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艺,邓云川
(云南民族大学澜湄国际职业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激发多方主体合作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这一举措不仅指明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将研究者的研究视角聚焦于职业教育领域。本文以四本职业教育领域的核心期刊作为文献来源,借助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梳理职业教育领域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本研究主要采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CiteSpace主要通过可视化手段呈现研究热点的分布情况和规律,具有图和谱的双重属性。[2]笔者通过四本职业教育核心期刊近六年的文献数量分布图、研究机构分布图、关键词聚类图谱及关键词突现图谱对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研究热点进行分析。
本研究在中国知网中,以“职业教育”为主题,分别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教育与职业》四本核心期刊作为文献来源,检索时间设定为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1日。共检索到文献7256篇,筛选除去与研究主题弱相关的文献,得到有效文献5065篇。
由图1可知,2015—2021年,四本职业教育核心期刊发表文献数量呈波动下降趋势。导致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随着国家对学术期刊要求的提高[3],期刊更加重视把控文章的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发文的标准与门槛,致使该领域发文数量有所下降。
图1 四本核心期刊2015—2021年收录文献数量分布曲线
各研究机构近六年在四本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献数量排名(表1),天津大学教育学院以137篇位居第一,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以93篇紧随其后,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以73篇位居第三。
表1 四本核心期刊收录文献的研究机构分布频次表
由各研究机构的发表文献数量可以看出:第一,各类高校逐渐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主力。如天津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等为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贡献力量。第二,各类职业院校作为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场域,其实践经验为职业教育研究提供实证研究基础,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等。
利用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功能,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4]将CiteSpace时间设置为2015—2021年,时间间隔为1年,TopN=50,得到近六年四本核心期刊收录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2,见延伸阅读)。图谱显示节点158个,连线为311条,网络密度为0.0251。
根据关键词共现图谱的词频,汇总得出高频关键词(表2),高频关键词说明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从高频关键词表中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以1545次位居第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频次超过100次。
表2 四本核心期刊收录文献的关键词分布频次表(高频词)
通过对关键词共现进行聚类分析(图3,见延伸阅读),得出模块聚类Q值为0.3238,大于0.3,说明聚类结构显著。聚类平均轮廓S值为0.6855,大于0.5,表示聚类合理。从图谱中可以看出,聚类网络共包含8个聚类,说明四本核心期刊收录文献的研究热点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领域:
1.高等职业教育
该聚类主要涉及师资培养和学生培养。第一,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重点提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何茜等人认为打造高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高等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5],但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着诸多困境,例如,目标定位不清、能力素养缺乏、发展机制模糊,有研究者提出培养“双师型”教师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路径。[6]针对上述问题,刘源等人抽象出圆锥式六维一体“双师型”教师核心能力模型[7];杨公安等人建构了“七位一体、多元立交”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8],为“双师型”师资建设提供新路径。综上所述,我国“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研究已相对成熟,但是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我国目前已有的师资队伍建设举措中尚缺乏‘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机制、‘1+X’证书的教师培训等方面的顶层设计”[9-10]。“双师型”教师发展机制的缺乏会导致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对自身选择产生怀疑。第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培养。一方面人才培养依托于课程教学,因此,混合式教学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其中,研究者关注了雨课堂和慕课等新教学平台、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使用,以及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罗红宇借助“蓝墨云班”平台开展了为期一学期的应用型本科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显著提升。[11]另一方面,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课程思政开展情况的研究属于新兴视角,主要研究学生的品质、素质等方面的变化。一部分研究者指出“目前存在最大的问题是课程思政落实不到位,一些授课教师虽在意愿上接受开展课程思政,但对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到位[12],尚不能较好地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存在思政与课程‘两张皮’的问题”[13]。有研究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激发教师践行课程思政的内驱力,如建立奖惩评估制度、培训制度,扩大各类教师课程思政交流渠道,丰富教师践行课程思政的支持手段,如建设教师德育学习平台”[14]。
2.职业教育国别研究
一方面,我国学者的职业教育研究视角正逐步涉及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主要通过对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职业资历制度等方面进行探究,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例如,周卉等人认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的独立学院是汲取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先进经验的理性选择。在高等教育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态势下,独立学院的诞生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做了长足的补充”[15]。曾赛阳等人从国际视角分析,借助澳大利亚、德国、美国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证经验,丰富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评价认定政策。[16]此外,鉴于我国尚缺乏国家层面的职业资历框架,有研究者提出“在我国建构国家资历框架的探索中,多以发达国家的资历等级标准为参考,英国国家资历框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对我国职业资历制度建设的影响较深”[17]。另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从借鉴国外到自主发展的嬗变之路。[18]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导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对别国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也同样具备价值。典型的案例是中外联合办学、孔子学院和鲁班工坊,以及澜湄国际职业培养基地等。中外联合办学建立了国际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合作机制,扩大了国际交流,具有跨民族性、跨国别性和多元文化性。[19]
3.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1+X”证书制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属于人才培养的具体手段。从这些聚类中可以看出培养模式、育人机制、合作路径的探究深受研究者的关注。“职教20条”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需要参照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向扩大社会服务和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型”[20],说明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有研究者就职业教育如何深化产教融合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与学校之间存在断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偏重自身发展而忽视企业经济需求;二是对应的政策和评价机制不足,企业缺乏吸引力;三是产教对接存在问题,市场优秀力量难以融入学校教学。[21]针对以上问题,国家层面提出了突破学校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由此诞生,进一步发展出了新型学徒制,并积极进行试点改革积累经验。[22]此外,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热点,但也是研究的难点,该聚类中的突出问题在于大部分研究停留于思辨性的理论阐释,缺乏验证理论的实证研究,从研究机构分布图中也可以看出,大学和研究机构与职业院校缺乏合作,仅做定性研究也有悖于职业教育应用性的特点。
4.乡村振兴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3]、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4]以及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文件多次强调了职业教育扶贫作为教育扶贫的一种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25],是实现个体与家庭向上的社会流动,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这些文件的颁布将职业教育研究视角聚焦在乡村振兴层面,其中,农村职业教育成为关注的热点,主要探讨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乡村振兴的方法与途径。朱德全等人认为“为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应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加强建设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数字化基础建设和优质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以期职业教育间接或直接对接乡村振兴需要”[26]。祁占勇等人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以期从塑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坚实的保障供给、创新科学的管理统筹、强化适切的人才支撑等方面实现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对接。[27]
5.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加快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期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28]针对此聚类,首先,大部分研究者聚焦于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发展,提出“关注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9]。其次,比较关注中等职业教育、区域职业教育以及专业研究生教育,试图建立连接专业研究生和本科、专科及中职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
突现词是指一定时期内该关键词所代表的研究成果骤然上升或下降,不同时间节点的突现词可以从侧面反映研究热点的时间变化,突现的年限用红色表示。[30]表3为近年来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关键词突现表,该领域共有11个突现词,可以发现:
表3 四本核心期刊收录文献的关键词突现表
第一,近六年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大多围绕社会现实需要,紧跟时代发展和政策引领,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等。同时,职业教育研究呈现出中国化与国际化并存的发展趋势,说明我国正走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型发展的道路上。
第二,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视角逐渐聚焦于“人的发展”,如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型企业、高职扩招等,目的在于通过职业教育改革培养高质量的职业人员,创造更大的人口红利。这意味着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
第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生态环境的变化,出现了“互联网+”、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等突现词。一方面,促进了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在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职业教育资历框架的建设和学分银行的提出,属于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探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方向。
通过对2015—2021年职业教育核心期刊收录的5065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大多受时代背景与政策指引,缺乏研究者自身的学术热点,出现了研究者为追赶“热潮”发文的现象。
各大高校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新兴主力军,且研究主体类型丰富,包括高校、研究所、职业院校。但是与各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研究较少,出现“空谈理论”的情况。
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遍地开花。首先,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落实路径延伸出“1+X”证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经久不衰的研究热点。其次,为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关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研究视角随之增加,主要借助信息技术平台探究混合式教学的开展模式与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出现了新兴的研究热点,如关键能力、课程思政、创新创业能力、职业素养等。可见,我国职业教育的研究视角正逐步聚焦于“以人为本”的层面。最后,我国职业教育从借鉴他国经验到自主发展再到与他国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对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所做的改革和举措是一种肯定,说明我国正在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