的破坏。”[1]中国的网络科幻小说,不具有传统科幻小说中带有的晦涩难懂,科技感十足,通过各种专业科学知识来表达小说思想的刻板印象,而是在其中添加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能从小说中读出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家国情怀,能读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度。
以其具有的文学性而言,当今的一些网络科幻作家会将科幻的构想作为选择文本的出发点,将经典文学文本、民族神话、民族历史纳入科幻世界。夏茄将蒲松龄笔下的聂小倩与宁采臣赋予科幻色彩,将现代的科学技术与古代的人文情怀进行比较,反映出现代社会科技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正在逐渐消失。网络科幻小说的目的,不只是科普科学知识,更要凸显文学情怀。中国网络科幻小说的创作需要网络科幻作者们从文学的角度刷新中国在全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塑造并且传播中国的良好形象。
二、中国网络科幻小说研究现状
中国网络科幻小说作为传统科幻与网络媒介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网络文学的主要类型之一,是带有中国特色的科幻小说。下面对国内学者对中国网络科幻文学的研究概况进行梳理分析。
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以中国网络科幻小说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期刊占比较少,在学术领域中受到的关注较少。根据2015年至2021年CNKI上的学术论文,以中国网络科幻小说为主题进行分类,获得以下数据:2015 年共有5篇以网络科幻小说为主题的论文;2016年有2篇;2017年有2篇;2018年有2篇;2019年有3篇;2020年有2篇;2021年(截至2021年11月)有4篇。17篇文献发表趋势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以中国网络科幻小说为主题的研究学术论文,在过去6年中明显偏低,中国网络科幻小说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尚未引起学术界的充分关注,学者们也未对其进行充分研讨。
三、刘慈欣作品对外传播中建构的中国形象
刘慈欣被评为“中国科幻第一人”,他的长篇小说《三体》是中国对外传播到美国的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并且成功入围“星云奖”和“雨果奖”。刘慈欣在建构整个科幻小说的同时,加入了本国自身的独有形象特征,并在其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这一思想理念以科幻小说的形式为载体,但其精神却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刘慈欣的文化背景在现代环境下的文学表征,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复兴。正因如此,刘慈欣的作品被人冠以“中国故事”之名。[2]因而刘慈欣架构其科幻世界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他在小说中建构中国形象的过程。
(一)历史架构:救亡图存的民族情怀
首先,在历史层面上,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是中国文学再次“转向外在”的表现。他的作品蕴含着近代以来中华儿女救亡图存的民族情怀,对曾经灿烂于红色岁月的“第三世界”国际主义精神我们要永远铭记于心。不仅如此,他的作品还蕴含着对世界的关怀,对人类的现实困境和未来命运有着深刻的思考与展望。[3]例如,在《乡村教师》中,那位身患绝症的乡村教师希望改变人们的无知与愚昧,坚信孩子们只有走出大山,接受外界科学的洗礼,实现思想上的脱贫,才有可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因此他拼尽最后一口力气给孩子们上最后一堂课:牛顿三大力学定律。就是这最后一节课,让孩子们在面对银河系碳基文明的星际舰队的抽查时,能从容应对,最终挽救了地球,人类文明得以延续。《乡村教师》一书,体现了刘慈欣对当代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折射出现在乡村教育面临的难题,表达了教育的本质是要传递知识、传承文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要面向全体人类。
《三体》一书中,这种救亡图存的意识表现得更为强烈。以汪淼、史强、罗辑为代表的一方在巨大的压力下与强大的外来文明进行抗争。在《三体》中,没有什么伟大的救世主,也不存在天赋异禀的奇才,“普通人保护家园”贯穿全书,以此为出发点的世界观随着情节的深入不断扩大。面对三体人猛烈的入侵,人类在这场跨越世纪的斗争中逐渐抛弃懦弱与自私,激发自己的奉献精神,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刘慈欣是一个善于从整个世界历史的大方面来进行小说创作的作者,他在作品中所提出的问题、揭示出的现象正是国家乃至世界致力于解决的,同时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可以说刘慈欣小说中历史架构世界观从主旨上顺应了民意,符合当前人类共同建设未来社会的理念。因而可以说刘慈欣小说中的历史结构世界观在塑造中国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人物形象:献身集体的草根形象
在人物刻画上,刘慈欣给读者展现出来了勇于担当与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草根人物形象。与一些喜欢打造高端精英形象的科幻作家不同,刘慈欣更喜欢描写社会中的“小人物”,他认为这些人身上凝聚着中国优秀品质的精髓,这些精髓可以概括为淳朴、务实和进取精神。受这些精神的启发,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无比灿烂的中华文化。此外,刘慈欣通过对人物本身一步步的成长,来展现出中华文明的进步与觉醒。[4]《三体》中的罗辑,从一个自私又浪荡的学者变成了地球的“执剑人”,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与家庭,更是系着整个社会的存亡,唯有当那个“破壁者”,才能为整个人类带来一丝生机。《光荣与梦想》中的辛妮,一位小小的运动员,为了国家的荣誉,为了自己生活的土地可以继续生存下去,为了获得一枚金牌,最终跑死在跑道上,保全了国家。这种舍弃个人、献身于集体的高尚情操,无不让读者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
(三)对外传播:文化融合的翻译策略
在小说外译的层面上,翻译方法对于呈现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刘宇昆翻译的《三体》。《三体》以文革为背景,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词语、句子,为科幻小说增添了一种文化维度。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些文化类型的词汇会直接影响读者对小说的理解,这就要求译者对这些文化词汇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以缩小与原文化的差距。首先,合理运用注释进行解释,例如,在翻译墨子时,刘宇昆用注释进行解释道:Mozi was the founder of the Mohist School of Philosophy during the Warning States Period. Mozi himself emphasized experience and logic,and was known as accomplished engineer and geometer.[5]墨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墨子最突出的理念是他的“兼爱”“非攻”思想。但囿于文化传播的局限性,很多外国人都不了解墨家,所以通过下面的注释,人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墨子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此外,在这篇文章中,刘慈欣描述了汪淼在VR款游戏中遇到了这个游戏世界的领军人物墨子,如果没有注释,读者就无法体验游戏场景的震撼。注释不仅增加了读者的知识面,增强了文章的神秘性,而且在这过程中传播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次,在翻译过程中,刘宇昆对一些词汇采取了意译的策略。例如,“知青”一词刘宇昆将其译成“educated youth”,这些文化词汇都与特定的历史有关,然而,大部分外国人对这些历史并不了解。采用意译的方法,educated youth就是外国人所熟悉的具有知识的青年分子,读者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文革背景的含义。这些翻译策略的选择,既忠实于原文,又能很好地传达中国文化,因此海外读者能更有效地捕捉到作品的意义和它试图传达的文化思想,这一过程对于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不断崛起,中国形象的塑造已經蔓延到文学领域。网络科幻小说是一个新颖、能承载浓厚精神色彩的媒介,它不仅仅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是对于本国发展的重要反映。以刘慈欣为代表的中国科幻作家已陆续登上世界舞台,他们用富有中国色彩的作品向西方讲述生动、鲜活的中国故事,逐渐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固有印象,向世界输出着正能量和中国核心价值观。他们的成功,也启示着中国网络科幻作家在“走出去”的同时,更要走出蜿蜒曲折的“泥泞小路”,奔赴中国形象建构的大道。不仅要在作品中反映当代中国和平崛起的形象,更要体现中国炎黄子孙高尚的灵魂与崇高的品德,使中国文学更有自信地走向世界,用中国语言表达中国优秀的文化,与世界交流新时代的中国形象,更大力度地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积极能量。
参考文献:
[1]詹秦川:武公衡.中国人文精神在《流浪地球》中的建构与表达[J].出版广角,2019,No.336,92-94.
[2]万博轩 周畅 徐悦.刘慈欣小说中的传统文化意蕴研究[J].青年文学家期刊,2020-12-8.
[3]李广益.中国转向外在:论刘慈欣科幻小说的文学史[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8):59.
[4]高志立.刘慈欣科幻小说研究[D].延边大学,2014.
[5]Liu,Cixin.( translated by Liu Ken) 2014.The Three-Body Problem [M].New York: A Tor Book.
作者简介:张颖(2001-),女,江苏常州,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