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厚万
摘 要:高中政治学科是帮助学生培育优良美德、爱国情怀,树立正确人生观念及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工具。高中阶段的学生更需要具备正确的政治意识,努力承担起来自己的职责和使命,通过积极学习科学文化基础来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为社会、民族、国家做出积极的贡献。本文主要围绕着高中政治课堂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并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为例来探讨。
关键词:高中政治;社会责任感;教学策略
社会责任感教育属于德育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健康成长、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人生哲理教育。教师要基于政治学科彰显出的教育功能,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让学生自觉成为新时代的爱国主义青年、民族文化弘扬者与继承者,为学生树立理想的灯塔和信仰的力量,激励学生勇担社会责任,实现情感共鸣。下文主要列举了几条教学途径以供教师参考借鉴。
一、优化问题设计,引发学生思考
社会责任感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善于引导、逐层渗透。利用有效的教学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带领到思想的高地,为学生打开格局,启发学生思考。基于此,在备课环节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现实社会热点新闻设计相关问题,使得问题具有层次性和启发性,激励学生思考。比如,针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知识点,可以设置如下几个问题: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三、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问题设计从简入难,考察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把握程度和对现实社会热点新闻的了解程度。针对于问题一,学生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基准,总结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针对于问题二,学生可以结合中华民族精神内容仔细思考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背景下,中华人民通过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等民族精神收获到了什么富有价值及意义的成就。针对于问题三,学生就需要充分回忆近些年来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历程,结合自己的经验认知基础总结出发展中的中华民族精神。上述三个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得学生在思维上能够进行层次性提升,也促使学生从教材知识聯系到生活实际,将理论付诸于实践中,更能懂得中华民族精神的可贵之处,树立积极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利用榜样故事,树立精神激励
社会责任感的建立与培养需要学生具有自觉意识。环境因素是影响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因素,榜样故事也属于环境因素。学生会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榜样力量的熏陶,自然地向规范行为、奉献社会等靠拢。在为学生讲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时,教师可以多选取一些榜样故事,引导学生走进榜样人物内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比如,“抗美援朝”展示了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不顾身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长津湖战役”中我国志愿军在艰苦的环境中仍不退缩,依然坚守阵地,哪怕被冻成“冰雕”也在所不辞。“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团结统一”内涵,更能让学生懂得“坚持只有一个中国”的信仰和原则,从内心深处自觉维护祖国的团结与统一,不允许任何势力分裂祖国。“夸父逐日”的故事则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利用诸多的榜样故事,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感受榜样力量,并意识到当今强大的祖国的来之不易,更愿意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培育自身社会责任感,为祖国更好的未来建设奉献力量。
三、组织合作探究,创设开放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意识到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他们具有丰富的想法和观点,需要通过交流互动活动来实现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应致力于创设开放积极的讨论氛围,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围绕“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个话题开展头脑风暴活动。该话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也能够促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培养爱国意识和爱国责任心。在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个话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提前上网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可以以“濒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话题来讨论“如何发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结合时代需求转化成当代社会所需的文化”。通过与多个同学的有效讨论与交流,学生能够了解到丰富多样的观点,清晰地意识到别人的格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在行为上倾向于模仿优秀的举止,促使自我形成积极的社会责任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课程需要持续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通过优化教学问题设计来引导学生思考自身的社会责任、利用榜样故事来激励学生树立信仰和精神榜样、组织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发散学生思维,使得学生在未来成长为综合型人才,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赵红梅.论社会责任感教育如何通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来渗透[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
[2]陈雪.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渗透[J].关爱明天,2016, (01).
[3]张丽.基于培育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课的实践与思考——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12).
[4]包明明,郏德林.也谈初高中政治课的衔接——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