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恋地情结的地理研学旅行价值意蕴探析

2022-04-11 03:53:55张蕾
地理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情结老街研学

张蕾

摘 要: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灵魂,主观性强、内隐性突出,是地理核心素养培育中的难点和关键点。恋地情结是人与地之间的情感纽带,人对地方的感知、态度和价值观会直接影响人们解决环境问题的方式。本文以“长泾老街研学旅行”为案例,探索基于恋地情结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与实施,使学生在对地方的体验中提高审美能力,在审美的体验中加深对地方的依恋,在依恋的情感中形成科学的人地观。

关键词:恋地情结;地理研学旅行;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2)04-0064-03

人们对“地方”有着天然的情感与依恋,人本主义地理学家段义孚称这种广泛存在的情感为“恋地情结”。段先生在其早期代表作《恋地情结》一书中通过研究人对环境的感知、态度和价值观来探讨人与地之间的情感纽带,因为“环境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文问题,而人文问题,无论是经济的、政治的还是社会的,都受到心理动机、态度与价值观的深刻影响,它们直接导向行为的最终目的”。[1]段先生这一分析框架对于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极具启发意义。《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地理課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其中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2]根据段先生的分析,观念的形成有赖于情感的经历或实践。一般而言,家园和故乡“是给人以归属和安全的空间[1]”,是产生地方依恋直接和首要的地方,在此情感基础上开展地理研学旅行,能够让学生在立足乡土、展望国土的研学旅行中深化对地方的感知、加深对地方的依恋,并为跳出地方形成大格局的家国情怀和培养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奠定基础。

一、感知:在对地方的体验中提高审美能力

感知是感觉与知觉的统称,是客观事物通过感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应。段义孚先生认为人对地方的感知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所进行的体验,而体验是从审美开始的,审美使人对地方产生认同感,继而带来归属感和依恋感,甚至“审美并非‘附加之物’,不是满足我们基本需要之后的生活点缀,而是‘生活’本身”。[1]在基于恋地情结的研学旅行中,当学生沉浸在地方的原野、山川、街道和博物馆中时,他们通过不同的感官或感官的综合作用对事物加以感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和体验地方之美。

1.视觉

人是一种视觉优先的动物,通过眼睛的观察,更广阔的世界会展现在人的面前,更多详细而特别的空间信息会更加接近人类。[1]研学旅行让学生走出封闭的地理课堂,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真实的世界,就传统的五种感观而言,学生首先是用好奇的眼睛观察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视觉是“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有机衔接的第一步。

例如,在长泾老街地理研学旅行的行前指导课上,研学小组通过搜索百度地图上,在认知长泾老街的地理位置和查阅资料感知其地域文化:长泾古镇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北依长江,南临太湖,位于素有“江尾海头”之称的江阴市东南方向,与张家港和常熟交界,如图1所示。相传始建于明代的长泾老街,位于古镇泾水河北岸,是依水而建的传统街区的典型代表,是目前江阴市保留最长、最完整的石板街。老街上“青砖小瓦马头墙,四廊挂落花格窗”的江南民居、明暗相通的弄堂和名满当地的长泾月饼等使长泾老街极具地域特色。

当研学小组步行至老街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的一派江南风光,视觉美的享受让平时学习紧张、节奏快的学生们放松了下来,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吟起了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有的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提出问题:长泾老街白墙黛瓦的色彩搭配与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长泾老街从何时依水而建?为什么依水而建?长泾的街道今后是否还会依水而建?实现了从“悦目”→“悦心”→“悦思”的提升。

2.嗅觉

嗅觉是鼻腔黏膜与某些物质的气体分子相接触时所产生的感觉。嗅觉和味觉会相互整合和作用,即常说的气味。人在童年时期储存在脑海的气味记忆会伴随他们的一生,尤其是在成年后只要嗅到一股熟悉的气味,就能够唤起对与该气味相关的事件或场景的丰富情感与生动记忆。在基于恋地情结的地理研学旅行中,学生品尝家乡美食、体验制作家乡美食、分享食物背后的故事,将乡情融于乡味、乡味深植于内心。

例如,在长泾老街地理研学旅行活动后,一名学生写道:我们刚走进老街,就嗅到一股香甜的糕点味道,原来是刚出炉的月饼散发的香味。长泾月饼香气浓郁,口感外酥里嫩、甜而不腻。2019年中秋节央视的《传奇中国节·中秋》节目,围绕“诗意中秋,美丽乡愁”的主题,长泾古镇向世人展示了传统手工月饼的制作工艺及中秋节习俗。一位女生参加了节目的拍摄,她向我们讲述当日烧天香、拜月、放花灯祈求国泰民安、阖家团圆的场景,语气中充满了自豪和对家乡的祝福。学生在月饼店老板的指导下体验月饼的制作,他们通过在小油纸上写下自己的姓名和专属标志,为自己、古镇和国家祈福(图2)。实现了从“赏物”→“赏心”→“赏情”的升华。

段义孚先生说,如果一个游客能把人类历史的记忆和他自己对景观的欣赏联系起来,那么这种审美就会变得更具个体性和持久性。同样,如果将审美的情趣与科学的好奇心结合起来,这种审美就不再是转瞬即逝的了。[1]在基于恋地情结的地理研学旅行中,通过挖掘地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引导学生通过眼、耳、鼻、舌、身、意等不同的感官对地方的风、水、土、建筑、食物和民俗等进行感知,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不同的体验,从地理学科的视角发现和解决问题,深化对地方的感知,形成具有个性化和持久性的审美体验,进而逐步形成对地方的情感认同。

二、态度:在审美的体验中加深对地方的依恋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地方、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稳定性比感知强。段义孚先生认为,“人在经历对地方的审美体验之后,会生出一种更为持久且难以表达的情感反应……既好像儿女依恋母亲,又好像夫妻相互依恋……我们将这种依恋感称之为家园感”。[1]当个体对地方有过旅行或居住的经历,对地方空间有了清晰的认知后便与地方产生了情感上的联结,我们将个体对地方积极的、正向的情感联结称为“地方依恋”,地方依恋会带来归属感。一般而言,家园和故乡“是给人以归属和安全的空间[1]”,是产生地方依恋直接和首要的地方,对于那些身居异地、久离故土的游子来说也就产生了乡愁。

1.守护乡愁文明,传承传统文化

乡愁是对家乡独有的记忆、留恋和精神寄托。在笔者持续七年的研究中,我们进行了长泾老街弄堂、传统民居、月饼、桥等系列地理研学旅行活动,持续参加活动的学生多数来自长泾本地,也有部分来自本市其他地区,研究过程中他们制作了地图、音视频、素描、手抄报、电子报、小论文、汇报PPT等大量形式多样的作品,每一个精美的作品都透露出他们对古镇和老街朴实又深切的情感。

例如,陈可鑫同学在《长泾老街弄堂特征及成因》一文中写道:一个由宽弄、窄弄、明弄和暗弄组成的老街弄堂系统,具有节约土地、方便出行和防火防盗的功能,是先人考虑当时的人口数量、土地面积和河流等因素,因地制宜规划和建造的,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现。如今的老街弄堂是一种带有传统记忆的乡愁文化,行走其中,引发我们深深地感慨:我们要留住这些活化的历史,守住老街,留住乡愁,让长泾的乡愁文明更好地传承与延续。

2.增进情感认同,形成地方依恋

对于多数人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是故乡。那些走出古镇、走进大学校门的学生,每逢假期回母校看望老师的同时也会去老街,走一走千米石板路、尝一尝长泾糕点、品一品长泾老饭店的家常菜、听老人讲一讲发生在老街的故事;那些少小离家的游子们,出走半生蓦然回首,发现“家”才是心中永远都无法割舍的眷恋,乡音、乡味、乡情是永远抹不去的乡愁。在基于恋地情结的研学旅行中,当学生对地方进行深刻的审美体验后,那些体验就会深入他们的灵魂、伴随他们的一生,也往往会内化为对地方的情感认同,进而形成地方依恋。

例如,2019年央视《传奇中国节·中秋》节目的主持人刘阳的祖籍就是长泾,他在节目中说到,在中秋节踏上熟悉的故土,跟着民俗巡游队走在熟悉的老街上,看着街边的非遗展示项目,仿佛回到在爷爷奶奶身边的童年。在后台休息时,刘阳告诉我们,他的父母早年离开长泾去北京创业,但他的童年是在长泾度过的。每逢中秋节,老家的亲人都会寄来长泾月饼,当夜幕降临皓月升起时,一家人品尝着家乡的月饼,思念着故乡的亲人,一种莫名的情愫就会在心里涌动,这应该就是乡愁吧。这样的感触不仅应了《传奇中国节·中秋》节目“诗意中秋,美丽乡愁”的主题,亦是身处异乡的游子思念故乡的表现。

三、价值观:在依恋的情感中形成科学的人地观

价值观是概念化的经验,是态度的系统化。当人和地方之间建立了“依恋”的情感纽带,就会产生因环境的良好而感到舒适和安全、因环境的恶化而感到担忧和焦虑的情感,这种情感一旦形成,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爱护家园、保护地方、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

1.关注家乡发展,聚焦家乡问题

段义孚先生说,人生活在具体的“地方”之中,“地方”是人生活的场所与环境、人生活的经历和记忆,人和地方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情感。[1]基于恋地情结的地理研学旅行,归根结底要培养学生关注地方、关注家乡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意识。这种意识不仅会随着空间尺度的扩大从关注家乡扩展到关注本市、本省、本国甚至全球,也会随着时间尺度的延伸不仅存在于学生的当下,更会贯穿他们的一生,从而形成科学、持久的人地协调观。[3]

例如,徐静怡同学在汇报《长泾河北村人口老龄化调查与分析》时说,我们小组调查的区域是长泾老街所在的河北村,共352户人家,967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有186人,比重为19.2%,由此可见该村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通过实地走访老街居民,了解到原因主要有:①年轻人接受完学校教育之后,多数去城市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②少数回来的年轻人,由于老街的老屋设施陈旧,在新的小区置房。但是很多老年人则不愿离开他们熟悉的老屋,所以“老龄化”“空巢化”现象较为严重。此现象不仅会造成老年人心理的孤独,还会造成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的失传,这对于古镇、社会和国家来说都是一种损失。

2.呼吁社会力量,共建美丽家乡

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灵魂,主观性强、内隐性突出,是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中较为困难的关键点。在基于恋地情结的研学旅行中,学生不仅自己关注地方问题、保护地方环境,还通过“小手拉大手”呼吁和动员社会力量共建美好家园。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内化过程,也是向社会传达和宣扬人地协调观的过程。因为“地方”是大家共同的“地方”,“恋地情结”也应该是共同的“恋地情结”。也唯有此,人地协调观不仅是学生应具备的地理核心素养,也是21世纪公民作为和谐世界建设者的必备素质。[2]

例如,徐静怡同学汇报时说:“我们通过查询文献了解到古镇老龄化现象现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所以,我们打算借助‘美丽长泾’公众号呼吁政府和社会不仅要保护古镇的传统文化,更要关怀古镇里那些传承传统文化的老人”。徐静怡同学饱含深情的汇报让同学们很动容。访谈视频里89岁的张爷爷用方言叙说着自己家几十年来的人口变迁以及老街邻里之间的人情往来时,平淡的言语中透露出孤寂与落寞,学生们更是被深深地触动了,纷纷表示下一步要逐步研究无锡市、江苏省的著名老街人口老龄化及对策问题,甚至有学生提出应因地制宜地将老街的老年人养老问题与传统文化产业进行融合互动。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基于恋地情结的地理研学旅行同样具备这样的力量,因为它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地方的感知、加深对地方的依恋、形成科学的人地观,而且会影响和感染他人的人地观,进而优化和提升整个地方人们的人地观。

参考文献:

[1] 段义孚.恋地情结[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于洁.地方文化研学旅行实践探索——以常州青果巷为例[J].地理教育,2020(6):58-60.

猜你喜欢
情结老街研学
去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老街谣
黄河之声(2021年16期)2021-12-14 03:02:04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华人时刊(2020年23期)2020-04-13 06:04:20
东门老街
中国报道(2020年12期)2020-01-08 02:18:03
告别“GDP情结”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11-17 04:27:38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