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立
(甘肃省岷县梅川初级中学,甘肃岷县 748400)
数学课程是初中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三大主科”之一,数学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分析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相较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初中阶段的数学不仅增加了学习内容,同时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更高,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一部分学生初中特别是七年级这个起始阶段的数学学习出现了各种问题,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逐渐“掉队”,这一现象在农村中学中尤其明显,七年级数学学科的“学困生”问题成了农村中学数学教师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谓数学学科的“学困生”是指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的学生,包括数学学科成绩较差、不积极参与数学课堂、难以参与数学教学过程等。更进一步来说是指学生的初中数学学习在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难以达到数学教学要求,进而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掉队。而农村中学七年级数学学科“学困生”的形成有其特殊性,具体成因主要有以下这些方面。
数学学科的知识是成体系的,小学阶段的知识积累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学生顺利融入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条件。但是受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影响,农村地区部分学生、家长甚至教师都不重视小学阶段的学习,所以导致部分学生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就出现了一些问题。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之后,这些数学基础薄弱和数学学习习惯不佳的学生很快就会在学习过程中掉队,逐渐成为“学困生”。
进入初中阶段以后,学生所学科目不断增加,每节课的课堂教学容量也在增加,七年级数学学科本身就课时较多,教学进度较快,需要学生调整学习习惯尽快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与生活。但是对于一部分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并未做好初中学习和生活的准备,依然保持原来的学习习惯,对于课前预习、课上听课、课后作业等方面精力投入不够,学习过程中逐渐出现问题,再加上自制力较差,久而久之就成了“学困生”。
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学习行为,一部分农村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之后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师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而一部分女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面对这种不适应如果学生无法恰当进行心理调节,不能及时寻求教师或家长的帮助,就会导致问题积累太多,最终影响学生正常的数学学习。
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提升对农村中学的重视程度,但农村中学的师资力量依然相对落后,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有待提升。就初中数学学科来说,一部分数学教师依然受原来“知识本位”“应试教育”“智力第一”等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讲授法,只是单一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而忽略了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地位,也忽略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评价学生时只看成绩,而忽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同时,也没有引导学生积极适应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难以有效契合,一部分学生不适应这种节奏从而逐渐沦为“学困生”。
从外部环境来说,农村地区的家长不够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一方面,部分家长觉得自己学历不够没有办法辅导孩子,所以把孩子的学习完全交给学校、教师和孩子自己,一旦孩子的学习习惯不佳、自制力较差就容易出现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地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依然存在偏见,要么认为孩子不是读书的“材料”,要么认为孩子即便大学毕业以后就业压力也会很大,所以不够关注孩子的学习,甚至“放任自流”。这种外部环境导致学生不够重视数学学习,再加上数学学科本身难度就较大,所以容易产生“学困生”问题。
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都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要获得必需的数学,人人都要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体现了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必要性,也意味着必须重视农村中学七年级数学学科“学困生”问题,要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及农村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对策解决这一问题。
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师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的主导,即教师既要成为开展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更要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从初中数学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师一定要树立生本观念,落实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不仅要关注学优生,也要关注“学困生”,要在思想观念和教学技能方面做好准备。
一方面,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研究教材,进而研究如何面对所有学生包括“学困生”开展教学活动。数学教师要注意用“师爱”温暖学困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努力做到让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还要注意挖掘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解决问题的勇气与信心,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行为中做出相应改变。
另一方面,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特别是学习和应用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新方法,也要学习和了解针对“学困生”的分层教学策略。教师在这个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法和课下辅导策略,从而有效发挥数学教师教学的主导角色。
对七年级学生来说,从小学到初中的跨越远比预期复杂得多。教师要在知识、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做好学生小学升初中数学学习的衔接工作,尽量避免因为跨度过大而导致部分学生数学学习掉队的问题。
首先,要做好学习内容的衔接。进入七年级之后,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要经历由算术到代数、由常量到变量、由直观形象的几何图形到抽象推理的几何等变化。要想顺利实现过渡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复习小学数学的核心知识和重点知识,在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再逐渐过渡,从而减少学生学习的障碍,保证他们顺利展开七年级的数学学习。
其次,要注意衔接教学方法。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讲得更多,学生已经习惯了通过“听”或“模仿”学习数学。但是进入七年级之后,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教师需要给学生“放权”,但是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不太习惯,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对此教师要留给学生适应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困生”,适时、适度给学生一些指导,帮助学生适应七年级的数学学习。
最后,针对七年级数学抽象性较强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改变小学阶段习惯的直接思维,而要在听课上下功夫,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消化和吸收学习内容,尤其是要减少学困生吃“夹生饭”的问题,逐渐帮助学困生摆脱困境。
好习惯才有好未来,农村中学七年级“学困生”问题的根源在学生自己身上,因为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解决学生自身问题的关键就是帮助“学困生”学会学习。农村中学数学教师要从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出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要指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农村中学数学教师要告知“学困生”想改变现状必须从预习开始,要重视并且扎实做好预习。为了减少学生预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或者应付行为,教师要指导预习方法,告诉学生细读教材内容、认真思考例题,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训练;标注好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惑以便课上认真听教师讲解,做到有的放矢。
要指导学生养成会听课的习惯。数学教师要告知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动起来,也就是动脑思、动手做、动口说,鼓励“学困生”打消内心的顾虑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教师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闪光点,从而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
要养成课后复习和巩固的习惯。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更强调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在“学困生”课上能够听懂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复习巩固的习惯。要求学生每节课后及时复习整理课上学习内容,对于重点问题要做好笔记。同时,要认真完成巩固性课后作业,抓住所学内容的关键点,这样也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效果。
根据初中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针对学生七年级数学学习存在的差异性,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优化教学方法,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体验,在此基础上帮助“学困生”适应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一方面,要应用分层教学。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知识积累、能力水平和学习潜力等几个方面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进而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层次针对性地安排教学流程,特别是给“学困生”设置参与课堂的问题和探究性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另一方面,适当开展合作学习。针对“学困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现状,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促使他们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也能投入学习,让学生影响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者角色,特别关注学困生并及时进行学法指导,帮助他们找到契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同时,针对学困生课上的表现,教师课下也要进行针对性辅导,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障碍和困难。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想解决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问题,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非常关键。针对农村地区有关学习的错误认识,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向他们阐明学习和教育对个人成长的意义,逐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对于智力水平较高但学习习惯有问题的学生,教师日常要注意监督和督促学生,及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而不能放任自流,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重视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引导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成功与收获;而对于那些从小学阶段数学学习能力就偏低的学生,保护其自尊心、培养其自信心非常关键,教师要告诉学生只要方法得当并且坚持下去,数学学习一定能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但是这需要耐心和持续付出,鼓励学生有问题多问,上课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多鼓励学生点滴的进步,从而逐步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现今学生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其中学校是教育学生的主要场所,同时家庭教育也不可或缺,因为学生课下学习主要在家,家校之间密切合作才能实现“5+2>7”的效果。针对农村中学生家长自身素质普遍不高的现实情况,农村中学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或举办家长学校等活动与家长积极沟通中学阶段的学习特点、学习要求、管理孩子的方法等内容,数学学科教师也要与家长沟通数学学科的学习方法、要求等,可以通过微信、钉钉等平台构建常态化家校沟通机制,在此基础上达成学生教育和引导的一致性,家校协同帮助“学困生”逐渐改变现状,从而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总之,七年级是学生进入初中数学学习的关键期,针对数学学科“学困生”这一群体,如何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进而改变现状是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必须关注的课题。广大教师要认真寻找问题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采取恰当举措逐渐帮助学生改变现状,从而逐步实现“学困生”的转化,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