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认知视角培养“家国情怀”的案例教学

2022-04-02 14:04金建荣朱丽东庄炎昊
地理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徽派家国情怀家国

金建荣 朱丽东 庄炎昊

基础教育改革持续深入,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家国情怀教育越来越受到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对于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作用。张家辉教授指出家国情怀的培育与“地方特征综合能力、区域分析有关,应采用合适的地理表达方式呈现”。[1]但当下关于如何通过家国情怀来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较为缺乏,地理教师对于如何在培养家国情怀与落实核心素养间形成平衡缺乏一定认知。本文尝试从地理区域认知视角出发,构建基于地理区域认知视角下的“家国情怀”培育结构,并以四合院与徽派建筑这两种民居特色为例,进行案例教学设计,希望为中学地理教师提供参考与借鉴。

基于区域认知视角的“家国情怀”培养模式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指出学生要具备家国情怀与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2]在不同的区域尺度下,不同类型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其所体现的家国情怀程度也不同。陈杰将地理课程中的家国情怀划分为三个尺度,家国情怀的构建应基于特定区域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的把握,在家乡与祖国的尺度上,家国情怀主要体现在对于家乡、祖国的认识与相关情感的培养。[3]据此,地理教学中的家国情怀应以区域为载体,通过区域认知来内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能力,该素养的养成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生成常常与国情、国策教育相伴相生,家国情怀教育需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上渗透。[4]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逐步培育的,即家国情怀是在人地关系的相互协调和地理基础知识的渗透下逐渐养成。在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过程中伴随着学生地理认知的建立、调整、深化,逐步养成综合、辩证地看待地理现象与地理成因的思维能力。而在学生综合思考地理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时,学生往往会将其自我建构的地理素养代入社会生活,用其理解的地理理论与方法来检验生活实际,并在此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所生活的区域总体地理特征,学生的家国情怀会在认识区域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与内化。具备相应地理素养的学生,会运用地理的视角与家国情怀的态度去看待自身所生活的家乡、祖国,甚至世界各区域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因此,笔者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际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出区域认知视角下的“家国情怀”培育结构(图1)。

学生在形成一个清晰的地理区域认知之前,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关于家乡与祖国之间关系的模糊认识,蕴含着一种较为浅显的家国情愫。在学生已有的模糊与片面的地理区域认知基础上渗透地理知识是家国情怀培育的首要环节。渗透的地理知识包括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和教师需要传授的地理知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是其早已学会并掌握的正确的地理认知与自我建构的地理技能。教师则需要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整合新的课程资源,传授给学生基础的、系统的地理学科知识。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情感上内在的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于该区域内人与自然环境的长期相互关系之中,属于人地协调观的范畴,可视为“人地协调观”下一种独特的人地关系。在家国情怀培育过程中应促进学生“综合思维”的形成,使其综合、辩证、发展的看待家乡与国家的变化。面对动态变化的社会环境时,学生会运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将家国情怀通过实际应用与实际检验表达出来,体现家国情怀的“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深化人地协调观下的家国情怀,促进其对家乡、国家的认知。内化家国情怀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帮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认识家乡、理解地方差异,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全面的区域认知。学生从区域认知出发,在地理知识的辅助下形成综合的思维能力,并在实践中得到体现,最终再回归于区域认知,形成一个地理认知的闭环。这是学生区域认知能力辩证、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也是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相互交织下家国情怀素养的内化过程。学生只有了解了自己身处的国家和民族,才能产生真正的热爱,[4]才能树立对于家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思想上内化于“心”,在实践上外化于“行”。

二、区域认知视角下“家国情怀”案例教学设计

基于区域认知视角下的“家国情怀”培育过程,教学设计将以四合院与徽派建筑为案例,在高一学生已对自然地理组成要素、人口迁移、社会经济发展等知识有了一定认知的基础上,跨学科融入历史、社会、建筑、文化等学科知识,设计“地域文化:民居特色”的案例教学。教学设计将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引导学生在时空变化中认知区域,进而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为今后相关教学案例的设计提供思路。

1.“地域文化:民居特色”教学设计路径

由于是从区域认知的视角出发设计的关于“家国情怀”的案例教学,因此,在教学设计之前熟知课标的要求是应有之义。17版课标对于“地域文化”内容的要求为“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2]可以看出,课标对于这一知识的要求主要是在于应用层面,理论结合实际,现实性突出。总体上来看,教学将通过“四合院”与“徽派建筑”的地域文化引入“家国情怀”,让学生在辩证看待我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区域的发展。依据学生已有的区域认知,案例突出设计一个认知冲突的情境。教学上为了解答学生的疑惑,教师将给学生渗透与之相关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在思考与学习中解答。在内化学生家国情怀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入传统文化,让学生思考其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通过师生对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分析,学生会形成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观念,运用综合、辩证的地理眼光看待历史发展中的家乡,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在案例探究之后,学生会不自觉地用家国情怀的态度来分析家乡所处的地理区域,并用地理综合的思维对待家乡的发展。教师则需要抓住学生学习内化的关键期,有意识的布置一些课后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为家乡的地域文化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并在继承与发展中弘扬传统文化。在小结本课程的内容时,讓学生列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影响,达到对于区域的全面、清晰认知。此外,教学眼光的尺度也可进一步扩大,让学生站在国家的角度探寻不同地理区域的地域文化差异,思考未来的地域文化该如何发展。

教师给出永嘉之乱后人口迁移、四合院布局、徽派建筑资料等知识素材,引导学生对金华地区“天井式”建筑的成因作出分析。

资料一:古代金华属于徽州地区,西晋永嘉之乱后(配有永嘉之乱后的人口迁移图),徽州由于接受了大量的北方移民,加之闭塞的地理环境,因而保存了相对完备的具有儒家传统的文化,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徽州文化。[5]

资料二:京派四合院大致是沿南北纵轴对称布局,由四面房屋合成相对封闭独立的院落,其墙体厚重,外墙无窗,院落宽敞疏朗,院落之间有游廊连接,大门多开在东南角(附上四合院示意图)。

资料三:徽派古民居的基本建筑形式是天井四合院楼居建筑,中原“四合院”平房形式和当地“干栏式”建筑的形式相融合,这种建筑形式的形成过程, 深受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 逐步演变成新型内天井四合院的楼居建筑形式。[6]

教师讲解不同建筑背后的自然地理特点与人文观念,让学生通过这几个资料自我思考金华地区徽派建筑的成因。

将学生已知的关于人口迁移的知识与教师将要讲授的四合院、徽派建筑形式知识结合起来,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更好认知金华地区徽派建筑形成的原因,并为后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内化奠定基础。

内化家国情怀

资料四:北京四合院的正房、厢房、耳房等建筑布局总体上呈现中轴对称,营造出长幼尊卑、高低错落的建筑形态。中轴对称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以“礼”和“仁”为核心,以“中庸”“和谐”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精髓的准则。四合院作为一种建筑样式,上至皇宫,下抵民宅,无不体现“中正仁和”的传统文化思想。京派四合院脫胎于北京的自然地理环境,在成长、成熟的过程中追寻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完美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京派四合院所承载的地域文化。

资料五: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地域文化小至一个区县,大至一个国家,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四合院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宗法制度,向心而居、对内开放的家庭伦理,中轴对称、长幼有序的儒家思想。教师解释“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朴素的人地协调观,地域文化是一个以区域为载体的人们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综合体现,具有相对稳定性。

教师需要阐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这些文化与思想是我国古人基于他们所生存的区域地理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经验而得出的一种非常具有价值的知识体系,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生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家乡的地域文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在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加的背景下如何保护地域文化,将传统的、民族的文化特征融入现代建筑之中,促进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

提升综合思维

教师通过上述地理知识与地理素材的梳理与讲解,学生明白金华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建筑风格本应是“干栏式”建筑,但由于古时的人口迁移,在朴素的人地协调观、传统的儒家思想及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下逐渐形成徽派建筑。学生最终在“家国情怀”的区域认知范围内认识到中华民族在相互融合与学习中形成别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奠基为外显的中华地域文化。

学生通过整节内容的学习,能够从整体上认识到金华地区的徽派建筑所代表的地域文化生动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在家国情怀的态度下综合看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的地域文化。

锻炼地理实践力

教师可以布置课后延伸任务,如让学生为金华的徽派民宿提出一个合理方案,如何在“扬弃”中保存徽派建筑“四水归堂”的建筑文化,并提升其国际知名度。

利用课后延伸任务的方式将本节课的核心思想“家国情怀”贯穿于学生的课后实践中,并让学生利用所学,依据地理环境特点来进行地理实践,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进行融合,最终回归生活实际。

清晰区域认知

让学生思考本节课所学,列出四合院与徽派建筑所处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并思考今日的中国古建筑将何去何从,说出自己的观点。

通过让学生列出地理环境特征的方式检验学生是否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区域认知。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则体现了学生相比课前的家国情怀提升程度。

2.“地域文化:民居特色”案例教学设计

3.区域认知视角下“家国情怀”教学特点

根据此教学案例的设计,区域认知视角下的家国情怀应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

在地理区域教学中,地理学与其他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相互交织,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在区域认知视角下,家国情怀中蕴含的素养包含着对于学生地理知识、技能、情感的要求,中学生家国情怀情感的养成要从多方面入手。为了塑造具有家国情怀的素养,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渗透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引导学生综合看待家乡和国家。

(2)地方性

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地方地理环境特征,其区域差异导致学生对于自身所处地方的认知与情感存在差异,不同地方的地理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倾向也不尽相同。学生是基于生活的环境即乡土地理开始认识地理学,区域认知下的家国情怀地方性突出,教师如何立足于学生所生长的家乡环境,逐步构建地方尺度上学生的家国情怀便显得十分必要。教师要努力培养好学生的地方认知,尽可能深化与拓展学生个人对家乡、对祖国的认同感。

(3)历史性

家国情怀的教育与师生所处家乡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地方史志、民俗文化、名胜古迹、区域特产等地理长期演变所形成的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历史印记,在认知区域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时,脱离不开地方历史发展、传统文化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当地的地理标志与文化遗产,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注意运用地理视角“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家乡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家国情怀。

(4)实践性

实践性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基于真实的地理场景创设地理情境,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在区域的乡土地理、时政热点、国家政策等材料有机融合成地理素材。另一方面则是学生的学以致用,将内化的家国情怀透过外显的地理实践表达出来,在对于家乡的发展、国家基本方针政策、传统文化的选择上“学以致用”,具备一定的家国情怀地理实践力。

三、小结

地理教学对家国情怀的培育应从学生模糊的区域认知为原点,以地理知识为基础,透过案例教学的方法,引出人地协调观下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养成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最终将家国情怀外化为清晰的区域认知。本文在此基础上以“地域文化:民居特色”为例,从区域认知视角出发,融合相关学科知识,运用发展的眼光构建知识体系,塑造家国情怀,最终回归区域,强化学生的认知。

猜你喜欢
徽派家国情怀家国
薛济萍:坚守实业 彰显家国情怀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徽派山水画传统的名实和承继问题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徽派建筑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探析
岭南篆刻艺术的徽派传承探析
谁咬得更厉害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