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俗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丰富的内容和精神内涵,对于外国友人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民俗文化也成为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渠道。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民俗文化外宣翻译有着较大的困难。本文在多模态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展开探讨,简要分析了多模态话语,并研究了民俗文化外宣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最后从注意事项、整合内容以及整合层面三个方面,总结了多模态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模态;民俗文化;外宣翻译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2-097-03
【本文著录格式】梁欢.基于多模态的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策略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2,01(02):97-99.
基金项目:山西省社科联2021至2022年度重点课题研究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冈石窟文化外宣现状及策论研究(项目编号:SSKLZDKT2021151)中期研究成果。
引言
基于我国民俗文化多样性、丰富性较强的特点,仅仅依靠语言文字的翻译方式难以满足其文化传播和宣传需求,外国友人往往无法了解民俗文化内容的精髓,而且由于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外国友人难以理解语言文字所描绘出来的内容,导致民俗文化外宣翻译效果较差。因此,加强多模态下的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
模态是指人们交流的媒介和渠道,不仅包括语言文字,还包括技术、图像以及音乐等多种形式。传统翻译模式和翻译理念强调对语言本身的翻译,因此,在实际话语分析的过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忽略了其他表现形式对外宣翻译的补充和支持作用。例如,图像、动画、声音等方面。而多模态话语就是指在语言本身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融合其他符号资源,以此提高翻译水平,确保原文意思的准确表达和构建。随着对话语分析的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学者们逐渐将话语分析的范围扩展到了文字以外的其他方面,传统单模式的话语分析形式,逐渐转变为融合了语言、图像、音乐等多种符号的系统性话语分析。而且随着当前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人们沟通和交流的渠道、方式呈现出了多样化特点,各种非自然语言符号逐渐成为交流的重要工具。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相较于单模态语篇而言,多模态语篇更加普遍。例如,在人们交谈或者演讲的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肢体动作以及表情,这就是多模态的一种表现方式。语言文字虽然是人类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和工具,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尤其是对于民俗文化外宣翻译而言,单模态的话语分析难以将我国丰富的民俗文化准确地传达出来,而在多模态话语分析之下,则能够帮助外国友人更好地理解民俗文化内容和形式[1]。
二、民俗文化外宣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民俗文化外宣翻译,是我国外宣翻译当中的重要内容,肩负着宣传我国传统文化内容和精神的重要责任。但是在实际进行外宣翻译的过程中,由于我国民俗文化有着极强的民族特性,而且民俗文化种类、内容以及所蕴含的精神等较多,必须有相应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才能够更好地了解民俗文化,而外宣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翻译,外国友人与我国民俗文化之间有着极大的文化、社会背景差异,导致翻译工作存在较大困难,若简单进行文字语言翻译,则无法对民俗文化的内容、精神等进行准确表达,十分容易造成理解误差,还可能降低阅读的流畅度,影响我国文化的对外宣传。
三、民俗文化多模态外宣翻译策略
(一)外宣翻译注意事项
基于民俗文化本身的特点,以及国内外文化背景、语言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在实际进行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内容。第一,加强对文化差异的考量,外宣翻译本身的作用就是实现我国文化的对外输出,因此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应努力跨越文化鸿沟,发现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而并非逐字逐句地进行机械翻译,要在保障意思传达准确的同时,促使我国民俗文化魅力得到充分体现。第二,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了解,想要确保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准确性以及合理性,就需要翻译人员对于所翻译内容和民俗文化有着充分的了解,而在实际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语言整合、语序调整等情况,若翻译人员对于相应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则能够为外宣翻译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保障翻译的准确性。第三,熟悉中外语言习俗和语言思维模式,由于中外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实际进行外宣翻译的过程中,外国语言当中存在很多词汇用于表达特定含义,或者由于思维方式不同,简单的直译十分容易引起理解误差,对此就需要翻译人员熟悉中外语言习惯,以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第四,合理应用多模态翻译策略,多模态翻译对于完善民俗文化外宣翻译有着极大的帮助,但是在实际进行多模态翻译的过程中,应合理应用图片、声音、动画等进行辅助翻译,帮助外国友人加强理解,避免其他辅助形式的过度使用,应合理搭配文字翻译以及图画、音乐等形式[2]。
(二)多模态整合内容
1.原文语篇整合
民俗文化起源于各民族当中,因此大多散落在民间,获得民俗文化相关信息和资料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老辈人的讲述,或者口口相传等,存在资料不全、收集困难的情况,而且现存的相关文字信息、图片资料以及视频资料等相对较少,在当前社会以及技术手段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民俗文化逐渐消退,这就导致在实际进行民俗文化宣傳的过程中,存在较大困难,不仅相关资料较少,信息整合困难,而且在实际进行外宣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于相关民俗文化的了解也相对较少。此外,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语言等都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在实际进行民俗文化语篇分析的过程中难度较大,而通过多模态整合和语篇分析,则能够有效改善此类问题,在语言、文字、图像、声音以及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帮助下,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民俗文化宣传内容,帮助大众加强对民俗文化的理解。以歌谣为例,歌谣是我国很多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多起源于地处偏僻的村落等,主要反映了当地人的生产生活、社会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具有传递信息、记录事件、情感交流的作用。例如,梅山传统民俗歌谣就包括洞本歌、樵歌、开山歌等多种形式,且有着不同的唱法技巧和风格特色,而这些民俗歌谣,仅仅通过文字的方式是难以得到传承和发展的。在新时期背景下,先进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除文字之外,还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对其进行记录,在多模态的整合之下,进一步丰富民俗文化的记录形式,推动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3]。
2.译文语篇整合
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让外国友人准确地了解民俗文化相关信息,实现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播,促进我国民俗文化发展。由于民俗文化大多流传于民间,因此少有文字记录,多为口口相传,而且民俗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歌谣、祭祀活动以及传统工艺等,因此仅仅依靠文字翻译是难以达到外宣目的。不仅由于语言文化差异,难以对相应民俗文化进行详细讲解和描述,而且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外国友人无法通过文字描述想象出相应民俗文化的活动场景或者工艺作品。对此,需要应用多模态语篇整合的方式,在进行文字翻译的过程中,科学融合相应的图片、音乐以及视频资料等手段,以此充分传达出语篇的真实内容,更好地帮助外国友人认识并理解相应民俗文化。以甘肃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为例,甘肃民俗文化当中包含了很多歌诀、咒语等,而这些独特的语言形式,难以通过翻译的方式进行表达,即便能够进行文字翻译,也会失去这种民俗文化本身的特点,甚至可能造成意义损失等情况,影响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宣传。因此,需要运用多模态,借助音频、视频以及图像等方式,将其融入相应的语境中,帮助语篇语意的表达,使外国友人能够更好地了解民俗文化。例如,在进行甘肃“挂锁”这一民俗文化翻译的过程中,整个“挂锁”仪式极具当地民俗特色,主要是针对满月幼儿进行的一种祝福仪式,意在祝愿孩子长命百岁,此仪式需要在八仙桌上进行。在实际进行外宣翻译的过程中,由于中外文化差异,外国友人并不理解何为八仙桌,但是由于八仙桌为整个仪式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时无法对其进行转换或者省略,若单纯地将其翻译为Eight-immortal table,就可能给阅读者带来一定困惑。对此,在实际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的形式,对其进行补充说明,讲述八仙桌的来源,并配以八仙人物插图和八仙桌插图,以此帮助外国友人加强对八仙桌的了解。在多模态翻译策略下,通过语言文字、图片色彩、音频视频等资料的支持,能够进一步充实语篇意义,帮助受众构建心理图式,保障翻译的有效性,同时提高翻译资料阅读的顺畅性。
(三)多模态整合层面
1.文化层面
民俗文化本身有着极强的文化特点和地域特色,而中外文化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异,为保障外宣翻译的有效性,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就需要努力跨越这种异国文化差异,加强对文化层面的多模态整合,以此保障翻译的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对此,在实际进行外宣翻译的过程中,就需要加强对民俗文化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同时正确理解西方文化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合理应用多样化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及多模态方式,确保民俗文化信息的翻译质量以及传播效果。以黑龙江省鄂伦春相关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为例,“鄂伦春族信仰萨满教”,其中“萨满”是鄂伦春语,翻译成汉语指的是人与神之间的使者,有巫师的意思,在实际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一些译者将其翻译为:“The Oroqen people believe in Samanism,and‘Saman’ means the incarnation of wise who can send messages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Gods.”若将“萨满”直接翻译为Saman或者Withes,那么外国友人可能会对“萨满”的意思产生误解,而且无法理解其中的民俗文化内涵,因此,經多方考量,可将其翻译为the incarnation of wise。此外,还可以结合实际语境和语意在译文当中配入“萨满”的插图,或者相关视频等,以展示萨满在鄂伦春族当中的地位和作用,帮助外国友人进一步了解“萨满”的含义[4]。
2.内容层面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确保翻译成果将其原本的意思充分、完整、真实、准确地表达出来,并使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其本身含义,做到翻译成果通俗易懂。因此,在进行多模态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过程中,其内容层面的翻译是十分重要的,结合外宣翻译实际要求,内容层面的多模态翻译和整合工作主要包括语篇意义和形式两个方面。其中,语篇意义方面主要指的是语言的范围、基调以及语言形式下所形成的文字意义,包括概念意义、人际意义以及谋篇意义;而形式层面主要指的是话语的形式及关系,形式指的是语言、图觉、声觉和感觉,关系包括互补和非互补两种,合理应用多模态翻译策略,充分利用语言文字以及人类的多种感觉系统,能够实现不同模态之间的有效互补,达成翻译的目的。因此,为确保外宣翻译的准确性,以及内容的充实性,在实际进行多模态翻译的过程中,应以翻译准确、充实为主,积极借助多种模态符号,实现意义的表达,合理应用图像、音乐、手势、动画等其他语言文字符号进行翻译。实际上,所有模态符号都是独立的,但同时也能够相互作用、互相补充,在多种模态符号的共同支持下,能够实现语意的全面表达,有效避免了单一符号下,语意表达不准确、存在歧义的情况。
3.表达层面
表达层面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主要指的是表达的媒介,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两种形式,其中语言包括伴语言和纯语言,而非语言则包括身体和非身体两种类型。在实际进行外宣翻译的过程中,语言文字仍然是传达信息的主要方式,而非语言形式则指的是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图片、背景音乐、动画等其他类型的信息传播方式或者工具。例如,在进行相应民俗文化翻译讲解的过程中,可以播放与讲解内容相适应的音乐作为背景,使受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民俗文化的讲解内容,产生身临其境之感[5]。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俗文化外宣本身有着极强的民族特色,并以文化背景为支撑,因此在实际进行外宣翻译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国内外文化以及语言差异合理进行翻译,在进行多模态整合的过程中,主要包括原文整合和译文整合两个方面,为确保多模态翻译的有效性,应着重从文化、内容以及表达三个方面进行科学整合,以此确保多模态翻译策略的有效性。相信随着对多模态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我国民俗文化外宣翻译水平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黄丽斯,张淳.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旅游宣传文本的翻译分析——以广西玉林为例[J].英语广场(下旬刊),2021(1):16-18.
[2]唐强.多模态视域下城市形象宣传片翻译对比研究——以江西全球推介会宣传片英文版与加利福尼亚州宣传片为例[J].品牌研究,2021(10):52-54,80.
[3]张梦春.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形象宣传片翻译研究——以《江西全球推介会英文宣传片》为例[J].卷宗,2019,9(16):261.
[4]曹彤琳.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纪录片的字幕翻译分析——以《郑州城市宣传片》为例[J].卷宗,2020,10(3):363.
[5]汤素娜.多模态视角下岭南文化外宣网站的语篇构建: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10):3.
作者简介:梁欢(1989— ),女,山西运城,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及商务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