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怡 曹金
O2O是“Online to Offline”的缩写,即线上到线下,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平台。教育O2O就是指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环境中,传统的课堂教学(线下)与现代网络教育(线上)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将网络的丰富资源与学习工具和课堂的有效控制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时空延伸到网络的新型混合教学模式。近年来,微课、翻转课堂的理念得到大家的认可,慕课(MOOC)、SPOC等网络课程资源逐渐得到重视,为教育实现O2O创造了一定条件。有学者认为,在后疫情时代的基础教育,人类将进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混融共生”的新时代。
一、教育O2O模式的必然性
人类社会向高度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技术赋能教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2018年4月,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O2O 是“技术变革教育”“技术赋能教育”的一种趋势和样态。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发布的《2021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认为人们对在线和混合课程的接受和热情已成为常态化,混合学习模式的广泛采用是一个重要趋势。
其次是响应国家“互联网+”时代的战略需要。国务院在2015 年7月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在教育方面,要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推动开展学历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共享,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探索建立网络学习学分认定与学分转换等制度,加快推动高等教育服务模式变革。
教育O2O也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必然选择。疫情不断反复、国际局势变幻、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突发事件中教育教学如何开展?教育家顾明远认为: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定义、教育的生态环境、教育的形态、教育的方式、师生关系以及家庭的关系等等都发生了改变。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譽?訛此次的疫情,给予教育形式一次“突变”的机会。谁也无法断言这样的疫情会是最后一次,在疫情常态化的后疫情时期,O2O的教育模式也许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流。
二、TPACK理论框架分析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理论是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科勒(Matthew J. Koehler)和米什拉(Punya Mishra)于2005年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李·舒尔曼(L ee S. Shulman )的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基础上提出的。
这个框架包含了三个核心要素,即技术知识(TK)、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四个复合要素,即学科教学法知识(PCK)、基于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基于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
2005 年至2007年,美国教师教育学院协会(Ameqican Assooafisn of Gueges of Teacher Educafisn)创新技术教育委员会就课堂中运用技术达成共识,聚焦如何获得和展示教师的指导知识和技能,出版了《教育工作者技术教育内容知识手册》,这一初步的工作提升了高等教育运用TPACK的兴趣与热情。?譿?訛
未来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多媒体、云计算、互联网为在线教育提供了新技术,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教育提供了新手段,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成为高等师范教育的精髓所在。TPACK 框架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信息技术素养的高阶要求,是高等师范专业师生专业发展和自我提升的最高境界,也为教育O2O提供了理論框架。
三、TPACK框架下的高师音乐教育O2O模式构建
(一)优势分析
1.有助于提升高师音乐教育的现代化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吉尔伯特·罗兹曼(Gilbert Rozman)认为:我们把现代化视作各社会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冲击下,业已经历或正在进行的转变过程。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讁?訛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教育在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传统上延续下来的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制度规范、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及教育行为等,逐渐形成新的教育形态及其现代化的过程,这是一个渐变的潜移默化的“化”的过程。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实现“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早已不是什么难事,“精神”层面的现代化才是我们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在笔者所做的调查中,66.67%的教师、69.23%的学生更喜欢传统的教学模式。
高师音乐教育,因长期受音乐学院培养模式的影响,更因“口传心授”的传统艺术人才培养思维的固化,专业课的教师、学生都习惯于小琴房、面对面的教学。理论课一般也是小班制,老师讲学生听。此次疫情对于高师音乐教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笔者的调查中,58.97%的学生认为老师只是把线下的教学方式照搬到了线上课堂,这里固然有仓促开始线上教学的因素,但与部分教师无法与时俱进,无法适应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有关系的。可以说,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倒逼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音乐教育的现代化势在必行。
2.有助于提升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内地的差异,势必造成人才、资源的较大差距。教育公平问题,可以从投入和产出两个维度来认识。投入既有因学校行政的作用而输入的资源(设备、课程和教师),也有学生输入的资源;既有有形的资源,也有无形的资源。?輥?輯?訛
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较为优质的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从微觀的角度来看,在传统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在下课后就基本结束,而网课却能不受时空限制,通过辅助平台延续未完成的交流与讨论,让还没有发声的学生或“慢热型”的学生拥有发言的机会,促进微观课堂教育公平的实现。?輥?輰?訛
(二)模式构建
2020 年新年伊始,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一份题为《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的白皮书,提出了“教育4.0 全球框架”,以期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找到优质教育模式。教育4.0,即“为未来而转变学习内容和经验的全球教育框架”,该框架八大特征之一为“技术力”(Technology Skills),包括基于数字技能的发展。?輥?輱?訛我们无法想象一个缺乏“技术力”的教师能够胜任未来学校的教学,在高师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入技术力成为迫切的需求。
1.三种教学模式对比
TPACK理论要求技术知识(TK)、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相互融合,形成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音乐教育TPACK框架构建,通过学生参与音乐的主要方式,将技术整合到音乐的教学和学习中。参与音乐的形式主要包括:创作(作曲、即兴创作);表演(演唱、演奏乐器);回应(聆听、分析和评价),在高等教育中,这些方式构成了不同的音乐学科分支?輥?輲?訛。
以上三种学生参与音乐的形式,体现在高师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中主要有三种类型——技能课程、音乐理论课程、音乐学科教学课程,每一类课程都有独特的思维方式、特定的主题和标志性的教学方法。不同的课程,技术的运用场合、程度、作用都不尽相同。下表可见传统模式、此次疫情期间模式以及TPACK视野下的O2O模式的差异。
TPACK视野下的O2O模式,线上和线下相互交叉,线上主要偏向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而线下主要实现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和辅导,充分体现了TPACK的核心理念——有意义传递、主导下探究。教师在线上线下辅导学生,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通过线上线下自主学习,做出总结和反馈。线上的数字化学习和线下的课堂教学通过微信等移动通讯工具、蓝墨云班课等智慧教学工具、慕课等在线开放课程联合起来,分别完成课前导学、课中研学和课后提升的过程,实现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的探究和学习。
2.模式构建
TPACK框架下,课前导学部分可以充分利用技术的支持,通过线上的交流与学习,完成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学科教学法知识(PCK)的积累。教师可从中国大学慕课、音乐教育公众号、哔哩哔哩等海量音乐学习资源中探寻课程所需,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基本知识点的学习。
课中研学部分可通过智慧课堂对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进行快速地了解,对于多数学生不理解或者理解不到位的部分由教师讲解,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进行深层次地研讨,教师从演员变为导演,学生从观众变为演员,在课堂上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批判性、创造性思维。
课后提升部分则是对课堂内容的总结、反馈,教师发布测试了解学生对于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学科教学法知识(PCK)的掌握程度,并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一步推送学习资源。
在TPACK理论的指导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同时,O2O模式对高师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作为反映类现实生活的一种情感艺术,与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线上与线下结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判断何种教育技术适合什么样的学习情境,这就需要教师不但具备运用技术的能力,还要能够将技术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
结 语
2020年1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意见》,将美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作为培养美育教师的重要阵地,高师音乐教育是否做好了准备?我们如何培养适应时代、技术发展,具有创新、创造力的人才呢?这是高师音乐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TPACK框架下的高师音乐教育O2O模式或许能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
(海南省教改重点项目:基于蓝墨云班课的高校艺术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Hnjg2020ZD - 21)
周怡 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博士,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曹金 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刘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