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地方工科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困境与对策

2022-03-31 12:42朱竞羽
教育观察 2022年4期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朱竞羽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务处,四川成都,610225)

在高等工程教育全面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新工科建设的新形势下,毕业设计(论文)作为本科阶段最后一个独立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已成为检验工程教育认证关注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绝佳战场,也是体现新工科建设赋予高等工程教育诸多新元素的优良载体。遗憾的是,一方面,社会各界质疑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的观点长期存在,甚至引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存废”问题的讨论[1-2];另一方面,对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工科建设等改革举措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尤其是地方工科高校现行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为此,本文结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近年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的探索,以地方工科高校的视角分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目前的质量困境,并介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困境的主要表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问题由来已久,教育主管部门也多次要求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3]但是,部分顽疾未见有效改善,甚至愈演愈烈。与此同时,工程教育改革的一系列举措,如工程教育认证对毕业要求和课程设置层面提出的具体要求,新工科建设强调的学科交叉融合、贴近工程实际问题等,都未在现行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具体来说,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近年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存在问题。

(一)选题质量方面的问题

1.题目难易程度不合适

拟题者对题目涵盖范围、研究层次、内容深浅把握不到位,部分题目过大,没有落到具体的研究主题上,造成学生无法驾驭,研究工作浮于表面,泛泛而谈;部分题目涵盖范围又过于具体,缺少论述的空间 。

2.题目缺乏“新”意

除长期以来的选题陈旧、缺乏新意的顽疾外,更严重的选题问题在于:未能体现出新工科建设要求的科学、应用科学、工程科学和工程实践的创新与进步、不同学科交叉与交融;与工程实际问题结合较少,脱离企业行业实际需求;工程设计类题目局限于已有工程(产品)设计的低端机械重复,理论研究类题目局限于浅显探讨非前沿问题。

3.题目类型设置不够合理

拟定题目的类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较大的偏差,部分工科专业“理论研究”类题目比例偏高,部分理科专业“工程设计”“应用设计”类题目比例偏高。

(二)工作完成方面的问题

1.工作量不足,甚至以写代做

学生自身完成的工作量明显不足,有价值的工作内容有限。从成稿(论文或设计说明书)来看,其大量篇幅用于描述课题背景、技术介绍等内容,对自身工作的描述十分有限。部分学生在工作量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利用模板、文献资源拼凑文稿,还有个别学生甚至以写代做,完全没有开展任何设计工作。

2.工作缺乏科学性

学生没有严格按照严谨的科研方法开展工作,不是通过举例、分析、对比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而是依据自己的主观臆断作结论式的陈述。从成稿来看,有的论文单纯地陈述观点,有论点无论据;有的论文堆砌例子,不加分析,有论据无论点。甚至部分论文还因为专业基础不扎实,出现违背科学原理、不符合客观实际、结论明显错误、论点站不住脚的问题。

(三)文稿撰写方面的问题

1.文字表达能力欠佳

学生写作功底不够,所撰写文稿思路不清晰,内容主次不分明,语句、段落之间的连贯性较差,行文随意,学术性描述不严谨,甚至出现文题不符、语句不通、错别字频出的问题。

2.逻辑思维、总结归纳能力较差

学生无法对所完成的工作进行准确的归纳、整理和描述,所撰写文稿逻辑不严密、重点不突出,容易出现杂乱的材料堆砌与罗列;摘要不够精练,无法对关键性内容进行有效提炼;所选关键词范围不合适、内容不准确。

3.文稿结构不完整

学生对工程技术规范、科技论文写作缺乏必要的了解,过度依赖各类模板,所完成的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结构不完整,缺乏必要的关键章节。例如,在理论研究类毕业论文中缺少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结论等必要内容;在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说明书中堆砌大量代码,却没有必要的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ER图)、用例测试等关键文档内容。

4.格式编排不规范

学生对计算机文档排版不熟悉,格式编排混乱,文字字体、大小、行间距不统一,多级题目、编号杂乱;图、表规范性差,缺少标题和说明;参考文献格式混乱,引用文字、代码、英文缩写等使用不规范。

(四)学术道德方面的问题

1.学术抄袭行为严重

学生滥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文献检索工具,剽窃他人观点或文字内容,甚至整篇抄袭他人论文,使原本严谨的毕业设计(论文)演变成东拼西凑的“复制粘贴”过程。

2.请人代做的行为时有发生

少数学生付费请高年级学生、毕业生甚至在校研究生代做毕业设计(论文),甚至在个别专业领域形成灰色产业链,在互联网、网店等场所公开叫卖。

二、造成质量困境的原因分析

受经费投入、资源获取的限制,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师资不足、管理脱节、指导不力等问题。但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开始承担更多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先天的不足导致其认识存在局限性、相应的定位调整不够、相关教学改革缺乏深入研究,进而出现转型方案不够全面、措施效果不佳等问题,一系列工程教育改革的要求、举措难以落实,造成“老问题不能有效解决、新要求无法全面落实”的尴尬局面。

(一)从学校管理组织层面分析

1.总体认识存在局限性

在当前工程教育“精简理论教学、加强实践训练”的趋势下,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已从过去强调专业领域内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转变为立足工程专业认证提出的要求,即贴近工程实际需求,交叉融合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工程设计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与实践能力、工程道德与规范、创新意识与方法等综合素质。毕业设计(论文)既是一个教学环节,又是一个综合性检验环节。但是,大多数地方高校只是将其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对待,实际操作层面的各种改革优化举措局限在课程内部,对课程设置、政策激励、管理措施等方面的改革较为零散、不成体系,未能最大限度地形成合力。

2.概念混淆,工作形式单一

在经历大规模合并潮后,地方高校综合化趋势明显,本科专业众多,涉及学科广。相应地,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侧重点各不相同,给教学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以我校为例,在其2018—2020届毕业设计(论文)最终成功开题的题目中,应用研究、设计开发类题目占比较大,理论研究占比相对较小,各类型题目涉及的专业众多,覆盖理、工、经、管、文、艺术等多个一级学科(如表1所示)。

表1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类型统计表

由于大部分地方高校沿用了过去精英教育阶段以研究性论文为主的工作模式,不同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形式逐渐统一,主要审核形式(文稿方式要求、各专业格式要求、字数限制等)也趋同,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界线随之模糊。加上缺乏引导,学生容易将工程设计说明书与科研论文混为一谈,不利于学生理解工程技术文档的组成,学生也就因此错过了一次重要的工程技术规范训练机会。

3.运行机制僵硬,无法满足个性化培养需求

学生经过四年本科阶段的学习后,个体之间的差异巨大。但是,现行的单一课程模式运行机制僵硬,无法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科研经历、现有成果等具体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方案,无法全面呈现学生的学习成效,综合性检验功能有限。

4.相关研究不足,改革推进有限

毕业设计(论文)综合性强、周期长、环节多、过程复杂,相应的教学改革研究难度大,同时处于本科教育的收尾阶段,不易体现显性成绩,导致教师从事相关研究的动力不足,已有研究趋于表面、零散,难以有效指导具体专业进行改革。这种情况一方面导致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标准、成绩评定细则等多以定性为主,难以形成可量化的标准和操作性强的细则,评判过于宽泛,答辩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也导致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陈旧,诸多有益的改革举措停留在探索、试行阶段,难以形成成熟的工作体系。

例如,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很多地方高校鼓励学生以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研究成果为基础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既对应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的“掌握创新方法、具有创新意识”的毕业要求,又符合新工科“融合创新”的要求。但由于相关研究不够深入细致,未能形成可操作性强的工作细则,这一举措在实际操作中面临成果认定难、工作转化难等诸多问题,实际应用范围小,效果不佳。

5.缺乏与行业企业的有效合作机制

由于国家政策、自身利益等各种原因,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校企双方的合作主要集中在科研、工程项目方面,但参与项目合作的校方教师数量少。项目合作之外,长期参与联合指导的企业导师数量少,真正能够转化的、来源于工程实际问题的毕业设计(论文)不多。此外,在本科阶段,部分地方高校成立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成员以校内教师为主,缺乏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对当前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前沿动态了解不足。

6.管理组织存在薄弱环节

扩招导致管理对象数量和工作压力剧增,很多管理过程执行不到位,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答辩等关键工作环节被迫降低标准,甚至缺失关键步骤。这就导致管理部门无法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降低了指导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

(二)从指导教师层面分析

1.师资力量不足

除扩招的因素外,部分地方高校为提高竞争力,不断地增设新专业,导致师生比严重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4]毕业设计(论文)特有的面对面指导过程无法通过合并教学班化解矛盾,师资的不足难免造成指导过程简化,有针对性的指导不足。

2.精力有限,重视程度不够

指导教师精力上的限制,客观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绝大多数教师除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外,还要面临职称评定、科研等多重压力。由于社会环境和高校制度方面的因素,一些教师重视课堂教学,轻视毕业论文的指导,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认真,在毕业论文环节上投入的时间、精力非常有限,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4]

3.专业技术水平的限制

高校的一些教师自身知识更新缓慢,知识结构相对陈旧。一些教师,尤其是较为年轻的教师在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性教学方面缺乏相应的经验,导致其在指导毕业论文工作中力不从心,不能给予学生实质性的指导,最终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4]同时,部分教师缺乏企业行业工作经历,对新技术新方法了解、应用不足,与新工科建设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三)从学生层面分析

1.缺乏有效引导,思想重视不够

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毕业设计(论文)作为本科学习阶段综合性全面检验环节的重要性和难度,往往因为其为毕业前最后一门课程而不够重视。

2.缺少相关训练,科研和工程基础能力不足

首先,在总学时减少的大趋势下,科技写作、文献检索等基础能力训练课程逐步改为公共选修课,甚至不再开设,导致学生的学术表达能力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同时,大规模扩招后,现有资源无法为所有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工作的机会,导致其接受的科研训练有限。最后,部分学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意愿薄弱,不仅放弃主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训练机会,而且不重视工程实践、学年论文等课程,导致其基础工作能力严重不足。

3.学生对工作周期的合理性更加敏感

学生在大四学年需要面对就业招聘、考研深造等多种压力,虽然多数高校已经通过将毕业设计(论文)前移至第7学期中期开题拉长完成周期,但部分学生应企业要求长期在外实习,加之研究生入学考试周期的整体提前,都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三、地方工科高校的应对策略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要真正落实新工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改革提出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对专业知识进行大范围的整合,突破过去单一课程形式的工作模式,拓展工作内涵,延展工作周期;另一方面,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具体工作形式,明确工作要求,完善质量标准,合理增加难度、拓展深度、提升挑战度,真正把毕业设计(论文)打造成综合检验本科教学成果的“金课”。要实现这一目标,地方高校应从优化运行机制、完善质量标准、提升指导水平、强化学生能力四个方面着手,围绕毕业设计(论文)全工作周期做好顶层设计;制订可执行的实施方案,循序渐进地采取措施,彻底扭转质量困境。

(一)健全体系,优化运行机制

1.拓展工作内涵,延展工作周期

我校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梳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对学生提出的能力要求,开设科技论文写作、文献检索等基础能力训练课程;加强前期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支撑、训练作用。同时,在当前总学时学分减少的趋势下,学生在第7学期的课程较少。因此,我校适当提前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启动时间,帮助学生统筹安排就业、实习、考研等活动,化解时间矛盾。部分已有成果基础的学生,我校也鼓励其利用暑假假期完成自拟题目的准备工作。

2.扩展题目来源,优化题目质量

我校引导教师利用科研项目、企业合作等机会,贴近工程实际问题拟定题目;鼓励学生以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及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为基础,自拟题目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对学生自拟题目,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操作性强的认定标准和实施细则,必要时可以实施“一人一策”的工作机制,发挥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的决策和指导功能,在保护师生积极性的同时,避免以次充好、蒙混过关。

3.加强相关教学改革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实践教学环节占比较高,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我校一方面由管理部门牵头,从宏观层面就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在管理组织、政策等方面开展研究,另一方面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指导教师在专业层面,就指导方式方法、学科交叉融合等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

4.做好事前规划、事中管理和事后评估

我校根据专业特点和工作实际,提前制订年度工作方案,明确参与各方的权责利;在过程管理中引入新技术、新手段,利用信息化在线管理平台优化管理流程,细化管理节点,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加强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体系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监督、指导,定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专项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并向教学单位反馈问题,保障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

自2015年起,我校每年秋季学期定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专项评估检查,面向所有专业,按照10%的比例抽取当年完成答辩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品,从题目拟定、过程指导、工作记录、文稿质量、学术道德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检查评估和结果分析,并以专业为单位撰写质量分析反馈报告,为持续改进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提供指导。近三届评估结果显示,在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的情况下,我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整体质量稳中有升,保持了较高水平(如表2所示)。

表2 我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专项检查评估结果统计表 单位:%

(二)丰富形式,完善质量标准

1.多样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形式

我校以专业特点为基础,充分尊重国民经济、企业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在保证应用类、设计类题目比例的同时,丰富以训练应用能力为主的工作形式,取代过去以研究性论文写作为主的单一工作形式。

2.规范拟题,确保题目质量

对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拟定,我校既坚持人才培养目标对毕业标准的统一要求,坚持一人一题、工作量饱满、较低重复度等工作原则,又尊重专业特点,强化教学单位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从题目的形式、来源、类型、最终形式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规范性要求。对学生根据既有成果自行拟定题目的,我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前置审核,确保题目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具备一定的学术或者应用价值。

3.明确要求,完善工作标准

对工科专业,我校立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南,融合新工科的要求,结合实际工程规范,修订毕业设计(论文)课程大纲,完善质量标准;注重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尤其注重区分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工作形式制订单独的工作指导手册,对总体工作内容、分阶段工作目标、文稿组成及规范化格式、审查及考核标准等要素提出明确要求。

同时,我校从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出发,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新工科建设的要求,从以下三个方面修订完善了《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标准》。首先,完善监管环节,在传统工作模式(命题、开题、中期检查、评阅、答辩)基础上,纳入设计分析、编码实现、系统测试等软件工程实际运作中的关键节点。其次,引入软件开发过程中常用的设计、开发及验收文档作为监管标准,如在设计分析环节要求提供完善的可行性分析报告、需求规格说明书、数据库模型设计说明书等。最后,引入常用的工程评价指标增加客观定量评价成分,如代码总量、核心算法代码比例、功能点计算等,减少主观定性描述成分,增强质量标准的可操作性。

该标准的实施实现了毕业设计工作和工程实践的统一,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到了工程实际应用,加深了学生对工程方法、工程标准、工程文档等的理解,对软件工程专业接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再造师资,提升指导水平

1.增强教师专业指导能力

我校对教师加强政策激励、宣传引导:一方面,通过攻读学历学位、交流访问、专业研修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利用参与科研或工程项目、行业学术会议、指导教学实习等机会,到企业行业学习交流,了解工程领域前沿动态,增强工程实践背景。

2.优化指导教师组成

我校邀请企业专家进入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提高企业专家在整个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的话语权;通过双导师制、外聘企业导师等方式,提高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比例;鼓励工作签约较早的学生利用岗前实习、培训等机会,在企业方根据工程实际问题拟定题目,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四)适当“增负”,强化学生能力

1.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学生思想认识

我校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引导,强调毕业设计(论文)作为本科学习阶段综合性全面检验环节的重要性和难度,确保学生不会因为这是毕业前最后一门课程而对其不重视。同时,我校加强专业教育,让学生从接触专业课程开始就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思想准备,了解毕业设计(论文)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要求,有意识地提前做好知识储备和整合,夯实工作基础。

2.加强基础能力训练

我校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提出的毕业要求,梳理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对学生在写作、道德、工程技术规范等方面提出的能力要求,开设写作、文献检索等选修或必修课程,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侧面减轻指导教师的负担。

3.加强科研诚信教育,严格奖惩制度

一方面,我校通过开设诚信教育方面的选修课程、专题讲座、将学术诚信学习纳入毕业设计(论文)准入制度等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产生敬畏心理,不轻易逾越红线。另一方面,我校坚持全面开展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工作,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侥幸心理,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猜你喜欢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追根求源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