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美学视阈下录像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探索

2022-03-29 23:28孟昕林迅
美与时代·上 2022年2期
关键词:城市文化视觉艺术公共空间

孟昕 林迅

摘  要:如今的城市面临着文化同质化的问题,许多城市的公共空间被更具经济附加值的商业空间所占领。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文化集中体现的场所,其对城市文化的表达就显得至关重要。避免城市个性的丧失,需立足于当代城市美学的构建。通过录像艺术的角度,理性探索城市公共空间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方式,有利于避免流于表象的城市美化运动,并利用视觉艺术表现的优势,提高人在城市文化中的参与性与体验度。

关键词:城市文化;公共空间;视觉艺术;录像艺术

一、引言

城市是时空交汇的地方,是一个充满意义的多面体。不断流动的城市文脉,承载着市民的荣耀与梦想,丰富而独特的城市景观,镌刻着市民的情感记忆。城市作为文化的容器,积累着人类的审美体验,弥漫着居民的人文情怀[1]。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说过: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人们也可以说依靠城市的文化符号来铭刻记忆。文化对于公共空间和城市形象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但是如今过度的商业传播占据了城市公共空间,城市文化表达自己的能力受到限制。笔者不断思考视觉艺术作品能否作为一个桥梁为特殊的公共空间带来识别性,从而增加游客和居民在特定公共空间中的文化体验。因为艺术是一个文化概念,是地域之间、城市之间最大的差异化及最独特文化的体现。无论是建筑艺术、自然景观,或者雕塑艺术,城市公共空间内所有种类的艺术形式都是构成城市美学的重要部件。对于融合了文化、商业和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而言,艺术是将他们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理想媒介[2]。

二、城市文化危机

全球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每个城市都越来越注重城市中商业部分的发展。当发达地区的城市建立了一些城市建设的规则以后,发展中地区的城市不断效仿和抄袭,好像这是让自己城市保持国际化的法宝。城市的同质化是全球化带来的主要影响之一,同质化在城市的主要公共空间和商业中心是显而易见的。例如高楼已经成为经济现代化的象征,其标志着城市在全球金融投资竞争中的地位[3]。为了使这地方更具吸引力,开发商将办公楼附近的公共空间与昂贵的商店和休闲景观相结合。当同样的想法应用于世界上许多城市时,它会产生一种过于明显的同质化[4]。城市的同质化不利于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城市身份的认同,这与后现代社会到来后提倡的创新城市精神背道而驰。

经济是城市的支柱,没有经济就没有城市。这导致政府更重视商业在城市空间中的发展,城市的各个角落都渐渐变得以商业为导向[5]。根据公共空间项目(PPS)的报告,在纽约,当奔驰纽约时装周(Mercedes Benz New York Fashion Week)搭起帐篷举行半年一次的高级定制时装展览时,市中心的布莱恩特公园(Bryant Park)就会暂时禁止公众进入(如图1),包括设置活动所需的时间,每一个时装周实际上要花费45天的时间,每年就多达90天[6]。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商业比重远远超过了文化比重,城市中许多历史建筑和遗迹正在被各种各样的商业场所所代替,一些特殊的文化和故事正在面临着消失的危机。

三、城市公共空间与录像艺术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界定与作用

城市本质上是关于人、关于人们去向何处和人们在何处相遇,这些才是让一个城市成为一个城市的核心。所以在城市中比楼房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公共空间。美国学者Jane Jacobs“认为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总是沿着一定线路进行的,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是城市中最有活力的地方之一。城市公共空间是指由城市中的建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每天都有人在世界各地的城市建筑物中穿梭,在这种情况下,公共空间被理解为街道、建筑物、广场。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是共生的,没有绝对的私人空间也就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公共空间,没有开放自由的公共空间也就不能存在隐秘安全的私人空间。在城市里,由于人口众多,空间巨大,有低矮的平房,也有参天的大厦,尽管人们可能在一定区域内工作,但是人们之间的分工却越来越细。不同的文化、教育、兴趣、职业等差异,阻碍了人们之间的了解,相互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少。在很大程度上,人们生活在相对陌生的世界中,这种状况很好地保护了私密性。加上人们在城市居住的多是相互独立的房间,这样,个人空间便得到了更多的保护。但是,人们有交往的愿望,有交往的需求,当这种私人空间严格地建立起来之后,他们就要寻找一个其他的场合去交往,这就有了对公共空间的要求。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文化主要的承载物,是人与城市文化沟通的纽带。对于城市文化来说,如今正面临着一个上升期。随着城市旅游的逐步发展,有些城市利用文化所具备的创造力去积极挖掘城市发展的潜力[7]。如今,很多游客希望得到特殊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独立的艺术馆、电影院、画廊和音乐场馆成为一些游客参观的主要景点[8]。根据Kwon的说法,这一发展与城市景观的日益同质化密切相关,其中国际连锁和商业正在使城市彼此相似,城市的身份变得脆弱。公共空间经常作为城市的名片,因为公共空间聚集了大量游客和居民。为了给城市一个独特的外观,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被应用在公共空间,比如由加泰罗尼亚艺术家约姆·普朗萨设计的芝加哥千禧公园的互动装置艺术皇冠喷泉(如图2)。创造性的城市的空间有助于增强其无形吸引力,迎合那些规避城市传统旅游区、追求创意新奇旅游区的游客需求。创意性公共空间更加真实和富有体验性,能使游客在游览时,穿越时空,还原过去,以获得真正的城市体验[9]。这些研究让笔者看到了艺术可以为一个空间的文化传播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就像 Schreuder 所说的:“艺术家在某一特定地点的存在,赋予了这个地方不可替代的感觉和区分性”。

(二)录像艺术

录像艺术作为新媒体艺术中的一种存在形式,它具有与生俱来的实验性和先锋性的艺术意识。早在20世纪60年代,当电视开始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体技术,迅速占领了整个图像时代时,反商业电视的浪潮也随之兴起。被称之为录像艺术之父”的美籍韩裔艺术家白南准曾经说过:“电视在进攻我们生活的每一方面,现在我开始反击。”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录像艺术的起源。视频作为交流媒介,对技术发展的依赖性很强。对于严重依赖技术发展的媒介而言,技术的发展必定导致美学的变化,艺术家的艺术表达受限于它依据的媒介技术。伴随第三次影像革命的到来,数字影像的普及带给录像艺术更广阔的创作空间,首先是非录制方式的动态艺术作品。例如3D和Flash或其它电子软件绘制的动画虚拟影像和一些将静态图像串联而成的逐帧动画。其次,录像艺术中产生了多媒体作品,这一类作品由计算机技术集成视频、语音、文字、图像和数据,再通过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觉把对作品的一部分控制权交给观众。除此之外,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使影片后期处理更便捷,剪辑方式由线性编辑转变为计算机工作的非線性编辑方式,以及网络作为新的传播平台,使得录像作品的实时互动性更强。这说明了无论在哪里制作,技术的发展始终都会对各个产品的性质造成影响。

四、录像艺术助力城市文化传播

要选取合适的艺术媒介成为城市文化空间与观众之间的桥梁,可以从艺术媒介的种类和特点上进行挖掘,当艺术媒介过于多样时,则需要选取更有吸引力、独特和有拓展能力的进行开发。下文对录像艺术和城市文化在形式和实践案例上进行匹配,并阐述为何录像艺术本身所带有的叙事属性,对于城市公共空间文化的讲述具有天然的优势。

(一)人體生理与作品表达

人类的大脑能够在100毫秒内识别出熟悉的物体。人们倾向于在380毫秒内识别熟悉的面孔。当人们睁开眼睛时,视力就占了大脑电活动的三分之二,即每秒30亿次发射中的20亿次。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调查,眼睛的视网膜包含1.5亿个感光杆和视锥细胞,在大脑本身中,致力于视觉处理的神经元有数亿个,占据了大约 30%的皮质,而触摸时为8%,听觉时仅为3%(如图3)。

人类是视觉的生物,大脑致力于视觉处理。人们对图像的热爱取决于人们的认知和注意力。人们以惊人的速度处理图像,当人看到一张图片时,人们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分析它,立即了解其中的含义和场景。早在1986年,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就研究了如何通过视觉支持来改善演示效果。该研究将各种视觉支持的演示(使用彩色对比黑白;使用纯文本视觉效果与通过剪贴画”和图形增强的视觉支持)与没有视觉支持的演示进行了比较。总体而言,使用视觉支持的演示更有说服力。特别是,视觉支持已经影响了演示者的感觉。更简洁,更清晰,更好地利用支持数据,更专业,更具说服力且更有趣。 经美国国家科学院调查。在几天的时间内,即使在学习过程中演示时间很短,人们也可以记住2000幅至少90%准确度的图片。图片存储器之所以出色,可能是因为图片会自动进行多种表示和与世界其他知识的关联,从而导致编码比单词更为复杂[10]。

黑泽明曾说过:“你需要注意的一个事实是:最棒的剧本里很少有解释性的段落。给解说性内容再加解释那是电影制作中你可能落入的最危险的陷阱。用词句解释角色在特定时刻的心理状态可能很容易,但用精巧微妙的演技来表达它会很难,但这不是不可能的。”完美的电影没有台词。它应该是纯粹的视觉、情感与心灵的体验。而作者相信出色有深度的想法和交流,是可以不用词句而表达出来的,视觉表现对作者来说始终是核心。

(二)艺术特性与表现形式

录像艺术虽然能够更好地为空间创作新的内容,但离不开视听差异性、时空异构性和语言的自由性。视听差异性直接触发知觉的吸引。录像艺术在与纪实影像和真人表演的对比中,在表达方式上获得了最大限度的扩展、隐喻、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辅以突出的色彩和叙事连接不断捕捉观众的注意力,增强文化传播能级。伦敦SOHO区是一片著名的商业区,录像艺术“购物的女人”用几何图形对人体外形进行高度概括,并用明亮醒目的颜色表现一个女人不停走路逛街的场景,这个作品已经成为SOHO区一个最受欢迎的合影对象,并增加了附近商户的客流量。录像艺术的时空异构性描绘了“未知之境”,用艺术表现手法营造独特的平行空间,让观众能够短暂地逃离现实,在艺术空间获得精神渴望。例如,艺术家Yariv Alter Fin创作的作品“Burn”(如图4),这个视频的内容是一个循环的蜡烛缓慢燃烧的过程。从汽车或者自行车上看,此影像用迷人而亲密的形象与繁忙的交通对比,营造了一个供堵车司机放松紧张疲惫精神的空间。进入公共空间的录像艺术,以其符号特性补充,强化和异构着现实场景,为日常化的视觉对象增加了陌生化的审美特点,激发出大众的知觉活性,并通过即时群体传播的模式促进情感共振和审美共鸣。录像艺术因其视觉语言自由多变的特性,常常被用来表现深刻而严肃的主题。录像艺术与纪实影像中线性具象的叙事方式不同,录像艺术在语言的表达层次上,更能够实现多个维度的准确,可以在一个符号组合中表现直观的形象,同时又表现隐含的语意。例如,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在其录像装置作品《天堂与地狱》(如图5)中,天花板和地板延伸出来的两个木桩上各镶嵌着一台电视机,上方的屏幕上播放着临终前的老妇人面部的影像,下方的屏幕上播放着一个新生的胎儿的面部影像,强烈而直接的表现手法将生与死的影像并置在同一空间中循环播放,原本令人畏惧或不敢直视的话题就这样被压缩在同一空间。

录像艺术既能以独立艺术形式进行展示,也能辅助其它艺术形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为学科的跨界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因此,许多前沿艺术家都开始探索传统画廊环境之外的艺术场所,比如德国艺术家Gerry Schum创立的电视画廊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在他的电视画廊中,Schum认为艺术家应该开发一种新的艺术,这种艺术可以通过广播和电视与观众交流,这样才能使传播方法具有普适性。广播电视能够将那些在创作中遗失的创作瞬间呈现出来,让观众可以直接接触到作品。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对于影像曾有这样的论述:“影像价值的突破在于直接截获时间,而不是剧情。影像获得时间本身、时间的情感和道德。叙事在对时间的极端尊重中被消解、革命或者实验。影像或者彻底拒绝时间,它们只拥有时长而不是时间,它们是影像、时间和运动之外的影像,一种视觉说明书。”这一段话阐述了影像的意义,从中可以看出实验影像对时间问题的探索和空间理论的反思,完全地超越了电视和电影的语言经验。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通过实验影像的方式完成自己的作品,而伴随着这一波新媒介艺术的革命,数字图像技术提供给了艺术家多样的创作手段,并且新的技术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电视、电影的线性叙事模式,它用新的非线性的编辑手法、录像装置的立体拼贴和互动艺术对观众的视觉产生新的刺激,最后为观众提供了非线性的审美体验。

五、城市公共空间

与录像艺术共生

随着诸如全息投影、幻影成像、雾幕成像和混合现实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融合了现实与虚构的艺术创作可以在展览空间中成功展示,并为展览空间注入新的活力。录像艺术使用新的数字媒体技术将其范围从传统的视频艺术扩展到虚拟形式的显示,并为艺术图像表达提供了功能支持,例如空间创建、气氛渲染和时空转换等,使其成为公众、环境、视频文本和交互式设备的创新载体与新应用程序之间的连接。视频和现实世界的结合不仅扩展了场景的时间和空间,而且进一步激发了人群联觉的潜力[11]。艺术是一种物化的情感,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内容并决定了表达的形式,表达形式将信息传达给听众,感官对信息的接收和大脑的处理直接回馈情感,这形成了艺术作品从生产到再生产的闭环。城市文化的输出不能脱离叙事,叙事也不能脱离联觉。通感转移可以消除单感叙事的局限,扩大叙事空间和自由度。多感官通道融合带来的信息刺激产生了一种幻觉,它逼近了大脑,刺激了感官体验并动员了情感,使每个人都从艺术角度出发。

自媒体背景下,人人都是城市形象的构建者,舆论宣传的主阵地已从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介渐渐转移到微信,微博,公众号,贴吧等自媒体。自媒体低成本,易操作,更新快,传递广的特性,为录像艺术在公共空间与观众的交互带来更多的可能。观众的移动设备作为连接录像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桥梁,赋予了观众更多生产内容的权利。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艺术作品基于一个有吸引力的传播形式引起观众更多的注意,并传递更真实的情感与信息给观众,从而引发观众的思考,并在自媒体平台中进行二次创作,艺术作品的表达内容也具备了被二次传播的可能性。一个可持续的创造与再创造的循环会随着信息传递技术的进步而发生调整,观众与媒介的交互是发展的主题[12]。

未来,视频艺术将在技术发展的帮助下引导参与者在虚拟和现实之间过渡到更理想的虚拟艺术世界,并使用交互式技术在物理环境和参与者之间的接触点上执行艺术强化,同时,通过某种叙述结构将作品整体包装,以产生连贯的体验。观众与影像之间建立的环境会在变化中呈现不同的交互关系,故事与情感的交辉相映为城市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六、结语

每一座城市中的文化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不断地淘汰、沉淀而保存下来的,它们必然是富有内涵的独特文化精华,这值得人们深入地去保护和探索。在城市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设计师需要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用新颖的方法和角度,对城市文化深入挖掘,对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多多尝试,找准城市文化空间,以及观众和视觉艺术的结合点,必定能够用一种创新的形式在公共空间为城市文化和观众建立一座桥梁,从而实现以城市独特性战胜城市同质化,实现生活美学和创新设计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王强.城市美学的重构:从“城市美化”到“生活美学”[J].东吴学术, 2017(4):101-107.

[2]Pixels and places: video art in public space[M].NAi Publishers, 2010.

[3]King A. Spaces of global cultures: architecture, urbanism, identity[M]. Routledge, 2004.

[4]Cowen T. Creative destruction: How globalization is changing the world's culture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5]Currid-Halkett E. The Warhol Economy: How Fashion, Art, and Music Drive New York City-New Edition[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6]Tourism, creativity and development[M]. Routledge, 2007.

[7]Hartley J. From creative industries to creative economy: flying like a well-thrown bird?[in Chinese][J]. Creative industries, 2007: 5-18.

[8]Greenberg M. Branding New York: How a city in crisis was sold to the world[M]. Routledge, 2009.

[9]Pixels and places: video art in public space[M]. NAi Publishers, 2010.

[10]Grady C L, McIntosh A R, Rajah M N, et al. Neural correlates of the episodic encoding of pictures and word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98(5): 2703-2708.

[11]王玨.走向公众:赋能空间景观的动画影像场应用[J].当代动画,2020(1):119-123.

[12]仓恺延.自媒体背景下城市形象构建现状及发展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9(16):124-125.

作者简介:

孟昕,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

林迅,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刘贵增

猜你喜欢
城市文化视觉艺术公共空间
陈科磊、路畅、吕金鸿、于孟祺作品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爱“拼”有奇迹
城市文化口碑对景点品牌价值的交互式嵌入研究
论我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新时期博物馆的城市功能拓展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