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学德育课程建构策略

2022-04-02 13:46张杨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2年3期
关键词:高中教师德育课程文化自信

张杨

[摘    要]在高中德育工作中,教师要基于文化自信视域更好地构筑德育课程,让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家国情怀。在构筑课型的时候,教师要避免教学形式过于枯燥呆板,而要积极设计主题辩论型、专题探究型、创新应用型、社会实践型等多种不同形式的德育课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

[关键词]文化自信;德育课程;高中教师

中学生文化自信是指学生通过文化认知、批判、反思、比较等思维方式,在思想上保持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的自信,对本民族文化产生信任感,从而自主学习,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要促使学生提升文化自信,教师不宜直接靠灌输的方式,而要设计丰富多彩的课程形式,融合道德与法治学科、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時政要闻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关注传统文化,从而提升自主学习的效率。

一、主题辩论型,去粗取精

高中生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在面对各种文化问题的时候,他们也常常会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学生常常利用网络获取各种信息,网络中的观点良莠不齐,有的过于偏激,所以教师要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点”设计主题辩论的课程,起到去粗取精的效果,从比较微小的切入点着手,让学生深入探究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而提升文化自信。

教师在设计主题辩论类课程的时候,尽可能选择一些具有社会热度、可辩性强的主题,如“传统京剧是否可以和流行音乐结合在一起”就具有一定的辩论价值,可以让学生欣赏流行的古风歌曲,体会其中的戏腔唱法。思考:“有人认为传统音乐应该保持纯正的传统,不应该和流行音乐混杂在一起。但是也有人认为传统艺术要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就要适当融合流行文化。对于这两者观点,你认为哪一种说得对呢?”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辩论,他们各抒己见,最后认为万事都要有一个度,吸收流行音乐中的元素的确能吸引人,但是如果过于追求标新立异,失去了传统文化的精髓,那就过犹不及了。学生在探讨后认识到传统和流行之间其实并不矛盾,两者完全可以在相互借鉴中融合。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制作了系列课件,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具体的内容,其中有哪些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之,教师可用辩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用去粗存精的方式,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在辩论类课程中,学生深入思考了什么是先进文化,带着扬弃的态度分析各种观点,从而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样他们就能结合文化认知的不同、文化情感的差异、文化意志的区别、文化行为的差异等问题深入探究,搞清楚各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从而坚定自己的信念,提升自信的程度。

二、专项探究型,借鉴融合

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认知主动性,导致传统文化知识匮乏。部分高中生更倾向于追求感官刺激,喜欢那些能直接体验的娱乐性文化,这导致他们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自然对传统文化的价值缺乏理性判断。因此教师要设计一些专题探究类的课程,先从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文化入手,由此及彼让大家探究传统和现代的融合,思考如何借鉴传统文化发展当代文化。在这样的主题探究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就会更深刻。

为了让学生提升文化自信,教师制作了一系列专题探究类课件,让学生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并思考如何融合古今元素构筑中国特色的文化。在初级探究课程中,学生自主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古诗词、中国历史、古代哲学、手工艺品等各种和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以“古诗词”这个探究课件为例,首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古风歌曲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然后让他们自主阅读各种经典古诗词,从意象、情感、主题等几个角度入手分析,体会隐藏在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在中级探究类课件中,学生要试着将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结合起来,思考如何让当代人接受传统文化。同样以“古诗词”课件为例,学生要分析除了编写古风歌曲以外,还有哪些方法能让古诗词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在高级探究课件中,学生连通中西方文化,了解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态度,思考如何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接纳中国文化。在“古诗词”高级课件中,学生了解了“孔子学院”如何向西方人介绍中国古诗词,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探索如何将古诗词翻译成其他语言。

在专项探究中,学生可以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分门别类地分析,如探究诗词歌赋的文化韵味,探究“民为贵”的治国思想,探究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探究自强不息的中华传统美德。不仅如此,学生还能将传统和现代融合起来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考其如何吸纳优秀的传统思想。

三、创新应用型,解决问题

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还有待开发,所以教师要从这方面入手设计一些创新应用类课程,让学生围绕日常生活中比较难处理的问题深入分析,寻求合适的解决之道。这样有助于帮助大家创设一个具有文化氛围的学习情境,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设计创新应用类课程之前,首先要了解一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面临怎样的问题,并结合重点问题设计系列课件。如有学生提出:“我很想利用传统文化布置教室,并组织大家参与到课外活动中,但是我们缺少相关的经验,也没有好的课外辅导老师。”学校在了解学生的困难后,就要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设计创新应用类课程。如在“校园文化风”主题活动中,学校构筑了从班级到年级再到学校层层递进的应用类课程。教师按学校统一安排,推荐学生阅读和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并组织他们参与课外兴趣小组,各个辅导老师也给学生介绍相关的信息,学生再结合自己学到的知识美化教室。各个年级进行评选并筛选出优秀作品上传到网络上,让全校学生欣赏和借鉴。除了在班级、年级层面组织应用活动以外,学校政教处要求每一个班级都轮流负责学校黑板报、橱窗的展示工作,每年评选优秀班级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在学校、教师及指导老师的支持下,学生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他们也在应用中体现出了创新能力。

在设置应用类课程的时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了解他们在社会生活、学校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并探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样能让应用活动更具有生活气息,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会更加浓厚。

四、社会实践型,升华体验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体力、才能、志趣、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掌握的文化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升华自身体验。这样学生能在实践中形成进取上进之心,思考如何运用掌握的文化知识更好地建设国家、创造社会财富,这样不仅提升了他们的能力,也培养了其良好道德品质。

在安排寒暑假活动的时候,学校设计了一系列社会实践课,让学生深入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这个系列课程以社区为中心,涵蓋了附近的文化馆、博物馆、养老院等,给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实践情境。以养老院敬老活动为例,学生要了解一下老人对什么感兴趣,他们发现老人大多对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传统戏曲感兴趣,于是便试着了解与戏曲相关的信息并学习戏曲唱腔,在敬老活动中表演给老人看。活动结束后,学生还要说说自己的参与感受。如有学生提出:“敬老、爱老,本身就是中国传统美德,在这次的敬老活动中我们用传统文化作为纽带,让老人们感受到了我们的爱。我觉得收获颇多,我们不仅了解了传统文化,还帮助了老人。”听完上述发言,学生的体验更深刻了,他们的探究欲望也增强了,很多学生在活动过后还自主搜索信息观看了更多的戏曲节目,有的甚至还在探究如何将戏曲和流行歌曲等当代文化结合在一起,由此他们的文化自信也油然而生。

在实践类课程中,学生认识到掌握各种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同时他们也能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后续的探究方向,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探究中国先进文化,提升自己的文化自信,在逐步历练中得到成长。

文化自信是指对本民族、国家的文化理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并自觉传承、弘扬、创新自身文化。在高中教师工作中,教师要积极构筑多元化的德育课程,让学生对中国特色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自觉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在辩论、探究、应用、实践等不同类型的活动中,学生能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精髓,在情感上产生高度认同感,从而全面提升其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谭小华.基于文化自信的德育校本课程开发[J].广东教育(高中版),2019(10).

[2].王宗炜、董贝贝.基于文化自信背景的高中德育教学[J].新教育,2020(7).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高中教师德育课程文化自信
高中教师心理压力及对策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探讨
体验式学习模式在中职学生德育课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探析高中教师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运用“分层教学”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试论高中教师和应届考生对高考改革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