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2030行动的中国公民教育取向和实践策略

2022-04-02 22:49孙刚成许航
教育文化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公民教育本土化现代化

孙刚成 许航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5年11月4日发布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在强调教育公平的同时,明确提出了提高全球公民意识和公民参与度的要求。在此思想引领下,依据中国公民教育的实际状况,可以更好地明确中国公民教育的实践化与现代化发展方向,并厘清中国公民教育的改进路径,即:在广泛合作中形成多元互动的公民培养模式,在强化综合性公民教育课程中完善学科体系建设,在明确教师公民教育角色的前提下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并基于本土传统教育优势谋求中国公民教育发展,从而让中国公民教育走向世界前列,让中国公民具有更强大的人类担当和世界担当。

关键词:公民教育;教育2030行动;实践化;现代化;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40-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2-0109-0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5年11月发布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Education 2030 Framework for Action,简称“FFA”即“行动框架”),不仅勾画了世界“教育2030的愿景、基本原理和原则”“总体目标、战略方法、具体目标和测量指标”“实施方式”等蓝图与取向,而且在公民教育方面强调实施突出全球公民意识和公民参与度的公平、全纳的终身学习,让每一个公民都获得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为世界公民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引。“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灵感(发展取向的确定)来源于对人的生存、发展和尊严等基本权利认同的基础,以追求公正的社会秩序,全纳的教育与社会,尊重并保护文化、语言和种族的多样性,形成责任共担意识和规范公平的问责机制等为基础的人文主义教育常态和社会发展状态[1]。不同于以往,这次教科文组织站在了发展的角度提出期许,清晰地展示着进步的教育轮廓。其中,“行动框架”中明确地强调全球公民意识和公民参与度亟需提高的事实,倡导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ESD)和全球公民教育(GCED)培养公民的生存与发展技能、价值观和态度,促使更广泛的公民或每一个公民都能够过上健康和充实的生活,具备作出明智决定的基本观念与能力,并应对当地和全球的挑战,作为负责任的全球公民,发挥他们的潜力,为当地和全球持续健康发展作出贡献[2]。这些指向基本行为和实践观念与方式方法的基本取向,也对我国未来发展公民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思考。中国的公民教育必然与世界接轨,但必须具有中国特色,因为中国的公民教育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一、中国公民教育的内涵

在通常的教育过程中,认识基础概念往往是开始的第一步。对于公民概念也是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3]由此可见,界定公民的必要前提是国籍,它确定了公民的外在身份和必备的权利与义务。同时,公民可以被理解为在一定国家范围内拥有一定普遍权利和义务的被动及主动的国家成员身份与象征[4];它实质上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制度化关系表达[5],在这种关系中,个人必须承担忠于国家的义务,并因此获得享受国家保护的成员资格与权利[6]。这说明,公民概念本身意味着个人所有权利和需承担义务的高度统一。

普通人对公民教育的认识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其主要原因是公民教育在我国学校课程体系中未曾单独被列出,但若非要将公民教育归于具体学科,那它的确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密切。例如,在我国初中二年级下册政治课本(人教版)第一单元中会教授学生“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并在第二单元“理解权利和义务”中介绍中国公民如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公民教育发展已成体系。有美国学者指出,中国的公民教育被称为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美国称其为公民教育或促使公民政治社会化的教育[7]。即在公民教育的名义下,也存在着现实的政治教育,也就是俗称的社会化教育。这说明,我国虽无专业化的“公民教育”之名,却已有公民教育之“实”,而且这种主要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公民教育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与差异性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二、中国公民教育的取向

教育2030行动的总体目标为“确保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使人人可以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8]。教育2030行动给予的框架是让所有人在公平之下获得质量更高的教育,它致力于更加开放的教育,即跨越种族、身份、金钱甚至一些先天的不足,把更加有品质有实效的教育带到每个人的身边。同时,它也关注每个个体的成长发展,与其说是缩短每个人与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之间的途径,不如说是认真地为每个个体着想,重视促成个人的最优发展[9]。而公民教育的普遍目标应该是促进公民身份的多元认同,培养具有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了解并认同公民的必备权利和基本义务,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乐于且勇于承担集体、国家、社会或世界责任的良好公民[10]。由此可见,它们和教育2030行动中强调的提高全球公民意识和公民参与度关系密切,符合当下社会所需,因此,努力达成教育2030行动中所提出的要求,加快发展本国的公民教育势在必行。

由于专门或专业化公民教育源于西方,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际上还是无法形成进行公民教育的坚实社会基础,所以,长时间以来我国都处在缺少专门化或专业化公民教育经验的状态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需要大力关注公民教育发展的关键。2001年《公民道德建設实施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开始在公民道德建设上拥有系统性、全方位的专门文件。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具有先进理念的社会主义良好公民,表明我国已全面开启了公民教育的新时代[11]。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清楚地认识到,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发生在我国的公民教育中,如在公民教育的定义上还无法达成共识,内容没有形成体系,教育形式单一,方法死板,现阶段公民教育的发展还是达不到社会发展的要求等。依据“行动框架”中的公民教育取向和我国公民教育的现存问题,建议我国公民教育作好以下变革。

1.取向实践与行为优化的公民教育

以说教或强制为核心的被动式公民教育不可能是理想或有效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是必须身体力行的主动教育,它要求在日常的实践里产生实际的作用,形成身体力行的良好行为习惯。由此可知,我国首先应当明确向实践型的公民教育方向发展。

公民教育是更加注重实际行动的教育,所以,国家、社会和学校必须为公民提供丰富的机会和有利的条件,为公民个体发展提供相对完善的各级各类公民教育体系。在社会各个层面,各类机构都应给予公民实质性的帮助,协同创造有利于公民良性发展的环境;在学校层面,则应促使公民教育在和谐的生活环境中和师生的主动加入下蓬勃发展。例如,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选举意识的公民时,可以开展校内学生代表或校学生会干部选举大会,让学生直接参与和感受投票选举的活动过程与意义,并逐步懂得如何为自己的选举行为负责和如何才能选出为众人负责任的干部等公民权利要义。

目前,我国公民教育的实效性还不够强,突出的原因在于没有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多层次公民教育实践体系的建立上。主要表现为个人主动性不强,校园生活与公民生活的环境不够贴近,社会组织在其领域内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这导致我国的公民教育所谓的促进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知识传递上,而真正保障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没有很好地得到锻炼。将学生培养成为有责任的优秀公民,必须让他们在解决社会问题中成长,正如以下案例中得克萨斯州学生回应帕克兰枪击案采取的行动:2018年2月,佛罗里达州帕克兰市一所高中发生枪击案,造成17人死亡,数十人受伤。枪击案发生后,全美各地青年举行了多次多样化的游行和抗议。得克萨斯州“一代公民”项目课堂中,学生更是身体力行,集体讨论提出了保证学校安全的若干举措,并提交学校和当地政府积极参与学校及社会治理改进。奥斯汀科林中学(Kealing Middle School)组织了“行动一天”活动,学生发起并组织召开市民大会,通过与议员、奥斯汀警察局以及专业组织等对话,力图推进保障师生安全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在麦卡勒姆高中(McCallumHigh School),学生请求行政管理人员引入由学生、教师、职员、行政管理人员等组成的“学校安全咨询委员会”,共同寻找保证学生在校安全的持久性解决方案[12]。此类由学生直接就社会事件积极活动提出自己的应对方案的事例,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发展我国的公民教育,可以采用模拟法庭、校园欺凌审判庭、学校议事堂、案例会、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在解决社会事件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是非观,锻炼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2.取向现代化的公民教育

在当代社会,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浪潮的迅猛推进,教育向现代化方向转型的意义越来越得到肯定。以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并为此积极采取行动的公民为目标,既是全球公民教育转型的重要内容与方向,又是21世纪国内外人才培养的行动导向与关键议题[13]。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国际地位决定了我国公民教育的方向已经不能仅限于眼前的国内社会发展。同时,教育现代化也预示着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网络化和文化多样化的社会。物联网的发展使大量资讯以不同的姿态快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人们的生活正因现代化进程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其中也包括教育资源。如何有效地组织并利用好这些教育资源,不单是普通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公民教育发展中必须充分考虑的内容。教育资源的超时空性为未来实现各国之间的教育互通提供了可能性。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公民教育也不能再局限于本国。因此,我国的公民教育发展需要更加认真思考全新时代下的新内涵。

在日新月异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公民教育发展整体呈现出含义更加丰富、覆盖层次不断拓展的现象。所以,现代化的公民教育应当致力于对公民多元、多维化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养成教育,形成公民意识与本民族的价值取向融合的公民教育[14]。总的来说,现代化的公民教育就是强调在日新月异的多元化、全球化环境下,培养公民成为能够以现代化的思维审视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从而形成全球共同体意识,以全球为边界,以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学习内容,以全球共生为终极目标的全面发展之人[15]。

世界是一体的,在全球社会、经济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公民教育目标中映现的全球主义色彩日益突出。虽然新冠疫情影响之下暂时存在一些与全球化冲突的极端现象,但这不是社会发展的主流现象,阻挡不了世界发展的未来趋势。所以,全球化趋势使人们不得不迫使自己学会“共同生活”,并将这种价值和现象作为开展公民教育的重要依据。现在,人们站在5G时代的交界处,不仅期待它的发展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更为巨大的改变,同时也期待它对现代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带来一定的转变。由此,人们在顺应国际趋势的条件下,应积极因应本国国情,紧跟时代步伐,推动公民教育改革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早日促成我国公民教育的现代化,提高我国公民的全球公民意识,用更加包容的心态与世界共同呼吸,并以此为终身教育事业的一环,贯穿人的一生。

三、中国公民教育的改进策略

中国公民教育的发展历程相较其他国家还是较短,面对现存问题与质疑,推进中国公民教育发展可谓每一步都要谨慎。我们不能忽视质疑,也不得不面对中国公民教育的现存问题,不得不解释中国的公民教育之于中国社会的意义,不得不确定中国的公民教育究竟为何教育。人们要明白,公民教育并非西方国家的专利,只要我们直面这些质疑,中国也可以优质地发展公民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由于“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16],所以,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全可以借鉴“行动框架”中的公民教育取向扎根到良好公民的培养上。首先,学校课程与意识形态之间必须建立协同作用,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就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同时,健康及时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并最终坚定地以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为前提,申明思想和政治工作之于各级各类学校工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中国公民教育是遵循公民养成教育规律的,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应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去呈现,并且要反映我国自身的优良历史传统,以此补充现代社会的多元观点[17]。在教育形式上,只要增强交往主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公民教育中的参与度,并使两种教育交互融合,就能获得交往主体的广泛认同,收获较好的教育绩效[18]。

1.在广泛合作中形成多元的公民培养模式

要提升中国公民教育实效,中国的公民教育就应注意摆脱学校单一途径和单一形式的培养,将公民教育落脚在培养国家所需的公民与社会所需的公民上。各级各类学校在公民教育中就需要与社会开展多元多类多种形式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公民教育的效益最大化。2007年,意大利公共教育部提出“新公民教育”,其中第一环是“与家长建构教育联盟”,第二环是“学校可以广泛培养社会关系,教授情感的语言,也可以教会学生分辨社会中的各种价值观念,正是这些价值观念使人意识到自己处于社会环境之中”。意大利第169/2008号法案与部长第86/2010法令均指出,学校要与家庭、当地政府、学生委员会等各种社会组织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公民教育合力[19]。

各级各类学校如何与家庭、政府、社会以及其他国家或组织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是构建公民教育多元化形式培养模式的关键。众所周知,学校是传授系统知识的殿堂,学生在其中主要是通过被动输入的方式获得知识,其自身拥有的体系好似一道防火墙般将学生和外界隔离开来,很多教育者和学校想要去改变,但并未找到合适的方法或效果不够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与国家健康快速发展息息相关,政府实施的各种把控较为严格,而且教育自身发展的路径依赖性较强,人们的思维定势阻力也比较大。然而,公民教育却不一样,它虽然在具体内容上与国家政治关系最为密切,但它并不受传统的教育方式所制约。所以,公民教育多元化形式培养或许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难以实现。

例如,社区服务学习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公民教育方式,它把学校和社区联系起来,把课程与实践相结合,把知识能力发展和履行社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相结合,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进行一系列学习探究。有效的服务性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的程度,使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并确保学生在处理社会问题上积累一些经验,形成较为深刻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认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度,有利于让他们将自觉接受公民教育变成为其具体学习与生活的一部分[20]。除此之外,学生还能更多地接触社会,学会帮助他人、关怀他人,促进青少年在实践中获得成长进步。这类社区服务实践活动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公民教育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又可以培养参与學生服务于社区与他人的自觉意识、群众观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1]。

同时,在互联互通的智能化时代,网络媒体技术与信息资源已经渗入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公民教育同样需要用好现代媒体技术和资讯的巨大作用。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虚拟,利用网络这个平等又广阔的平台构建起多样的合作网,学校、政府、社会均可以相互配合,运用快捷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但在通过网络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人们也要注意网络的匿名性,规范学生健康上网并提高他们的网络伦理素养是进行公民教育不应该忽视的一部分,因为错乱的网络信息会导致少数网民的不负责任意识膨胀,这也将成为网络社会公民教育正常发展的最大阻碍。

总之,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包括网络社会需要产生联动效应,使公民教育处处可达,处处可学。

2.在强化综合性公民教育课程中完善学科体系建设公民教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公民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使他们成长为能够合理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主动肩负和履行起自己的公民责任与义务的良好公民。公民教育的含义和目的均表明公民教育具有综合性、价值性、生活性和实践性。公民是什么、怎么定义良好的公民、如何做一名良好的公民等一系列内容,实际上是教育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们在公民教育中受到思想、意识、知识等方面的熏陶并在实际生活中练习和运用,其主要目的仍是培养为社会负责的人,为国家负责的人,乃至为世界负责的人。因此,公民教育综合性课程应成为公民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主要载体。

目前,我国公民教育还没有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虽然其他大多数国家的情况表明,它们通常选择开设专门的课程,但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国情和政策实施的不同。所以,我国当前的公民教育还是主要渗透在学校中已经设有的品德课、政治课或社会课等之中,甚至以这些课程直接代替公民教育课程[22],我们只可以向已设有此类课程的国家充分汲取经验,但切忌盲目照搬和急于求成。

针对我国的现状,人们应当更加着重关注本国公民教育中的活动课程和生活隐性课程的发展。在英国,公民教育学习过程的基本程序是采取情景创设,在情景中学习,利用问题解决学习方式,采用一定的步骤,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并运用积极的公民权利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23]。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综合性活动课程仍停留在所谓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学校不曾创设出一定的社会情景供学生练习,就盲目让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真正的社会实践,社会也没有准备好为培养学生成为社会公民的完整社会实践体系。在学校和社会没有形成良好的双向互动关系情况下,学生很多情况下只是在没有意义或缺乏实效的实践过程中得过且过。

由此可见,公民教育在我国主要是作为一项形式主义的综合课程,尚未依据明确的公民基本培养标准把一些有关内容加以整理和综合。为此,今后的课程设计与实施中,人们可以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利用我国现有的综合课程体系,适当考虑开设一些与之相关的综合课程,编制公民教育的国家课程标准,依据学生发展规律,安排不同学段公民教育的递进式内容,规定其在课程计划中的课时比例,逐步将我国公民教育纳入国家课程体系,使其制度化、常规化,从而改变其碎片化、零散化的状况[24]。

3.在明确教师公民教育角色的前提下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初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使命[25]。教师的育人效果是公民教育能否顺利落实在学生身上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教师对于公民教育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养。

教师队伍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的热点问题。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不仅可以培养出杰出人才,而且可以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从而更好地起到为社会服务的作用。由此可见,拥有公民教育角色意识的教师队伍质量是公民教育改进的重点,同时也是公民教育得以高质量实施的关键。但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也就不存在所谓的专职公民教育教师,因此,在公民教育急需发展的当下,每名教师都应当承担起帮助学生成为优秀公民的角色。师范类高校应在普通学科教师培养的基础上,增强他们实施公民教育的能力,完善他们的公民教育理论基础,创设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公民教育学术交流,并在公民教育实践中提升他们的能力。

同时,教师应当主动为社会和谐与公民幸福而教。“教育自觉”是受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启发而形成的一个概念,其内核是通过反思而至自知之明。同理,教师的公民教育自觉就是教师对公民教育不断认识、不断反省、不断超越的综合实践过程[26]。提高教师对公民教育的认识,目的是使他们能够主动在面对社会现实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思考公民教育的意义。同时,“教师公民教育自觉”也使他们认识到,所有为教育奉献的努力最终都是指向形成现代的公民教育理念,推动社会、国家和公民自身的发展,为社会和谐与公民幸福而教是他们的职业使命和责任担当。

在公民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实际上是共同成长、共同学习的互助关系,二者都需要逐步趋向良好公民状态。所以,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当谨慎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扩大社会参与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做好榜样,因为这些均会受到学生的“特别”关注。教师这一角色必须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严格遵守社会美德和社会规范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为学生树立以发展的眼光了解世界、了解生活的榜样。

4.基于本土传统教育优势谋求中国公民教育发展“公民”一词来自西方,其思想中蕴藏着西方的民主、自由,受政治和文化影响,主要以个人权利为主。回顾本国的公民教育发展,由于公民概念中隐藏着西方自由、民主思想,我们发展本国公民教育时过于强调公民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并以此否定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中以责任和义务为核心的公民教育,这种否定是不应该的。因为西方的公民概念和公民教育滋生于个人主义文化,过度强调个人权利、个人自由和个人利益最大化,在较大程度上弱化了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实际上是一种消极公民的形象[24]。我国原有的文化传承本就突出人民的公共利益,突出民族团结的共同体意识和为国为民谋利益的高远理想[27],具有可取之处。当我们抛弃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一味地偏信他国经验时,只会“消化不良”。因此,我们绝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在发展过程中要关注符合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努力从“西学东渐”的被动姿态转向“西学东用”的主动姿态,从而建立起与我国本土相适应的公民教育内涵。

发展一国的公民教育,首要的就是基于本国立场。从政治意义出发,公民教育就是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从政治上、思想上、情感上都忠诚爱国的良好公民,就是为了谋国家之发展,维护国家的利益,同时实现人民的幸福和个体的幸福。所以,为了达成培养良好公民的目标,新时代的公民教育就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在新时代的教育方针,加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度,并建构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核,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作为我国当今的主要意识形态,公民教育体系的发展也应当紧紧围绕它展开。有它的指引,我们的公民教育发展就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有它的指引,我们必能积极响应国家对公民教育发展的期望;有它的指引,我们在培养过程中更容易让公民对国家产生高度的认同,更容易提高人民的四个自信。

我们仍要注意,作为中国公民教育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反映了对公民的大多数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民教育的内容只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教育内容更应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从知识上启发学生,从情感上使学生感同身受,从意志上自觉遵从,从行动上主动作为。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的公民,就需要在这些方面确立公民教育的具体要求,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征和发展需要,合理设计不同学段的公民教育内容,并强化衔接性与贯通性,以便于提升中国公民教育的整体效果。

总的来说,我们在发展公民教育过程中需要清晰地认识到,任何理论的形成或实践的推动都无法抛弃以本国国情为依据的基本遵循。无论是优良的文化传统,还是我党我国教育事业上的良苦用心,都能让我们看到中国未来在此发展上的无限潜力,伴随着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日益本土化,形成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也将成为必然趋势[28]。

参考文献:

[1]周红霞.2030年教育:迈向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2015年世界教育论坛《仁川宣言》[J].世界教育信息,2015,28(14):35-38.

[2]UNESCO.Education 2030 Framework for Action[S].UNESCO,2015:9-19.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两会授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EB/OL].(2018-03-22)[2020-06-2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lh/2018-03/22/c_1122572202_4.htm.

[4]托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M].柯雄,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11.

[5]赵颖.基于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12.

[6]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四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编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23.

[7]贾付强.美国的“公民教育”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16(12):129-133.

[8]徐莉,王默,程换弟.全球教育向终身学习迈进的新里程——“教育2030行动框架”目标译解[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6):16-25.

[9]孙刚成,马暄皓.以回归教育主体促进学习型社会体系建构的教育2030行动[J].成人教育,2018,38(11):1-5.

[10]冯建军.公民教育课程及其设计[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9-14.

[1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人民教育,2010(17):2-15.

[12]Generation Citizen.Generation Citizen 2018 Annual Report[EB/OL].(2018-11-11)[2019-05-05].https://generationcitizen.org/wp-content/uploads/2018/11/2018-GC-Annual-Report_Web.pdf.

[13]檀传宝.论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转型——公民教育意义的现代化视角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8(5):497-503.

[14]梁荣华,孙启林.全球化背景下韩国公民教育改革的基本动向[J].现代教育管理,2017(5):124-128.

[15]姜英敏.韩国“全球公民教育”的发展及其特征[J].比较教育研究,2013,35(10):49-54.

[16]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17]赵传珍,冯洁.习近平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哲学品格[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8(4):1-6.

[18]冯周卓,王益珑.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的融合及其路径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6(4):192-196.

[19]安阳朝,贾利帅.意大利公民教育发展的历程、实践与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20,42(2):83-89.

[20]李秀峰,白洁.公民教育视域下的美国大学生领导力开发[J].中国青年研究,2014(9):93-96+101.

[21]冯建军.基于积极公民培养的参与式公民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6(2):80-84.

[22]田琳,王熙.论公民教育的真谛[J].教育文化論坛,2018,10(2):111-115.

[23]贾美华.英国公民教育案例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8(8):78-83.

[24]冯建军.培养负责任的积极公民——对我国公民教育的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小学德育,2017(1):21-25.

[25]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1(1).

[26]胡超霞,唐松林.从教书匠到燃灯者:教师公民教育自觉的蒙昧与唤醒[J].当代教育论坛,2020(2):39-47.

[27]孙刚成,贺列列,雷伟.习近平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观解读[J].教育文化论坛,2018,10(6):1-6.

[28]胡君进,刘争先.中国公民教育研究述评(2011—2015年):取向、对象与方法[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7(2):131-158.

Abstract:Education 2030 Framework for Action, which issued by UNESCO on November 4, 2015, clearly puts forward the requirements of improving global citizen awareness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while emphasizing education equ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though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ese civic education, we can better define the practical and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ese civic education, and clarify the improvement path of Chinese civic education, that is, to form a multi-interactive civic training mode in extensive cooperation, to improve the discipline system construction in strengthening the comprehensive civic education curriculu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under the premise of making clear the role of teacher in civic education, and to seek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c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of local traditional education, so as to make Chinese civic education go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world, and make Chinese citizens have more powerful human and world responsibilities.

Key words:civic education; Education 2030 Action; practice; modernization; localization

(责任编辑:杨波)

猜你喜欢
公民教育本土化现代化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泰国神话与印度神话中神祗形象的对比研究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