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杰
学习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第62至63页。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理解方程的概念和等式性质,感受方程思想。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方程及等式性质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
2.会用方程表示生活中的等量关系。
3.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成就感以及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
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
难点:理解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1)t与3的和。( ) (2)20减去a的差。( )
(3)b的2倍。( ) (4)比b小9的数。( )
2.谈话:同学们喜欢玩跷跷板吗?(出示图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3.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还有一种像跷跷板一样运用平衡的工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出示天平)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习新课
1.今天我们就利用天平这种平衡工具来探究一些数学问题。
2.(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天平的左盘内放物品,右盘内放砝码;当天平的指针指在中央时,表示两边物体一样重,也就是天平平衡;放砝码时要用镊子……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很少见到天平,拿出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天平,感知天平平衡的原理,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3.直观演示,激发兴趣。
(1)教师演示(左边放两个50克砝码,右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让学生仔细观察现在天平处于什么状态?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衡状态吗?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0+50=100(等式)。
師问:为什么用等号?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观察分析每步实验现象,并尝试用数学知识来描述这些现象,使学生获得了关于等式和不等式的知识,并养成了认真观察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合理推测的学习意识。
4.继续实验自主发现。
(1)左边放100克的杯子,右边放100克的砝码。
问:这时天平又怎样了?说明了什么?
小结:说明这个杯子和砝码一样重,都是100克。
(2)在左盘杯子中加入红豆,你发现了什么?哪边重?
左边盘中水有100克(板书),后来加入的红豆用x表示(板书),右边是多少?左边重一些我们可以用一个式子表示吗?(100+x>100)
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左边的100表示什么?x表示什么?右边的100又表示什么?
(3)在右边盘中再加入一个100克的砝码。
问:右边是多少?这时天平平衡了吗?哪边重?你能像老师刚才一样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吗?
(师板书:100+x=200)问:为什么用等号连接?
(4)把右盘中再加入1个100克的砝码,仔细观察:这时天平怎么样了?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吗?
师板书:100+x<300(不等式)师问:为什么用“<”来连接?
三、分享提问
1.课件出示情境图,问:谁来说一说图意?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吗?(师板书:3x=2.4)
2.你有何疑问,和同桌和老师说说。
四、帮助解疑
1.出示一些式子:50+50=100,100+x=200,100+x>100,100+x<300,认真观察,小组讨论:如果把这些式子按左右两边的关系分成两类,可以怎么分?
2.教师小结并引出方程的意义,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方程的意义”(板书)。
3.打开课本第63页,读一读、划一划方程的意义。
4.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式子叫作方程,你能举例说一说吗?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要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要满足几个条件?
小结:(1)含有未知数;(2)必须是等式。(注意:未知数也能用其他字母来表示)
5.两个小朋友正在争论,你能去评评理吗?
“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
设计意图:由天平秤过渡到生活现象,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用数学式子描述一些数量关系,为后续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奠定了基础,更突出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巩固应用
1.按要求把下面的式子分类。
5a+b 3x=7 2+6=8 7+5x>10
0.6x+1.3x=38 77-6x=10 5+8=7+64b=8
等式 方程 不等式
2.小法官判案。
(1)含有字母的式子叫方程。( )
(2)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 )
(3)方程里的未知数只能用x表示。( )
(4)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 )
(5)3x=0是方程。( )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注意围绕重点、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让学生也能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3.看图列出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请你用方程表示下面各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小红买了5支笔,共付9元,每支x元。
(2)文具店有乒乓球40筒,卖了x筒,还剩18筒。
(3)甲地距乙地S千米,一辆汽车以每小时42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12小时到达。
六、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是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