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流转 生生不息

2022-04-01 12:32梅榆昆
现代艺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民间舞年轮编导

梅榆昆

在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比赛中,由四川音乐学院舞蹈学院选送的作品《年轮》,得到了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与北京舞蹈学院院长郭磊的一致好评。同时其新颖的艺术创作手法,让学者们在对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创作上,如何平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引发深思。该艺术作品是由青年编导杨畅于2019年参加中国舞蹈家协会“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采风创作活动孕育而生的。在广西壮族村落中,村民们一旦有心事就会赶往大树下进行祈福,这一特殊生活现象与独有的民族信仰,促使编导产生了创作冲动。

《年轮》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在于编导能借舞蹈而言说出多重辩证思想。加拿大美学家弗朗西斯·斯帕肖特于20世纪80年代以《哲学为何忽视了舞蹈》一文,探讨了舞蹈在艺术哲学中的缺席问题,西方哲学家大都喜欢把人的肉体与精神分离,但依照中国哲学的整体观来看,是讲究着身心“一元论”,借“器”传“意”。

一、向上生长 向下扎根

在舞台上方悬挂着“大树”这一道具,借灯光的折射将“树影”打落在舞台上,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作为“器”的树下群舞演员,他们既被赋于了“树根”的含义,顽强拼搏,同时又体现出了壮族儿女在祖国母亲的庇佑下,茁壮成长。在动作语匯上,群舞演员不仅采用了生活化的动作,如张望、擦汗、播种等,直接将观众“拽入”到壮族人民劳动耕耘的场景中。同时也运用了仰望大树与抚摸大地的肢体语言,将壮族人民对于神明的信仰有效地诠释出来。

编导巧妙地借“大树”这一“能指”,表达出向下汲取养分只为向上顽强蓬勃生长的“所指”,这也正昭示着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艺术作品创作理念——向下深扎民间,找寻根脉,同时向上大胆创新,发芽开花。当下的艺术作品创作不仅仅是继承,还需要创新与发展,要符合当代人审美需求,传递出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万物轮回 生生不息

作品《年轮》中两名主跳演员起初站在舞台的对角线上,进行缓慢的顺时针圆形调度,之后加速奔跑,在节奏处理上形成鲜明对比。二人的艺术造型具有特殊性与民族性——双腿分开,双手打开弯肘向上或者一手叉腰、一手屈肘向下,这些形态都是源于壮族的“蛙崇拜”。舞蹈语言上抓住了壮族舞蹈内在的动律,依据形象的需求,大胆加工“原生态”动作,充分发挥肢体的能动性,以期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编导借一男一女,表达着“日与月”、“阳与阴”的关系。体现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的“辩证”思想,强调宇宙万物、人与自然、社会的对立统一。但是对立不是目的,而统一、和谐才是关键。老子谈道,“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以“和”为至尚原则;孔子提出“扣其两端用其中”,认同过犹不及的“中庸”观。在中国哲学角度来看,唯有“和”原则才是实现“道”,维持宇宙、自然、社会,乃至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尚佳途径。只有日月和谐运转,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编导还采用了双人舞托举,传递着歌词“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所蕴涵的情爱缠绵之意,呈现出二人之间的相遇、相爱,象征着这一民族生命的延续。

三、内外空间 虚实相生

男女领舞代表着“日月、阳阴”,营造出“外部空间”的虚境。树下群舞演员塑造出“劳动人民”与“树根”的艺术形象,产生出“内部空间”的实境。一男一女与群舞之间以共鸣、消长、模进等方式相呼应,以此来平衡两个空间的关系,促使生发出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唤起了观众的艺术想象并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其次,舞蹈意境的营造还离不开舞美的辅助,《年轮》除了保持内在的民族韵味之外,还更加追求观赏性与整体性。编导注重音乐、灯光、道具、色彩的运用,强调舞蹈艺术的综合性特点。

猜你喜欢
民间舞年轮编导
地域特色舞蹈在高校课程中推广的思考
年轮
编导:贩卖热情的人
年轮
关于艺术编导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心事
试论新时期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
中国民间舞教学中情感的重要性
民间舞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为什么树有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