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忠
当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师应积极创新体育教学模式,结合实际情况丰富训练内容,引入更为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强化体育训练的有效性、合理性。通过开展垒球投掷训练,有助于对小学生的爆发力、协调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应着力提升专项技术要领的训练效果,让小学生掌握垒球投掷要领,持续提高训练质量。本文将从多维度探寻小学体育课垒球投掷方法以及优化训练的有效策略。
当前,小学阶段垒球投掷训练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投掷技能,锻炼肢体能力与身体协调能力,强化小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准与体育素养。为优化垒球投掷训练效果,教师应始终遵循科学系统的训练路径,引导小学生垒球投掷训练并形成情感认同,鼓励其积极参与垒球投掷训练活动,强化投掷训练有效性,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基于此,围绕如何优化小学体育课的垒球投掷训练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1 讲解垒球投掷训练的基础知识
垒球对于运动员的耐力、力量、速度、柔韧性、灵敏度等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垒球运动中的投掷、跑垒、传接球也对学生的投掷能力、跳跃能力、跑动能力以及身体协调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垒球投掷训练,可强化身体素质,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内脏器官、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功效,协调运动器官与神经系统的联系。若小学生可充分融入到垒球投掷训练活动,逐渐具有环境适应能力,具备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等优良品质,逐步形成爱锻炼、爱健身的良好习惯。在垒球运动中,接球与投掷是运动重点,其较受国外中小学生的喜爱。由于垒球运动对于对称性、协调性具有较高要求,非常适合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小学生;其不但是小学阶段较为理想的运动健身项目,更是理想的运动教学载体。
不同于小學生较为常见的体育项目,垒球运动具有一定差异性,其要求学生可深度认知垒球运动的技术与整体规则。在开展垒球投掷训练时,教师首先应讲解基础理论知识,包含运动员角色分配、比赛规程、专业术语、操作规定、比赛规则等,深化小学生的认知。相比于篮球、足球等运动,垒球项目不要求条件较高的教学场地,其适合国内各地区小学。现阶段,国内多数小学仍然缺乏标准化的体育教学场地。在组织学生参与垒球投掷训练时,教师应设计简单、直接的策略,增强教学设施与垒球投掷训练的协调性,保障垒球投掷训练的灵活开展,持续增强投掷训练的质量。如上所述,垒球投掷训练对于学生身体素养具有较高要求。体育教师应组织学生参与体能训练活动,引入接力跑、短跑比赛、单脚跳等方式训练爆发力,依托仰卧起坐、引体向上、俯卧撑等方式训练肌肉力量,全方位强化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教师应注重开展安全教育,合理把握垒球投掷训练安全规范,引导学生遵循统一、规范的操作标准,应针对学生的准备运动、自由活动进行管理控制,确保学生的运动安全。通过持续强化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可保护好个人身体安全。
2 加强身体素质训练
2.1 力量训练
体育训练的核心作用在于强化身体素质。若小学生的身体素养不合格,则会对体育训练产生负面影响,更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持续发展。鉴于此,在围绕垒球投掷开展训练时,小学体育教师应明确体育训练与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在于结合垒球投掷训练的各项要求,强化学生身体素养。同时,教师应从三方面着手,强化垒球训练效果。当前,力量训练是垒球投掷运动的关键。换言之,垒球投掷训练对于小学生的力量素养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小学生能否合理的把控垒球投掷力量,也决定后续的垒球投掷技术发展。在围绕垒球投掷开展力量训练时,教师可重点组织学生参与对弹性物体进行克服的训练。比如,教师可引入拉力器等弹性工具,针对上肢力量开展训练;将班内学生两两分组,让小学生沿着反方向彼此拉扯。同时,体育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参与对外部环境阻力进行克服的力量训练活动,安排小学生在空地上参与距离为50米的蛙跳往返训练,让学生在进入沙地参与50次左右的收腹跳训练,其目的在于对学生的脚踝、腿部、腹肌等部位的肌肉力量进行强化。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组织小学生到器械训练场所,参与引体向上的力量训练,其要求小学生克服体重干扰。上述力量训练可取得较为理想的训练效果,体育教师也应立足于上述的训练经验,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针对性的力量训练活动。
2.2 爆发力训练
爆发力训练对于垒球投掷训练极其重要。垒球运动要求小学生具有较强的身体爆发力。运动员的爆发力着力点通常集中于腿部、手臂等部位。鉴于此,教师应重点围绕上述部位开展行之有效的爆发力训练。相比棒球,垒球的体积更大。在参与垒球运动时,小学生通常会运用击打动作。通过强化手臂爆发力,确保小学生可更为流畅、自然地运用挥棒动作。体育教师可重点组织小学生参与挥棒训练,强化其手臂爆发力。在开展挥棒训练时,体育教师应明确垒球击打不宜过低也不宜过高。因此,教师可在距离投掷线约为2.5米的区域设置高度约为2.5米的绳线,要求小学生牢记挥棒技术动作,激励小学生尽可能让垒球投掷高度达到2.5米以上。在此基础上,为解决部分学生在垒球投掷活动中产生的直臂问题,教师可组织小学生参与鞭打动作训练,引导小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大臂带动小臂,熟记动作要领,让小学生在汇报时尽可能运用最大的挥臂力量。在围绕腿部肌肉爆发力训练时,体育教师可专门设计挥臂蹬地的动作训练方案,将重量约为2.5千克的沙袋绑在学生腿上,让学生在100米区域内开展负重跑训练;这有助于小学生了解如何正确运用蹬地发力技巧,鼓励小学生运用沙袋强化自身的腿部力量。
2.3 速度训练
对于垒球投掷训练而言。速度训练也极为重要。为强化速度训练效果,体育教师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参与变速跑训练。在变速跑的初始阶段,教师可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行进速度参与跑步训练,逐步提高跑步速度进入加速跑环节。在此基础上,体育教师还可以引入听从指令改变变化速度、变化方向的趣味跑步训练方法,重点提升学生的集体灵敏度。此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边跑边投掷,带着垒球跑步,引入交叉步伐的方式鼓励学生灵活参与变速跑训练;立足于速度领域,持续强化学生的身体素养。
3 强化训练效果
当前,多数小学生正处在好动活泼的阶段。单一繁复、枯燥乏味的投掷训练很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兴趣,进而对投掷训练失去积极性。在垒球投掷训练活动中,体育教师不但要提高学生身体素养,还应使学生的内心感受到愉悦,让其热爱垒球运动,喜爱垒球投掷训练。基于新课程背景,体育教师应践行明确寓教于乐理念,将快乐教学作为核心的指导思想,调动学生对于地球运动的兴趣,使其热爱参与体育运动,推动学生积极融入到垒球投掷训练活动,使其可以更好地掌握体育运动技能与体育锻炼方法。鉴于此,小学体育教师应立足于愉快体验,优化垒球投掷训练方法。在针对垒球投掷训练的某一具体动作要领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引入趣味的体育游戏活动,如沙包跑垒游戏。在垒球投掷训练中,跑垒是极其重要的内容。通过引入沙包跑类游戏,可提高小学生的快速奔跑能力与投掷能力,强化其身体素养的灵敏性。在游戏活动开始前,体育教师首先可在体育场的空地上画出边长为20米的正方形区域,在正方形的四个顶点画上四个圆圈;四个圆圈分别为三个小圆、一个大圆。大圈的含义为本垒,三个小圆分别为一垒、二垒与三垒。在跑类游戏活动进程中,教师可将班内学生划分为攻垒方与守垒方的两方队伍。其中,攻垒方应立足于本垒区域,守垒方则需要立足于区域内。在预备口令响起后,攻垒方成员应迅速做好准备。由处于二垒区域负责拿沙包的同学将沙包丢下。待沙包落地后,攻垒队伍成员应遵循逆时针跑动,其跑动会陆续经过正方形中的一垒、二垒与三垒,最后到达本垒。若对方成员能够成功返回本垒,再获得一分。相应地,守擂方成员应运用沙包瞄准攻擂方成员进行击打,若攻擂成员被击中则需退场。若攻垒方成员全部抵达本类区域或攻垒方球员全部被击打出局,双方可更换首领与攻略角色,再开展下一轮的游戏。上述快乐训练方法既有助于融合垒球投掷训练的关键技术要领,也有助于小学生深入理解垒球运动的规则,将生机与活力注入到体育课堂,确保小学生对垒球投掷训练保持充足的热情,积极融入到壘球投掷训练活动,进而强化垒球投掷的训练成效。
4 结合实际问题改善训练模式
当小学生参与垒球投掷训练时,其常常会产生疑惑,也会遇到诸多的训练难题。若教师没能有效解决学生疑问,则很难解决学生对垒球投掷训练的负面影响。鉴于此,小学体育教师应着重对小学生的训练纠错能力进行培养,鼓励小学生深入发现垒球投掷训练所暴露出的问题,让小学生对于问题的自主发现。自主质疑,自主分析以及自主解决。例如,部分小学生在参与垒球投掷训练时发现所投掷的球距离始终无法产生变化。相应地,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为何无法将垒球投掷的更远?”从投掷速度、投掷姿势、上肢爆发力等多角度找寻问题关键。换言之,小学生应思考是否投掷速度慢?投掷姿势不对或上肢爆发力不足?当找到问题根源后,教师可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如何能够投掷得更远?若小学生可找寻到训练问题的解决关键,则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办法。通过将新颖训练方法融入实践训练领域,可确保各种训练困难均可迎刃而解。为有效降低学生的理解成难度,解决各类型训练问题,让学生能够老弟牢牢掌握技术动作要领,小学体育教师应将关注点放置于如何提升练习专注度方面。例如,小学体育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垒球机打训练,创建垒球机打的硬式训练环境,确保小学生可始终集中注意力,针对具体的技术动作与动作要领展开专业反复的模拟训练,进而纠正垒球投掷的错误。在完成上述训练任务后,教师可进一步带领学生参与击打垒球竞赛,鼓励各小组学生展现竞争精神与集体精神,积极融入垒球击打的竞赛活动,确保学生可从硬式训练活动中不断强化专业技术水准。
5 注重优化投掷训练模式
垒球投掷训练可让小学生逐步具有坚强意志力、敏锐观察力以及充足自信,极为适合小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心理特点。垒球运动更注重学生间的相互协作,其中的投掷训练更要求学生要有具备担当精神、敢于自我牺牲,有助于塑造学生人格,强化其团体协作能力。当前,世界公认垒球运动是高智商运动。运动员不但需要具备灵敏身手与强健体魄,还需要具有冷静、聪明的头脑。在垒球运动中,在投掷垒球时,球员需要冷静地判断比赛形式。在击打瞬间,球员也要迅速做出决断,这就要求学生需要具备清醒冷静的大脑,拥有较为成熟的临场判断能力。此外,垒球是重要的团队运动,其对于团队中的个体应有明确的任务、责任。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垒球投掷训练,有助于学生了解团队竞争的必要性。同时,团体的表演比赛以及训练都有助于强化个体的团队意识与互助精神。通过积极组织小学生参与各类投掷训练,可切实增强其团队协作能力。在组织学生参与垒球投掷训练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垒球运动中不同位置的责任。在垒球比赛中,每种能力均有对应的位置,无论高矮均可享受垒球运动。同时,垒球运动已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投掷能力。上述特点更为适合小学生,学生可结合自身运动条件、身体条件扮演多种角色,找寻更适合的位置,相互帮助,协同训练,以获得比赛胜利,持续强化个人的身体素养与团队精神。
由于垒球运动具有技巧的竞争性、对抗性。小学体育教师可采用分角色、分组的方法组织学生参与投掷训练,借助小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竞赛活动,也可运用辅助器材强化投掷训练的针对性。为有效强化垒球投掷训练质量,教师应强化技术教学的针对性,尤其是要将角度训练、出手速度等作为训练重点。比如,在投掷垒球时,若小学生的出手速度快,则意味着学生的爆发力好,可让垒球产生较远的落点。出手的力度大小、角度均会对垒球弱点造成影响。通过强化物体抛物线的合理性,可提高球的飞行距离。相应地,教师应重点讲解技术动作要领,做好正确的动作示范,纠正错误动作,持续提升垒球投掷的规范度,促进学生熟练垒球投掷动作,强化实践操作能力。在新形势下,教师还应有机融合专项考核与日常训练,围绕身体素养制定教学考核机制。一方面,教师要考核评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与参与度,对学生的身体素养、动作规范、投掷能力进行考核,从多个维度约束垒球投掷训练的科学性,强化考核标准的灵活性、标准性。另一方面,小学生也可遵循教学考核要求,积极参与垒球投掷训练,持续提高垒球投掷训练教学目标性、主动性。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小学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在于强化身体综合素养,这也要求教师应立足于基础理论知识,合理选择教学任务,设计灵活、标准、科学的教学活动。在围绕垒球投掷训练进行教学时,教师可立足于学生的身体素养、学习能力、教学设施,有侧重、有选择地教导学生参与垒球投掷训练,持续提高学生的投掷能力,强化垒球投掷训练效果。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教学体系中,垒球投掷是教学重点。为强化垒球投掷训练效果,教师应从多角度找寻适合的训练方法,丰富训练内容,追求投掷的训练成效。通过加强身体素质训练,强化训练效果,结合实际问题改善训练模式,有助于调动小学生积极性,强化垒球投掷训练实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南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