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昊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130000)
我国高度重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发展,《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要求:“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1]高职院校督导运行机制是学校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和促进高校教学有序、健康、高效运行的重要抓手,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诊改和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改革,录播课、音频课、视频课和“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等多元化的课程模式已成为常态。然而,“线上+线下”各种课型的督导方式、评价标准、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评定以及评价结果的呈现和反馈等尚未适应课程形式的改变,原有的教学督导运行机制亟待优化。在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不变的前提下,优化创新教学督导运行机制成为混合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系统论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总结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控制论则为分析对象模式化提供得到业界普遍认可的反馈理论。在控制论中,反馈是个核心概念。在一般情况下,控制论中的反馈是指将系统输出的结果返回给输入,并以某种或某些方法影响系统输入,从而再次获得输出结果,达到系统功能有所变化的目的。具体来说,就是将输出结果通过某些恰当的检验装备重新返回到输入端并与之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其中,控制论中的反馈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2]
高职院校传统督导理论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教学督导活动双方、督导组织、教学督导工作计划、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教学督导结果反馈。系统控制论主要包括输入、操作、输出和反馈四个核心要素。通过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实践,将高职院校教学督导理论和系统控制论结合起来,用系统控制论的主要观点分析,高职院校教学督导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教学督导输入、操作、教学督导输出和反馈四大要素。
高职院校教学督导体系运行工作过程中,四个核心要素的组织管理形成了对应的四个环节的操作,如图1所示。教学督导输入要素由督导活动的实施方即教学督导员、督导活动的被实施方即教学活动以及连接实施方与被实施方的纽带即督导组织组成。其中,督导活动的被实施方包括教师和学生,督导组织主要指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办公室关于教学督导的工作管理和制度的制订。操作要素主要包括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目标、依据督导目标制订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与教学密切相关的信息采集以及督导评价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的协同运行构成了教学督导运行机制实施的整个过程,是高职院校教学督导运行机制的关键部分。教学督导输出要素是高职院校教学督导运行机制的运行结果,为帮助和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辅导员的学生管理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了客观基础性材料,而反馈要素指的是将教学督导输出要素作用于教学督导输入要素,即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机制运行的结果作用于督导员、督导组织和教学活动,其保证了高职院校督导教学指导职能的实现。高职院校开展教学督导工作的实际意义旨在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因此,在高职院校教学督导运行机制中必须将教学督导活动所产生的输出要素反馈给输入要素,即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办公室、教师、学生和教辅人员,并以此为依据对工作职责进行诊断和改进,最终达到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图1 系统控制论下督导运行机制构建
基于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已成常态的背景,高职院校应通过教学督导工作实践,将系统控制论应用于高职院校教学督导研究,从督导输入、操作、督导输出、反馈四个维度对高职院校混合教学模式下督导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优化督导队伍建设、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信息采集评价平台,将线上教学特点融入原有传统督导运行机制,使其适应信息化时代教学方式的改革。
督导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学督导输入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穿高职院校教学督导运行机制的重要因素。混合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将教育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多种资源环境进行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性、启发性和监控性,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且对强化教学效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混合教学模式可以把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技术和理念加以合理利用,这样既可以保留传统“面对面”教学模式,又对教学模式改革有促进作用。如今,“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已趋于常态化,各大高职院校已开发搭建了多种类型的教育平台和线上教学资源,教师将超星学习通、云课堂、QQ群等多种媒体平台与传统授课模式相结合,通过直播、录播和慕课等多种教学模式,开启了全新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根据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前期研究及督导队伍现状,督导教师主要包括专任督导教师和外聘兼职督导教师,专任督导教师由本校曾担任学院管理和教学工作的资深教师担任,外聘兼职教师主要由返聘本校退休教师以及聘请校外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研究的教师担任。教学督导整体队伍在教学和师生管理方面经验丰富,对我校教师的成长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整体督导队伍的平均年龄较大,多数督导教师对信息新技术的学习和掌握相对较慢,他们对从传统的“面对面”督导方式转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督导模式的适应需要更长的过程。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强化督导队伍,提高督导教师对“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认识,帮助督导教师熟悉线上教学的督导方式应用。一方面,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培训以及年轻教师的协助逐步提高督导教师对线上授课平台使用的熟练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训提高督导教师对混合教学模式以及混合教学督导方式的认识,帮助督导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加强其对现代化线上教学督导方式的学习和研究,使其尽快掌握新的督导手段,为进一步创新督导活动打下基础。[3]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操作要素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职院校教学督导运行机制实施过程的关键要素之一。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是衡量教师课堂教学的标尺,可以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指明方向。[4]
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模式督导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师德师风、教学过程、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指标。由此可见,第一,传统“面对面”授课模式督导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指标设置的测评依据仍由督导员在线下全程参与课堂教学提供,督导员以此为依据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形成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把握,从而对其进行判断并做出恰当的课堂教学评价。第二,传统“面对面”督导模式更倾向于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进行判断和评价。根据我校进行5个学期的学生测评所收集到的数据来看,一直偏低的两项指标分别是“课堂教学互动”和“学生学习收获度”,可见,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高职院校教学督导过程不仅要关注和评价教师的“教”,还要评价学生的“学”。
新的教学模式要求高职院校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将线上教学评价要素和维度纳入评价体系,同时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为适应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督导模式,通过总结我校教学督导和教师教学质量反馈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我校制订了《课堂教学督教督学“双5A”活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将线上教学评价纳入评价维度,分别明确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的具体评价指标,将教师与学生在“线上教学”中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情况,对教学平台功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教学设备的检查和维护纳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同时,方案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用了“督教”“督学”双向促动改进措施。这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因素,以教促学、以学促教,实现共同提高,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和合作之中,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实施如表1、表2所示。
表1 线下教学
表2 线上教学
输出要素是教学督导运行机制运行的结果,为指导和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及考查学生学习效果提供了客观基础性材料,准确、全面的督导评价结果是督导反馈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优化和创新的依据。[5]可见,教学督导运行机制在保证运行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和指向性的同时,也要确保分析结果的多角度,以便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保证需要教师、学生和辅导员三方联动。传统的督导结果更多关注任课教师的“教”,而对学生的“学”及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关注较少。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情况分析,高职院校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差,上课纪律较难把控,需要任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三方联动进行管理。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督导仅针对任课教师的“教”给出分数对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不够的,还应该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及辅导员在班级管理方面进行量化给出评价和建议,多角度地进行督导结果的分析和反馈,以此确保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我校方案明确了教师和学生细项打分的方法,从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课堂纪律、课堂互动、教学环境5个层面,分别针对教师和学生开展督教和督学。例如:要求每周在督导通报中公布每人上课的分数,以此作为期末核算任课教师、听课班级和辅导员平均分数的基础数据;年终对排名前20%的任课教师、班级和学生进行表彰。这些举措从任课教师、学生和辅导员三个方面着手,有效地提高了我校的教学质量。
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发生重大改革,“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已成常态,原有的传统教学督导运行机制亟待优化。本文将系统控制论应用于高职院校教学督导研究,从督导输入、操作、督导输出、反馈四个维度对高职院校混合教学模式下督导运行机制进行研究,针对高职院校督导运行机制目前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强化督导队伍,加强混合教学认识;优化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增加课堂教学评价维度;完善信息采集平台,确保督导结果多角度,以期适应信息化时期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对督导工作的要求,提高高职院校整体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