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翠平
近年来,随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繁暴发,公共危机治理成为国家治理的焦点。当下,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把公共危机治理推到风口浪尖。从现有文献来看,有关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治理评价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治理能力的评价;二是对单一主体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评价指标分析。现有文献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治理评价指标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然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主要聚焦宏观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或者是某单一主体在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治理中的评价体系,缺乏基于全过程的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多主体应急治理指标设计[1]。科学有效的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应急治理指标是涵盖公共卫生危机预警、应急响应、事后复工复学综合分析的指标体系,是决策者作出科学应急决策的前提[2]。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德尔菲法,设计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多主体应急治理评价指标,以期通过这套综合指标的评价,挖掘应急过程中短板,提高应急能力,优化治理效果。
首先,确定设计指标体系准则。一是科学性。科学性准则既是指所设计的指标能科学反映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应急治理全过程、应急实际水平,又是指标体系中各指标设计、名称、含义等表述清晰无误。二是系统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应急治理指标体系由纵向、横向多个层次组成,纵向指标反映了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治理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横向指标反映了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的不同内容。这些错综复杂的指标形成一个系统整体,各指标独立存在,不能重复或包含[3]。三是可操作性。设计评价指标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我国现有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应急资源、应急经验、应急能力的实际状况,注重可操作性。四是过程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应急治理指标设计要贯穿整个过程,即事前-事中-事后,评价全过程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应急治理。
为了设计评价指标,参考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相关文献资料,参照危机管理学中三阶段模型(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和4R模型(reduction-readiness-response-recovery)以及五阶段模型signal detection-probing and prevention-damage containmentrecovery-learning)结合网上调查,编制包含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的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多主体治理指标体系初稿(表1)。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有目的地选择与本课题关联度较大的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初步确定,基于全过程的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多主体应急治理评价指标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概述应急响应整体性过程,在一级指标基础上细分出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是最终细分指标。一级指标包括基础指标、事前预警阶段指标、事中控制阶段指标、事后恢复阶段指标。基础指标主要从社会经济基础角度评价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应急响应物资储备保障程度。相关经济发展指标包括当地经济总量、当地人均年收入、基尼系数等。指标良好表示抵御风险能力强,危机暴发时居民生活受防控措施干扰小,有利于推进危机防控工作。事前预警阶段指标有应急预案、应急培训、应急意识、组织结构、应急队伍、应急制度、应急储备。此阶段应急响应完善程度决定了能否将危机遏制在萌芽状态。事中控制阶段指标主要有物资保障、交通保障、技术资源、风险管理、指挥协调、防控监管、信息共享、医疗救治、消毒隔离、保护措施、疾病排查、公众风险意识、企业、社会组织及公众参与、企业、社会组织及公众物资募集、事件追踪报道、防治信息沟通。危机一旦暴发、扩散,完善的危机事中防控响应决定是否有充足的人力、物力阻断危机传播、救治,有效地控制危机。事后恢复阶段指标包括患者恢复、日常防范、政策指导、企业复工复产、群众生活恢复。事后回复阶段的指标反映危机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程度[4-9]。
表1 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多元主体治理指标体系初稿
基于全过程的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应急治理初步评价指标包括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参考李克特量表确定各指标重要性,分析各指标实际状况与目标状况一致性程度确定5个等级:非常一致,表示实际状况与目标状况完全吻合;比较一致,表示实际状况与目标状况有较小差距,能够在应急响应过程中快速调整;一般,表示实际状况与目标状况有差距,不能做出快速调整,但有备选替代方案;比较不一致,表示实际状况与目标状况之间差距较大,不能跟进应急响应过程,具有滞后性;非常不一致,表示实际状况完全不符合目标状况要求,无法在应急响应过程中发挥效用。
选取专家共36名。为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选择专家标准:一是工作单位覆盖面广,主要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大型企业有关部门、卫生行政部门、高等医学院校、三甲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媒体;二是工作年限要求高,所选专家在公共卫生领域或参与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处理且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三是学历为硕士以上,职称为副高级以上。
采用德尔菲法,选取36名专家匿名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响应过程指标设计做出评价。按照专家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熟悉程度分为“不熟悉、稍熟悉、一般熟悉、比较熟悉和很熟悉”分别对应赋值0.2、0.4、0.6、0.8和1。专家判断依据来源:个人直觉、工作经验积累、文献资料、理性分析,影响程度按照“强、中、弱”赋值。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防控响应都比较熟悉,其中88.6%的专家判断来源于实践经验,71.2%的专家判断来源于理论分析。
专家构成情况与判断依据见表2、表3。
表2 专家构成情况(n)
表3 专家的判断依据
假设专家总数为M,N(ia)意为第i个专家对第a个指标的评分,M(a)为对第a个指标给满分的专家总数,σ(a)为第a个指标的标准差,评分均数D(a)、满分频率F(a)、变异系数V(a)计算公式:
通过Epitada 3.1软件录入数据,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指标实际状况与目标状况的一致程度用均数表示,根据研究习惯若均数大于3.5、同时变异系数小于0.25时,该指标可视为得到专家认可[10]。
本研究开展了两轮专家问卷。第1次发放36份问卷,有效回收36份,专家参与这次活动的积极系数为100%;第2次发放36份问卷,有效回收35份,专家的积极系数为97%。这表明专家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多主体应急响应的评价指标非常关注,参与积极性很高。
经过计算,本次36名专家平均对指标的熟悉系数为0.866,平均判断系数为0.879,这样专家权威系数为0.8725。
在第一轮问卷中,专家协调系数是0.412,第二轮协调系数为0.463,两轮都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第二轮要优于第一轮。
根据两轮专家函询,做出指标调整见表4。
表4 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多主体响应指标
根据专家意见调整了指标体系,开展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表明,调整后指标的重要性平均数均大于3.5,变数系数均小于0.25,符合指标评价纳入标准,最终形成包括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的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多主体应急响应评价指标体系(表5)。
表5 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多主体应急响应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基于文献研究法及德尔菲法构建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应急治理指标体系,可以协助决策者在应急过程中做出科学决策,优化应急措施,提高整体应对能力[11]。调查过程中各专家参与积极性较高,协调性较好。比较整个指标体系,可以看出基于全过程的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多主体应急治理评价涉及评价基础、事前预警阶段、事中响应阶段、事后恢复阶段整个过程。就一级指标来看,评分均数事中响应阶段>事前预警阶段>评价基础>事后恢复阶段,可知就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多主体应急治理来说,危机治理重点应在事中响应阶段。对比本阶段各评价指标测量实际响应效果,及时控制危机,恢复生产生活正常状态。从事中控制阶段的二级指标来看,不同主体响应评分均数分布为政府响应>资源响应>医疗响应>媒体响应>社会响应,可以看出危机响应阶段政府的响应力度至关重要。这恰恰验证了政府作为整个治理主体中的核心成员地位,在其主导下,引领其他主体参与治理,最终优化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多主体协同治理效果[12]。德尔菲法广泛应用于各领域评价指标的构建,采用该法对于很难做出量化评价的突发公共卫生多主体应急治理的评价无疑具有较高借鉴意义。综合评价指标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公共卫生危机应急响应的指标体系构建也是一个开放体系,理应随着社会发展不断纳入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