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最佳利益的高职特殊教育专业“个别化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建构

2022-03-31 09:48唐燕萍
教育观察 2022年9期
关键词:儿童能力课程

唐燕萍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特教康复系,浙江杭州,310023)

一、研究背景

个别化教育是适应并发展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一种教育,其本质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适合其特点、有利于其发展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得每位学生的个性得以全面发展。[1]2017年,教育部联合七部门印发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提到,要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推进差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2]由此可见,个别化教育是提升特殊教育服务质量的有效保障,也是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核心能力之一。目前,特殊教育从普及阶段进入质量提升阶段,更为关注每个特殊儿童的发展需求及潜能。个别化教育能力,即根据儿童特点制订个别化教育方案,发挥儿童潜能的能力,这种能力已成为新时代特殊教育教师的核心能力。实施个别化教育,培养新时代复合型特殊教育教师,是时代赋予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更是高校教师培养未来特殊教育人才的根本任务。

联合国于1989年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 of Child,CRC)。CRC将儿童定义为“未满十八周岁的人”,也就是高中以下的所有人都属于CRC保障对象,这其中便涉及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该文件主要确立了不歧视原则,儿童最佳利益原则,最大限度地确保生命、存活和发展原则以及尊重儿童意见的原则。“儿童最佳利益”(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Child)是《儿童权利公约》确立的保障儿童权利的最核心原则,它涵盖了儿童权利的所有领域。[3]它倡导在处理与儿童有关的问题时,应以儿童最大利益为首要考虑。1992年,我国成为《儿童权利公约》第110个缔约国,在立法、司法实践中开始使用儿童最佳利益原则。该原则是历史和各个具体法域的产物,但儿童的最佳利益界定并不容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对什么是“儿童最佳利益”的内容也没有达成共识。该原则的核心是儿童最佳利益不仅包括他们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其成长发展和人格完善之利益的需要。本文中“儿童最佳利益”是指做出对儿童最有利的安排以增进儿童福祉。该原则是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贯穿特殊儿童诊断评估、教育安置、教育教学、教育评价等教育全过程。

二、构建高校个别化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依据

(一)特殊教育大环境变化——呼唤个别化教育

近年来,从各特殊教育学校招生情况来看,招生对象相较之前发生了重大变化,即招收的特殊儿童由原来的以轻度残疾为主变化为以重度、多重残疾和多种残疾类型并存的局面。[4]我国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均面对有效性和高品质的专业化诉求。同时,为了发展融合教育,主流学校必须能较好地判断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进而才能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指导,真正提升学生能力。因此,世界各国都力图建立完善的特殊教育需求服务支持体系。这一支持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为每一个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拟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EP)。[5]因此,作为提升特殊教育质量的重要能力,个别化教育能力是每位特殊教育教师必备的核心能力。

(二)特殊儿童个体需求——需要个别化教育

智力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发育迟缓、脑瘫、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等常见特殊儿童,在各个发展领域如认知、沟通、运动、社交等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质性缺陷,且个体间差异极大,所以他们的需要更为多元和独特。个别化教育以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形式落地,这个计划既是特殊儿童教育和身心全面发展的总体构想,又是针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6]在教育康复过程中,只有充分了解每位特殊儿童的发展需求,以“儿童最佳利益”为出发点,设计实施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学方案,才能促进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

(三)国家政策推进——助力个别化教育

国家“十三五”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残疾人教育条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等均从政策法规层面给予了特殊教育个别化服务导向和充分的保障。如2015年出台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分别从三大维度,明确规定了特教教师从业标准,其中,在专业能力维度教育教学设计领域,明确要求“特殊教育教师根据教育评估结果和课程内容,制订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7]。2017年,国务院会议通过《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条例第24条明确提出“应当听取残疾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意见,制订符合残疾学生身心特性和需要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个别教学”[8]。

三、开设高校个别化教育理论

与实践课程的初步探索

本设计强调教育以儿童为本,以发展每个儿童的潜能为宗旨,以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为逻辑起点,以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结合未来融合教育学校工作发展需求,设计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综合学习任务,构建“基于任务驱动的六连环式”课堂教学模式并贯穿育人全过程:以协同教学形式帮助师范生突破缺陷视角分析特殊儿童特质,从而达到“善解能容”;以合作学习形式引导学生突破一元思维,从多元视角理解儿童的潜能发挥,从而实现“和而不同”。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个别化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在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属于专业核心课程,它既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又是一门广泛的整合性课程。该课程融合了特殊教育概论、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特殊儿童诊断评估以及各类教育康复课程的核心内容,既巩固、夯实了前期特殊教育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又为后续顶岗实习提供了实践基础。该课程的开设迎合了特殊教育对个别化教育的需求,旨在帮助未来特殊教育教师能够掌握并综合运用特殊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在正确的特殊儿童教育观指导下,根据特殊儿童的个体差异,科学有效地设计、实施个别化教育活动,有效促进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

“个别化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课程目标为通过学习,在特殊教育一线为特殊教育需求儿童提供适切的个别化教育。具体课程目标将从以下三个维度阐述。

第一,知识目标:掌握个别化教育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如个案基本情况分析与描述的方法、起点能力测评方法、个案长短期目标拟定的方法、个别化教学的实施策略、目标达成评量的方法等。

第二,能力目标:能按照个别化教育流程撰写个案基本资料,测评个案起点能力,拟定长短期目标,组织实施个别化教学,检核目标达成评量。

第三,情感目标:让学生恪守特殊教育专业伦理,以儿童最佳利益为原则,在尊重特殊儿童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树立个别化教育的理念。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以“儿童最佳利益”理念为引领,在依据《特殊教育专业国家教学标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基础上,对标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岗位要求,以拟定与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为核心,将教学内容整合为“个别化教育理论框架”“个别化教育计划拟定与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评鉴”三大学习项目。内容以特殊教育教师个别化教育工作流程为主线,基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能力设计课程项目,融知识、理论、实践为一体,将课程内容从“以知识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为“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具体见图1。

图1 “以特教教师个别化教育工作流程为依据”的教学内容图

(四)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设计建议

本课程以真实的特殊儿童个别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为课内学习任务,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个别化教学团队,按照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的流程拟定、实施开展个案的个别化教学工作。课程采用“学习的情境化、任务化、知识技能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知识和能力训练以工作任务为依据进行有效整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的劳动精神和尊重差异严谨客观的职业态度。

教学实施过程分为课前“探新知”、课中“学新知”、课后“用新知”三个阶段。为培养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能力,设计基于任务驱动的六连环式课堂教学模式(图2)。针对特殊儿童拟定适宜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并实施个别化教学的过程就是特殊教育的全过程,更是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全过程。在育人全程中,秉持以师德为引领、以岗位典型任务为载体的理念,将课程思政元素点滴渗透至教学各环节,体现以儿童最佳利益为主旨的教学理念。

图2 课堂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建议

本课程设计将引进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真实案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指导特殊教育师范生突破思维定式,从发展儿童潜能的角度来分析儿童发展特点,设置促进儿童多元化发展的个别化教育目标和内容。具体教学方法包括:第一,项目教学法,即依托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拟定的真实项目,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撰写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文本信息,明确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运作流程。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同时也为其树立了团队协作的意识。第二,情境教学法。课程始终以若干特殊儿童为个案,根据其生涯发展的轨迹,即不同特殊教育安置场所中对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展开课程教学。个案年龄的增长、从康复机构转移到特殊教育学校的过程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职业体验感,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个别化教育计划在不同场合的应用。第三,案例教学法。课程收集大量真实、典型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案例,通过解读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针对个别化教育计划文书撰写的部分,将引入大量不恰当、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文本资料,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找出这些错误之处,并加以修改,巩固特殊教育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专业的职业态度。

3.教学资源建议

教学硬件方面,学院的沉浸式互动教学实训室可以实现校内与校外康教结合学习平台单位的连线互动。校内的个别化教育实训中心包括诊断与评估实训室、个别化教育活动设计实训室、特殊儿童个别化语言与言语康复实训室、特殊儿童运动康复实训室,可以有效支持本学习任务中五个子任务的展开。软件资源方面,个别化教育信息平台、特殊儿童虚拟仿真案例资源库为本学习任务提供特殊儿童个案资源以及IEP方案资源。基于康复云、智慧职教等“互联网+”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相融的混合教学,以便学生课前课后反复练习巩固技能。师资方面,教学师资专业背景涉及特殊教育、言语康复、运动康复、基础医学等,在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拟定与实施中发挥各自学科优势,打破传统的专业壁垒,实现学科交叉、共融发展。

(五)课程评价

教师会综合考评学生全程表现,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线上线下评价方式相结合、多元化评价主体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个别化教育能力的同时,及时了解学生在教学各环节中的课堂表现,适时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

(六)教学成效

1.专业能力提升

针对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拟定中关键技能的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个案基本资料收集、起点能力评估描述、长短期目标拟定、个别化教学活动实施和目标达成评量的五项技能实践得分上均有不同程度提升。

2.职业能力提升

学生校外实践表现优异,广受行业导师一致好评。85%的学生校外实践总评成绩高于90分,60%的实践单位已与学生达成后续顶岗实习合作意愿。特殊儿童家长对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技术也予以肯定,愿意学生对孩子手把手进行教育康复。

3.专业精神传承

教学实施后,在课后IEP长期目标设置作业中,95%的学生能关注特殊儿童的优势并能比较科学地设置预期能力水平。这说明学生正转变固有的以弱势补救为主导的特殊儿童教育观,不再拘泥于特殊儿童的不足与缺陷,而是以全人的观点积极挖掘、善用特殊儿童的长处引导其弱势能力的提升。

四、总结与反思

本课程建设以儿童最佳利益为原则,教学内容将职业活动工作流程作为逻辑主线,串联理论与实践知识要点。内容设计注重发掘特殊儿童潜能,引导学生将特殊儿童视为“一个拥有多元智能的个体”。如何善用优势能力来引导与提升其弱势能力发展,是本次教学内容中渗透的重要观点,突破了以缺陷补偿为目的传统特殊教育教学思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上,充分考虑高职生学情特点,依托以任务为驱动的六连环式课堂教学模式,做到“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

在整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如教学实施方面,部分情境创设真实度不足,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特殊儿童普遍存在认知、沟通、运动等领域质的缺陷,而让并未熟练掌握个别化教育技术的特殊教育师范生开展评估与训练,有可能会诱发特殊儿童沟通和情绪问题,加重其障碍风险。另外,出于对特殊儿童权益的保护,很多特殊儿童家长及康复机构不愿意让见习学生进行教育康复,见习学生缺乏实际操作机会。教学资源方面,实践教学资源对于师范生综合技能培养的支持性还不强。由于实践教学过程的限制,即使提供丰富的案例资源,教学过程也往往是看一看、做一做、说一说等较为简单的操作模式,无法进行多次反复的操作尝试,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缺乏强化与训练。

基于上述教学实施中的局限,首先可尝试拓展校外实践课堂,依托校外特教一线实践基地实地教学,弥补课堂中情境创设困难的不足。其次可统筹设计特教师范生志愿服务项目,将课堂专业知识与服务项目内容有机融合,提升校外实践服务的专业性。最后可尝试联合团队设计以个别化教育为主题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规避因教学资源的不足,从而影响学生关键技能掌握的问题。

猜你喜欢
儿童能力课程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