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
摘要: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学科,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抽象、推理等思维能力,是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测试是一种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成绩也如实、客观地反映了教和学的效果。本次小研究用时连续两个学期,在所在学校同年级的两个班作比较,由于班级学生及教师都固定,具有可比性,所以采用统计、对比的方式进行。以某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卷和下一年学年二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卷中两道错误率高的两题为例,通过数据,发现自身问题,检测反思价值,找到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小学数学;测试对比;错误率;错题成因
一、基础知识易错题分析
某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卷的一道题为例
考试题目:右边的图形是长方体的哪一面?用连一连。
课本第7页练习:右边的图形是长方体的哪个面?用线连起来。
(二)题目分析:
这套测试出现的题目在题目中可以找到原型,与课本练习相似率近乎100%,难度系数较低。
(三)得分率低成因分析
对于一道难度系数如此低的题,(2)班的得分率如此之高,经过调查,(2)班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与了孩子足够的观察时间,从而形成表象,更容易形成空间想象力;在复习阶段时,该老师又让学生做了一遍课本当中的这道题,从而达到熟能生巧,大大提高了正确率;而(1)班的得分率却如此之低,与(2)班形成了巨大反差,由此可以看出,只不是一个普遍性问题,而是自身教与学出现了比较大的漏洞。原因是失分率较高的(1)班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于基础知识及基础技能的关注,所以可以得出结论:(1)班的老师在下学期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练习,教学成绩,才可能在超过(2)班。
二、提高型易错题分析
(某学年二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出现这样的一道填空题为例)
(一)题目:一根彩带对折2次后,长是3米,这根彩带原来有( )米 。
题目分析:本道题是认识了乘法知识后的提高题,课本当中未出现过类似的题目,难度系数较高,从而大大减少了试卷中满分的情况,具有提高型题目的特征。
(三)此类型错误率高成因分析:
孩子们普遍认识到需要乘法,所以列式2×3,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有部分同学想到总长应该是4个3米,所以列式应该为4×3,这与平常遇到用题目中的数字列式想冲突,所以部分同学不敢跳出思维的禁锢,从而与正确答案擦肩而过。
从数据中,我们还发现(2)班的同学对于难度系数高的题目完成度明显好过(1)班, 经过调查,(2)班老师在复习阶段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学生接触了很多类似的题目,从而提高了本题的得分率,故而,习题中见多识广可以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此类题目的得分率;而教学过程和复习阶段,(1)班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尤其是注重后进生的辅导,而忽略优秀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故而(1)班的基础知识得分率较高,提高类型的题目得分率较低,也没有满分同学的出现。
提高类型题目得分率低,平均分反而高的情况反思
从本道题的完成情况看,(2)班近一半的同学在此题完成情况明显好于(1)班,为什么反而平均分却是(1)班高呢?调查发现,官渡区的近几年的期末立足检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表现在重点考查数学课本的原题或对原题简单的变式,比如这两套试卷中达到了90%以上,还有10%以内可以利用所學知识灵活解决问题,但是,这类题却在课本当中找不到原型,所以,这部分对于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就有了一定要求,具体较好的区分度。而(1)班的数学老师吸取上次的教训,更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也非常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从而大大提高了这部分知识的得分率,故而平均分高于(2)班。由此可以看出,对试卷的反思的确对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的确可以助力于平均分的提高。
与之比较,(1)班复习阶段该班学生接触提高类型的题目寥寥无几,该班的同学尤其是尖子生思维能力并未得到显著提升,所以,(1)班并未出现满分的同学,教学的方向从试卷数据上得到较好验证。但是,数学教师决不能满足于平均分比其他班高,优秀率比其他高,我们还需要力争满分人数,需要像(2)班的数学老师学习,让孩子见多识广,打开孩子的思路,力求为出类拔萃的学生助一臂之力。这样,可以不仅保证较高的及格率,也可争取满分人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我们可以以课本为中心,在新课和复习阶段巩固基本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力求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中降低失分率,也为学生迈向更高层次的数学思维做好铺垫;同时,所以,我们适当用课本知识处理一些课本之外的问题,跳出课本舒适圈,发散孩子的思维,从而帮助学有余力的同学向满分迈进。总之,我们要不仅要重视基础,还要加强提升,力争做到把基础打牢,思维有拓展,教学有成绩。
参考文献:
[1]张泽琦.追根溯源 变错为宝——小学数学错题成因分析及解决策略探究[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2):230-231.
[2]雷雅芳.小学三年级学生计算错误的成因及对策[J].试题与研究,2020(24):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