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新月
體教融合的理念是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时代的体教融合需要一体化的设计与推进,突出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全面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共用,注重全面性、整体性、协同性、特色性和战略性。“健康第一”是我国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的最终价值统领。在推进新时代体教融合过程中,要突显出体教融合理念在“健康第一”引领下的全面性。杨国庆研究员在“新内涵·新理念·新路径——论新时代体教融合新发展”的报告中指出,新时代体教融合具有新的内涵,体教融合是一脉相承的,是时代发展需要的。在目标指向上,新“体教融合”与过去的“体教融合”相比,其根本目标是实现普遍意义上的全人教育,培养复合型高水平人才以及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很强的全面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关心青少年成长成才,为做好新时代青少年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以及民族的希望,其健康促进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近视、肥胖等现实问题,以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不畅、生源短缺等问题影响着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进程。2020年4月《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通过审议并于9月正式出台,将体教融合上升到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政治任务。
一个运动员要经历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系统训练才能获得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成绩,在国家经济体制尚未健全,个人、家庭及社会投资不能保证竞技体育从业者专心训练的情况下,利用体制优势采用行政手段进行资源调配,在一定时期内快速提升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但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常数,不论是运动员学生还是学生运动员都必须遵循运动训练的规律和文化知识学习的法则,要想真正做到二者共生,必须有一套高效且系统的措施来保障其运行。
1 我国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世界竞技体育的舞台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获得成就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的存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建立,对资源需求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优化分配,国家不能不计成本地把资金运用到竞技体育中,导致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受到制约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体育竞技人才的来源越来越匮乏,质量也在逐渐下降。青少年自身体质不断下降,直接制约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建立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体育人才培养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机制,将是体育管理者将要面临的重点问题。目前我国竞技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严重影响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随着世界竞技体育迅速发展,许多项目已经接近人体极限,科学地训练,不断挖掘运动员的潜能,已经是训练的主要特点。运动员受教育的程度对运动成绩是非常重要的,较高的文化水平更有利于运动员理解竞赛技巧,能够更精准地掌握运动技巧,所以对运动员的要求要向体力与智力相结合的方向逐渐转变。
1.1 我国竞技体育运行的主要形态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的运行主要呈现出三种形态:第一种是以国家队和省、市优秀运动队为中心的体育系统独立运行模式;第二种是依托体育运动学校,在体育与教育系统之间的跨系统运行模式;第三种是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作为基地与体育或教育系统合作的运行模式。三种模式运行中都出现问题,如以国家队为中心的独立运行模式效益低,体育运动学校为依托的模式生源已萎缩,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模式出现优秀运动员“外逃”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乎政策下的资源壁垒和利益交割,如想打破体育系统垄断赛事、人事等资源,突破教育系统重智轻体、精英运动员偏体轻文的狭隘观念,只能重塑培养体系,作为学校应根植“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给青少年提供体育运动的平台,围绕技能、体能、乐趣等方面设计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的体育内容供选择并发掘体育对人格的塑造作用,最终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原则——实现以体育人。
1.2 学习与训练时间的分配不合理
体育人才的培养不仅是运动技术,而且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得到重视,这样才能体现出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的运动员。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于知识的学习我们都应该学而不拒之,使自身的价值不断提高,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对于现在的竞技体育发展应是训练与学习相结合,缺一不可,这对于运动员的今后发展是有利的。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我们应该重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在技术方面得到提高,在其他各方面发展也要完善,这才是我们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市场的需求不断的扩大,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是全方位的。“举国体制”的竞技体育发展道路已不能适应于社会的需要,这种过于单一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不利于竞技体育的社会化,也违背了我国全面培养后备人才的原则。现阶段运动员的培养目标过于单一,运动项目普及率比较低,并且片面的强调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占用大部分学习文化课时间,忽视了全面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许多培养单位都是为了追求更好的运动成绩,完成培养指标,从而占用了运动员的学习时间来进行运动训练,显然,不能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充分体现,不够关注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培养全面的人才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对于那些培养目标过于单一,为了追求运动成绩从而以牺牲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为代价,这样的培养制度为运动员的今后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弊端,致使一部分运动员在退役后不能更好的走向相应的岗位,不能拥有更好的归宿。
1.3 青少年后备人才的逐渐减少。
经济社会的发展给竞技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有许多职业供大家选择,与体育行业形成鲜明的竞争。新时期社会条件下,大多数家庭为独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由于体育训练比较辛苦,所以家长不愿让子女从事体育事业,对子女的体育培养不够全面,加之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从事体育锻炼的适龄儿童逐渐减少,许多有天赋的适龄青年也转而选择其他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量逐渐上升,与体育人才数量逐年减少的事实形成鲜明的矛盾。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分布也不均匀,二线城市相对较多,人才分布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这些对体育事业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1.4 教练员的队伍构成不合理
运动员在平常的训练和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教练员,所以说,对于教练员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需要对运动员的训练进行合理的安排,训练后的恢复和饮食都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对于他们的特殊时期要主动观察与教导,进行适量的心理辅导。教练员队伍的构成不够科学化,在教练员中他们缺乏相应的知识结构,不能很好的将自己的运动经历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导致在训练时不能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和合理的安排训练任务,训练方法比较老套化,不够创新,导致训练不够科学化,致使一些运动员不能很好的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一个优秀的教练员能够给运动员带来无限的利益,不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身心健康方面都能很好的促进运动员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在今后的发展中受益无穷。
1.5 安全责任与保障制度不完善
对于青少年竞技体育的培养我们应是全面发展,有一个完整的保障体系,对于他们在运动后的生涯中也是相当有利的,无论是从事与自己有关的技能,还是进入高校对自己今后的安排都是有一定的关键性。目前,我国还未发布青少年参与体育安全防范和解决政策,保险业几乎没有参与青年体育事业的意外险业务,竞技体育的运动伤残保险理赔保障业务,难以应用于学校体育上的理赔保障政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体育发展。在“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中提加大发展投入力度,完善保障机制体系,对于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这将是一个重要的培养环节,这对于我国后备力量的保障是很关键,所以说对于青少年竞技体育制度的完善迫在眉睫,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发展青少年竞技体育。
2 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路径
2.1 各级培养单位与俱乐部相结合
由于政府拨款作为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主要经费来源,这无疑会加重政府经济的负担,而青少年训练和竞赛的经费投入是一笔较大的经济支出。通过利用市场经济的特点,与俱乐部等组织团体联合办学,形成专门的外联机构,负责寻找和引入青少年训练和竞赛上的商业赞助,拓宽青少年训练和竞赛的经费渠道。
通过与俱乐部的深度结合,能够为各级体育竞赛以及选拔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提供便利条件,这无疑是一个互利共赢的过程。
2.2 结合学校体育需求,推进全面协调发展
体教融合理念的提出,带动了学校体育的开展。今后校园既要完成自身本来的教育任务,同时又要完成我国后备运动人才的培养任务。而由于我国学校体育出现多年资金不足的情况,很多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还不足以达到国家的要求。在此情况下,体育俱乐部应该结合学校做好体教融合发展工作,为学校提供优质教学和训练方案。不管是“体教分离”“体教结合”,还是在“教体结合”向“体教融合”转变的过程中,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一直是体育事业发展的诉求。传统特色校和青少年俱乐部为我国体育项目后备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命在肩。传统特色校与青少年俱乐部相互合作,在传统特色校—部联盟协同管理下,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形成体育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横向输送网络,培养体育项目后备人才。通过对传统特色校的指导、管理和控制以及组织联赛,促进传统特色校和俱乐部发展的同时是对人才的培养。通过资源整合、赛事整合和师资整合,降低传统特色校组织业余训练和竞赛的成本,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和教师的综合素养,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体育项目后备人才。
2.3 完善体教融合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
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时的要求,完善后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应以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这就需要深刻认识到“体教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改革事项”,“体教融合影响着广大青少年的成长,决定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关乎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需要根据“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原则,整合体育部门主办的全国青运会、U系列比赛等青少年体育赛事与教育部门主办的全国学生运动会、学校体育赛事,构建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有机结合,适合体育和教育发展规律要求,包容学校运动队、业余体校、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体育俱乐部、U系列青少年队等所有学生参与的综合性全国青少年(学生)运动会以及全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并与职业竞赛体系有机衔接。体教融合后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的建立应由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负责,统一参赛资格注册、统筹运动等级认证、共享奖励政策激励,谨慎确定不同项目初始比赛年龄、不同年龄段的分组与项目设置、不同年龄段和不同项目的比赛数量,根据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和学校教育规律制定比赛規程、安排比赛场地、设置比赛时间,更多采取平日校内比赛,周末校际比赛,节假日跨区域比赛,假期全国性比赛的形式。国际女子网球协会(WTA)就是通过针对女网球青少年运动员制定的一套适龄竞赛规则(AER),成功的将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延长了43%,将女性青少年运动员过早退役的比率由7%降低至1%。可以预期,体教融合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的完善必将推动形成体育系统、教育系统、社会组织多元投入的新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和改变国家队选拔组建模式。
2.4 体教结合培养体系
竞技体育与教育结合在一起已经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竞技体育只有与教育相结合才能体现出竞技的魅力,高水平的竞技运动要以夺标育人为中心,逐渐形成体教结合的培养机制,使青少年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既能得到文化知识的学习,又能得到体育运动的训练,在运动领域真正实现自身价值。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加强学生身体素质训练,掌握竞技比赛的主要技能,为提高运动员的整体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正确运用高校设备与和研人员的优势,提高体育训练的整体效益,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
2.5 深入理解体教融合意义,走创新发展道路
中国体育和教育事业发展到新时代,要解决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提高青少年体质和完善竞技人才结构。增强青少年体质问题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为了提高青少年的体质水平,体育中考已经全面开展。篮球、足球、排球等常称的“三大球”是中考的必考项目。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应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创新自身课程培训内容,增加以应对体育中考为目的的培训;同时要理解体教融合的深刻意义,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提升做出自己的贡献。创新发展课程体系和经营模式,对接不同培训目的、不同年龄结构、不同体质基础的市场需要。
3 结语
深入推进体教融合是新时代的社会需要,是我国发展体育强国的必经之路。体教融合不仅需要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参与,同时需要各方社会力量的支持。在培养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我们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在竞技体育发展的辉煌时期,要加强“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保证运动员的学习文化学习时间,全面发展竞技体育人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打破单一的培养模式。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建设,为我们的培养人才建设更好的培养环境,同时完善培养队伍的管理,增加资金的投入以及来源;构建合理的培养理念,完善保障制度,使运动员无后顾之忧,也为了使更多的家长愿意输送更多的体育人才,以之壮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
(作者单位:天津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