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儿童未来的幼小衔接课程群建构

2022-04-03 10:38高洁
江苏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摘 要】面向儿童未来的幼小衔接课程群是一种相互融通的进阶课程体系。通过确立整合的学习观,推进幼小衔接课程群的综合化实施,关注儿童的学习需求,突破知识的边界和学习的边界,引导学生应对未来而学,为儿童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小衔接课程群;面向未来;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18-0056-03

【作者简介】高洁,南京市立贤小学(南京,210028)教科室主任,一级教师。

“未来”是儿童成人后所面对的未来社会。面向儿童未来体现了幼小衔接的丰富内涵和多维价值。幼小衔接是儿童连续的心理、身体发展上的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相互呼应的过程。面向儿童未来的“幼小衔接课程群”建构的是一种相互融通的进阶课程体系。课程架构指向儿童当下生命和未来需求,基于儿童发展水平,与儿童原有经验对接,与儿童真实社会生活相融,关注儿童整体性和差异性。在探寻、建构、完善的过程中努力实现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让幼小衔接回归常态。

一、面向儿童未来的幼小衔接课程群内涵解读

用未来指引现在,把目前存在的零散的、单一的课程和待开发的课程及空间场域,整合成广义的“儿童幼小衔接课程群”,以真正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儿童自身发展的双重需求,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

1.幼小衔接课程群的育人目标定位。

儿童作为完整的“人”的本位价值实现,应当成为本课程群最终的目标。幼小衔接课程群的实施为儿童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更加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促进教师把握“未来性”理念下的课程内涵,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提高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2.幼小衔接课程群的内容架构。

南京市立贤小学以面向儿童未来为视角,建构幼小衔接课程群目标分解体系,探寻“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把握衔接点,整合资源,形成了包括原点课程、延伸课程和关联课程在内的系列课程。内容上分为4个方面。乐理、美感培养方面,原点课程为音乐与美术,延伸课程包括课后服务社团系列(娃娃好声音、小小舞蹈家、小小乐手),关联课程包括娃娃电影课程、尤克里里课程。合作与团队竞争力培养方面,原点课程为体育与健康,延伸课程包括系列游戏项目(行走、转向游戏、系鞋带大比拼)、课后服务社团(花式跳绳、球类团队、舞蹈团),关联课程包括足球课程。传统文化的时代解读方面,原点课程为语文,延伸课程包括“我的小手”系列(小手拼一拼、小手画一画、娃娃的话)、家乡小小代言人、汉语言文化节(悦读时令、南京童谣),关联课程包括读书行路课程、贤悦时光阅读课程。理性思维培养方面,原点课程为数学、科学,延伸课程包括趣味数学启蒙、神奇的水与电等课程,关联课程有动感数学课程等。

二、面向未来的幼小衔接课程群实施策略

“关注儿童的发展现实和可能”是本课程群实施的原则。在建构与实施过程中,开发“课程之间内在而实质的链接”是关键。原本单一的课程资源需要分解开来,然后纳入整体课程群架构体系中进行优化和整合,摒弃不适应这一时期儿童发展的内容。

1.整合规划,挖掘国家课程中未来性题材。

突出课程群中的未来性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幼小衔接课程群不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再加上“入学准备”课程,而是紧扣国家课程中的未来性题材,尽可能发现和挖掘,实现合理利用,同时凸显“未来性”特点。

如基于儿童交流与沟通礼仪开发出的“成人教育:认识新朋友”一课,挖掘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衔接点,课程内容涉及语言、礼仪、社交等。对于儿童来说,语言是帮助其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当把儿童带入一种认识朋友的情境,并进行一系列的活动时,他们就会开始关注问题,开始发现问题。在儿童交友的过程中,引发幼儿关注问题;在观察其他人交朋友的活动中,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在亲历认识新朋友的过程中,幼儿尝试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这样的系列活动中,师生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丰富的过程,一个立体的、有深度的过程,整个活动给幼儿提供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儿童在这样的系列活动中不断产生质疑,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提出新的问题,从而获得新经验。

2.儿童本位,衔接真实的经历与经验。

课程群实施的核心在于儿童有入学的意愿、积极的情绪,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重大困扰和对立情绪,能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基于儿童发展水平,把学习融于儿童每日的生活经验中,关注到学习本身的系统性与开放性,展开真实、有意义的学习。如儿童对“校园”会有不同认识与理解,在课程群“我爱校园”系列中,考虑到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在高年级学生带领下,在游戏化环境中,引导儿童整合多種信息,进而形成关于“校园”的认知。从经历到经验,儿童的精神成长是在处理各种问题中不断发展的。从幼儿园到适应小学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儿童的不同问题提供有效引导,以儿童的精神成长为追求,鼓励儿童在整个活动中观察描述、分享经验和实验研究,从而在真实活动中不断向现象提问、向同伴提问,不断产生新的问题。

3.需求导向,关注实施主体个性差异。

在课程群的实施中,就儿童个体而言,儿童早期的发展也存在差异。他们的知识结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都表现出较大差异,要保证每一位儿童都做好入学准备。首先,幼儿阶段的学习和小学阶段的学习有着明显差异,幼儿园多为经验性学习,而小学大多为课程体系式学习。如儿童之前已经接触过时令、童谣,学校在课程群中衔接儿童这一已有认知,以儿童已有经历为基础,整合为汉语言文化节,形成关于时令系列、童谣系列的学习活动。其次,基于儿童个体的差异,关注个体的理解与思考。幼小衔接课程群在实施中应是个别化教育,为每一位儿童设置不同的发展目标。

4.学科融通,面向未来走向“学科+”。

课程群聚焦“儿童未来发展”,旨在促进儿童从单一学科学习方式转变为综合性学习方式。结合跨学科课程整合的理念,加强课程间的教学资源整合。在学习方式上,更注重儿童的探究式、体验式感受,力求在小学和幼儿园之间搭起桥梁。如“家乡小小代言人”课程指向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儿童在争当代言人的过程中,需要了解传统文化,搜集与整理信息,解决遇到的困难,进而展示艺术修养。

三、幼小衔接课程群的评价方式

1.多元与沟通:变“任务中心”为“儿童中心”。

课程群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之外,还应加入儿童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要转变教师意识,把每一个新生看作正处在过渡阶段的儿童,变“任务中心”为“儿童中心”,促进儿童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除了坚持以儿童为本,还要真正引导家长理解和配合入学准备。家长的心理准备是儿童入学准备的重要方面,父母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将决定儿童幼小衔接阶段很多方面的表现。如幼小衔接课程中通过给一年级学生及家长发放精心设计的“一年级新生家长手册”,帮助学生和家长快速缓解幼小衔接的焦虑,让学生迅速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

2.趣味与体验:从“个体自我”到“社会参与”。

评价的重要一环是充分考虑新生的现实状况,观察儿童表现,感知儿童的迷惘,让评价形式适合新生,让每一个儿童感受到接纳和关爱。

如本课程群中结合音乐、美术等课程,突出儿童乐理的培养,创设“立贤大舞台”等,形成特色课程资源。尤其关注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包括同情分享、处理沖突、文明礼貌、人际交往等。在整个过程中,不论是参与展示的儿童,还是观看评价的儿童,都在不断融入集体,体验与他人交往的乐趣,逐步拥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幼小衔接的这种趣味性与体验性,从“个体自我”到“社会参与”的过程,不是一个能够突击的短暂过程,而是与一个阶段内儿童的生活紧密结合的过程,需要从幼儿园阶段开始,一直持续到小学。

3.激励与自主:以“天性资源”促“未来成长”。

儿童自身具备丰富的天性资源,将入学准备渗透在儿童生活的全过程中,渗透在儿童的各类活动中,才能形成具有激励作用的策略。进入小学后,教师便不再像幼儿园教师一样时刻关心儿童的吃饭、喝水、如厕等问题,儿童要学会自主管理。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开始锻炼儿童的自理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着眼激励儿童天性的自主成长,以新的评价视角带给儿童多样化的温暖体验,使得儿童具有蓬勃发展的内驱力,学会自我管理。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