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四本”齐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2020-12-20 13:29胡华田
关键词:四本齐家朱熹

肖 铮,胡华田

(武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中华民族传统社会非常重视家庭建设并形成了丰富的家庭建设理论和悠久的家庭美德。朱子理学是对我国儒释道思想融合发展的结晶,朱熹的齐家思想是其社会伦理秩序构成的重要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理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1]。对朱熹齐家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既可以为我国现代家庭建设奠定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也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家庭建设中得到进一步传承。

一、朱熹“四本”齐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中,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劳动者的体力决定着劳动生产率,家庭不仅是构成国家的基本细胞,还是组织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若干个有血缘关系的男性同姓家庭组成更大的社会组织即宗族,对宗族的管理就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在儒家传统中,修身是齐家的基础,齐家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2]。朱熹在《大学章句》中确立了“三纲领八条目”的个体修养次第。“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朱熹认为,“明明德”就是认清和光大人从天那里禀受的虚灵不昧、具从理而应万物的纯善至明之品德;“亲民”为“新民”,指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新有,以去旧染之污也;“止于至善”是在明明德、新民之后,一定要达到至善地步,并且不再动摇对“大学”的崇高理想和人生至善境界的追求。“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认为,“八条目”是作为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与途径,通过“八条目”的修为践行,以达到儒家崇尚的“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从中可见,朱熹倡导的齐家是儒家外王的起始端,由家庭到宗族,再到国家,在传统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中,一个家庭就是国家的缩影。朱熹的齐家思想非常丰富,既有论述家庭伦理的理学基础,也有家训、家书、家礼等具体的行为规范,还有家庭教育的丰富论述,这些思想集中反映在朱熹治家“四本”的碑拓中,即“读书起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3]。

(一)读书起家之本

读书意味着人要不断地学习、接受教育。朱熹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非常重视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他从哲学的高度探究了天人关系、个体与社会、感性与理性、人性的善恶、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等重要问题。他以孔子仁学思想为指导原则,综合了从先秦到南宋关于天人关系、人性、人生理想、人生问题等方面研究的学术成果,用发展的眼光从整体上把握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从而确认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是促使个体身心得到健全发展的过程[4]。朱熹认为,教育是兴家立业、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达到“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理想状态。朱熹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为了使教育改革有利于人生、社会的发展,尤其重视通过教育的发展来作为改造社会的推动力。朱熹认为,“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5]读书、教育才能致知穷理,才能正心诚意,进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二)勤俭治家之本

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特质,也是我国传统社会历来推崇的美德,对个人、家庭、国家都具有丰富的道德内涵。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逊也。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5]。朱熹非常崇尚勤俭,为官勤政、节俭,清廉爱民;为学殚精竭虑、夜以继日著书立说;生活清贫节俭,忧国忧民。宋室南渡,积贫积弱。朱熹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为进行辛勤的农业劳作才能“足食”。朱熹为官时,采取鼓励耕作、不误农时、改造种植方法、兴修水利、保护耕牛、鼓励垦荒等多种措施来解决农民衣食问题,也是富国强兵的根本[5]。同时,朱熹推崇节俭,节俭反映着对生产劳动的尊重、对劳动成果的珍惜,曾赋诗赞扬勤俭持家的美德,“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养饥。莫谓此中滋味薄,村前还有未炊时”[3]。朱熹不仅倡导勤俭的传统美德,而且还在生活、著述、教育、为官等多方面践行,体现出“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后人以“朱子固穷”称颂朱熹。

(三)循理保家之本

“循理”即遵循天理。朱熹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理”是他构建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理”在人类社会中的集中反映就是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是维护封建宗法社会伦常秩序的礼法依据,落脚点就是千千万万个家庭。在齐家思想中,朱熹非常推崇孝悌思想。在三纲五常中,父为子纲是基础。父不仅是生产的指挥者、组织者,也是分配的决定者,在家庭中拥有最高的权力。与父为子纲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就是“孝悌”。何谓孝悌?“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5]家庭的子女对于家长要绝对服从,不能触犯家长的尊严或违背他们的意志。“父在,子不得自专,而志则可知。父没,然后其行可见。故观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恶,然又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也”[5]。朱熹认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才能做到忠于君主、忠于国家。“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5]“其为人孝弟,则必须柔恭;柔恭,则必无犯上作乱之事”[7]。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忠孝”是核心价值观“三纲五常”的具体体现,家庭成了传统核心价值观培养、传承、践行的基本场所。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得到贯彻,不仅有助于家庭、家族的和谐稳定,也有利于社会秩序和国家政权的稳定。

(四)和顺齐家之本

“和顺”即温和顺从、和睦相处,是家庭、家族兴旺的前提,也是齐家的理想目标。朱熹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妇朋友各得其位,自然和”[7]。为了把三纲五常伦理原则、忠孝思想融入人们的家庭日常生活中,朱熹非常重视家庭礼仪规范的构建,先后写了《祭仪》《家礼》《古今家祭礼》等书,并在族谱中写下了《朱子家训》:“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3]。朱熹通过构建详细的家庭伦理规范、礼节,使三纲五常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贯彻遵循,不仅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德育教育的内容,也为家庭的和顺提供了外在的制度保障。

二、我国社会转型期家庭伦理规范建设滞后及其原因

从19世纪40年代至今,我国开始进入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型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在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观念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发展迅速,家庭的功能由农业经济时代的家国同构向工业经济时代的家国分离转变。在工业经济、知识经济时代,家庭不再是社会的基本经济组织,家庭中成员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我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规范秩序也在这一现代化过程中进一步被消解,而新的家庭伦理规范又尚未完全确立,家庭建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对滞后,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目前比较突出的离婚率逐年增高、单亲家庭的增加、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独生子女的教育危机以及青少年犯罪等社会伦理问题。这些社会伦理问题的产生说明,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家庭伦理规范迫在眉睫。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引起家庭伦理规范建设滞后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基础变革激烈

传统的家庭伦理规范建立的基础是小农经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基础发生了两次大的改变。一是经过“一化三改”后,建立了大一统的高度集中的公有制所有制形式,为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家庭伦理规范奠定了经济基础。这也是对传统文化批判最激烈的时期,传统家庭伦理规范被当作封建糟粕被抛弃。二是改革开放后,高度集中的公有制向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变。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确立,使产权制度的改革引向深入,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激烈的变化,新的经济基础的变革又为建立新的家庭伦理规范提出了新要求。这两次大的经济基础的变革,生产关系调整程度深、相距时间短,对家庭伦理规范秩序的冲击极大。

(二)社会制度变迁

反映经济基础变革和指导思想要求的社会制度的变迁,对家庭伦理规范的构建具有更具体、更直接的影响。在经济领域,分配制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们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既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社会分配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反映在家庭伦理规范中,个人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影响着其在家庭中的权威性,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别不是主要因素;在政治领域,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入发展、男女平等观念的普及、教育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知识经济的到来等大大促进了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观念的提升使传统的伦理规范进一步消解;在社会领域,婚姻自由制度、住房制度、养老医疗制度等各种制度的改革,又使新的家庭伦理规范的建立充满了变数。

(三)社会事业建设不够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城市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促使国家要及时加快社会事业的建设。城市化使家庭结构小型化,从而使代际伦理重心下移;信息化使知识更新换代加速,代际之间沟通、交流的鸿沟加大,使老人感觉到对社会的作用被轻视、老年人不受社会尊重。养老、医疗体系的不完善推动形成了对老人漠视的环境;基础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以及构建教育公平的长期性,使家庭重心进一步向下一代倾斜。由于社会事业建设的相对滞后,人的发展的各项权利尚不完善,经济、政治等因素对社会地位特别是家庭建设的影响非常明显,导致世俗的拜金主义泛滥,使传统家庭伦理规范在利益权衡面前逐步瓦解。

(四)新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长期性

家庭伦理规范是社会核心价值观在家庭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本身也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实践,不断深入发展的一个过程。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与我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具有本质的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被内化为社会公民和家庭的行为准则,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多方面的积极推动,要经历一个广泛宣传、主观认同、内化为心和自觉践行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建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现代家庭伦理规范的过程,也是对传统家庭伦理规范反复甄别的过程,对有利于当代家庭秩序建立的优秀传统家庭伦理规范将予以继承、对不利的则予以剔除的过程。

三、朱熹齐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我国社会转型期产生的社会伦理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体系相适应的家庭伦理规范尚未完全建立,或者虽有规范,但未被人们完全践行。朱熹提倡的“四本”齐家思想,是传统农业社会人们对治家价值观念的总结、提炼,随着朱子理学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又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价值评判和行为方式。就个人或家庭个体而言,朱熹“四本”齐家思想是一个描绘了“起家、治家、保家、传家”的完整过程,是普通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载体;就国家而言,它又是一个涉及物质基础、社会民生、核心价值观倡导以及社会秩序稳定的完整体系,是传统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石。朱熹“四本”齐家思想突出了“家庭”既是我国传统社会个人人生价值实现的载体,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这对现代家庭建设和社会民生建设、社会治理都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在当代,“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8]。“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9]。对于朱熹“四本”齐家思想,我们应摒弃其体现的封建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吸收其对现代家庭建设、社会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有益的思想价值。

(一)物质基础:确立房子是“住”的功能

朱熹“四本”齐家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治家理论体系,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安居乐业的一种价值追求。安居是前提、物质基础,房子是家的一种象征,这种文化心理一直影响到今天。所以,对房子的需求是人们的一种价值判断、追求,形成了市场的一种刚性需求。我国对房地产的改革,造就了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使我国在改革开放短短的四十多年中,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是现代化、城市化的必然结果,也是这种巨大的刚性需求推动的结果。市场经济、土地制度和政策、“安居”的价值追求演化的结果,就是加速推动了房地产的迅猛发展,追求“安居”的价值扭曲了对其他价值的追求,高房价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发展的经济基础。房子成了财富的象征与人的价值大小评判的标准。这种发展偏离了朱熹“四本”齐家思想,遏制高房价是我国人民群众对政府的心理期待。习近平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10]。实现“住有所居”,是对中国家庭观念民族文化心理最切实的回应。

(二)社会民生:建立公平的教育体系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比以往任何时期对个人的发展都更为重要,读书是个人获得知识、技能和增进修养的最好的途径,“读书起家之本”的思想尤为值得重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宽度、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任何其他时代,特别是在信息社会,知识、技能的更新日新月异,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推动了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所以,在现代社会,受教育权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建立公平的教育体系是实现公民受教育权的制度保障,也是促进社会阶层合理流通的重要途径。

在传统农业经济社会,家庭承担着个人“生、养、老、病、死”等所有社会功能,朱熹提倡的“勤俭治家之本”思想,是建立在这一农业经济社会基础之上的。勤劳节俭反映的是重视生产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目的是使家庭承担的社会功能顺利实现,确保家庭内的成员能免于饥饿、疾病。“家”的地位在中华民族有深刻的烙印,其影响在今天依然如此。在现代社会,家庭的这一功能逐渐被以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所代替。社会保障体系越健全,“家”承载的压力就越轻,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三)核心价值观倡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循理保家之本”中的“理”,在朱子理学中体现为传统社会生活中的“三纲五常”,这是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应该抛弃“三纲五常”这种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但是,朱熹提倡的在家庭中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这种做法却值得我们借鉴。人类社会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一步凝练和具体化。在当代,“循理”就是要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理,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得到贯彻实施,其中最重要的领域就是家庭,家庭是人们思想的形成和转化为行为的重要场所。父母及长辈要成为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注重对子女从小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准则和行动的指南,从而逐步形成优良的家风和家教。

(四)社会安定和谐:建立显性的道德规范和法治体系

“和顺齐家之本”中的“和顺”既是治家的基础、保障,也是治家的目标。家庭和顺、和睦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朱熹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依靠的是礼法制度,这一制度是传统社会“三纲五常”核心价值观的伦理和制度体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中,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谈改革和发展就会失去基本的基础条件。同时,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家庭建设的道德规范体系和法治体系,进一步促进家庭建设和家庭和谐稳定,实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四、结 论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道德养成的起点。我国由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型期所经历的时间较短,导致稳定的家庭秩序受到严重的影响,并产生了相应的社会问题。朱熹“读书起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的“四本”齐家思想,就个人或家庭而言,是一个描绘了“起家、治家、保家、传家”的完整过程,是普通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载体;就国家而言,它又是一个涉及到物质基础、社会民生、核心价值观倡导以及社会秩序稳定的完整体系,强调家庭是传统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石。这对现代家庭建设和社会民生、社会治理都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家庭的物质基础,确立房子是“住”的功能;重视社会民生,建立公平的教育体系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家庭践行核心价值观倡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建立显性的道德规范和法治体系。

猜你喜欢
四本齐家朱熹
01-02合刊
脑洞大开
春日
落实“四本”理念,助推复习课堂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口造者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锦书难托
初三女生出书四本,剑桥大学图书馆悉数收藏
“朱子深衣”与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