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波
本文通过对室内乐作品《云中法音》写作的简要的分析其与藏传佛教诵经音乐之间的巧妙融合与交融,并结合其中管乐器独特的音色配器手法层面,观察著名作曲家施子伟如何将藏传佛教诵经音乐的色彩元素充分展示出来。
天空的“云”是瞬息万变的
也是捉摸不定的
“发音”则是非常稀有的
漂流的云中隐现出的“法音”
你听到了吗?
……
The Sound of the Buddhist Chants in the Cloud
Cloud is unpredictable and constantly changing
The buddha's teaching voice is rarely heard
There are some indistinct voice coming from the cloud
did you hear it……
《云中法音》是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著名作曲家施子伟接受韩国有关单位的委约创作的一部室内乐作品,曾经参加了韩国创乐会-东方纪元“韩中交流现代音乐节”的国外首演。作曲家用三件管乐器(单簧管、小号和长号)细致地描述了关于藏传佛教中的祭祀场景(特别是诵经音乐),用新颖、生动的音乐语言刻画了藏民们祈求风调雨顺的法事活动,细腻地传达出藏传佛教诵经音乐独有的宗教庄严、肃穆和热烈的氛围。因为是在限定条件下进行的创作,《云中法音》的作曲者有意选择了木管与铜管乐器相结合的室内乐形式,将各个乐器之间的相互融合体现在三条旋律线,各司其职又相互穿插交互。
本文分别截取该部作品的多段重点乐谱片段进行艺术方面的简要分析,并结合管乐器独特的音色配器手法,解读作曲者如何将藏传佛教诵经音乐的色彩元素充分展示出来。
作品在乐器的音响平衡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三件乐器进行齐奏后,在音高不变的情况下,音符逐渐细碎,声部由弱至强、从慢到快,逐渐强化的紧张律动为连接下一段的开始,由此将作品推向深入。考虑到总体平衡因素,作曲家在强弱、音色、声部个性化等细节的处理上都得到了应有的体现。在乐器个性化写作方面,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单簧管的第一主题结合处加入了长音的颤音和倚音,又有着音高上的对比和色彩强弱的运用,这一段精彩的华彩独奏段落将法会中祈求诵念经文时的悠远、神秘展现得淋漓尽致。
既是表现藏族风俗题材的作品,作品在旋律创作中有意识地援引了密宗诵经音乐的风格特点。密宗诵经音乐一般说来有以下两种形式:第一种为声腔式的吟诵方式,吟诵时有一定的旋律性音区通常在低音区回旋;第二种为念诵方式,其特点为有一定的节奏规律但是没有旋律。
歌唱式的诵经音乐往往有许多混合的拍节(变换拍子),这种混合的拍节在听觉上并不会给人混乱的感觉,因为经文的诵唱往往不受传统节拍的约束,混合的节拍反而更加自然。《云中法音》中混合拍节的大量使用,更加凸显出了藏传佛教诵经音乐的特性(比如乐器在三个声部进行镜像的模仿),由于三个声部是交错进行,此起彼伏的音响效果类似于诵念经文时的音调:
作曲家在该作品的节奏形态方面的设计十分巧妙。担任低音的长号第三声部的节奏型简洁、自然,和上方二声部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对比。第三声部的旋律犹如一位德高望众的高僧,主持和领导民众有序的进行法会。低沉的音色效果也与传统的的佛教乐器铜钦的音色相似,从而在音色、节奏以及旋律多方面奠定了庄严、肃穆的诵经氛围。
作品除了大量使用混合的拍节,在旋律写作上也有其独到之处。如各种装饰音及半音的运用(模仿诵经者的唱诵),和声形态方面也有极简的效果:有齐奏,也有几个声部分别形成大三度和减五度的和声形态。
作品在乐器的选择和使用上充分发挥了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单簧管的发音丰满、柔韧、富于弹性,具有很大的表现幅度和宽广的动态范围。它的高音区在弱奏时,音色像长笛般清亮悦耳,强奏时又十分强烈、尖锐,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中音区的音色明亮、优美,个性鲜明、独具特色,是单簧管最迷人的音区;低音区则低频沉郁,其音响浑厚、幽暗、阴沉,有种神秘莫测的意味,而颤音加长倚音的演奏也体现出了藏传佛教中法会的殊胜及神秘。作为中坚力量的小号是铜管乐器组中技巧最为灵动、華丽的乐器。它的吹奏灵敏,发音清晰,音色明亮、雄壮,极具表现力,作品中所用的音区也集中在了中高音区,发挥了小号本身的优势。小号在作品演奏中有大量的连音,之间的衔接流畅自如,表达出的艺术效果十分丰满、理想。
作曲者在该部作品中避开了长号高音区在演奏时发声紧张的弱点,使其特性在这部作品中得以充分发挥:它的音色明亮,弱奏时圆润,强奏时宏大,音色结实、饱满。虽然长号演奏的灵敏程度不及其它两件乐器,但其艺术表现还是令人印象深刻。
最后谈一下《云中法音》中对藏区羌姆舞的音乐色彩表现:羌姆舞假面及相关的仪式表演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藏传佛教音乐舞蹈的主要部分,其中类型最丰富的面具仪典发源于藏区的羌姆地方,羌姆舞因此得名。作曲家以“羌姆”为切入点,将其作为祈求法会场景中的一部分。描写祈愿法会中的羌姆舞段落是在法会快结束的时候加入的,作品惟妙惟肖地用音响刻画了一位长者诵念经文,民众一起加入群体诵念的情景。接着铜管乐声用急速的演奏表现热烈的羌姆舞蹈,令人不由得想起巴托克《舞蹈组曲》第四乐章那个著名的精彩赋格段落。在作品的最后段落中,作曲家以羌姆舞节奏缓慢开始,逐渐加快最后以初速度返回到了作品第一主题,力度逐渐弱至低沉悠远……至此昭示法会的圆满结束。
作为一名对藏传佛教研究颇深的学者型作曲家,施子伟教授对这一题材在创作上进行了深度挖掘,其典雅和不落窠臼的崭新表达确实前所未有,令人耳目一新。他把古老的藏传佛教诵经音乐元素与现代室内乐形式相融为一体,使得这部作品一经问世就得到了业内外爱乐人士的一致好评 。
夏 波 音乐教育家、钢琴家、作曲家。多年致力于音乐教育、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和艺术评论等。现为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考级评委、巴蜀民歌传习所副所长、成都艺术职业大学音乐学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