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纯 杨金群
鹤庆县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甸南传统手工刺绣”,州级非遗保护项目“鹤庆泥塑”等传统手工技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鹤庆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寄托了人民群众的情感追求,是鹤庆重要的历史文化瑰宝。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承鹤庆优秀传统文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走进校园生活,我县“甸南传统手工刺绣”的传承人杨文焕、传统美术“鹤庆泥塑”的传承人郜金福走进了我校第二课堂,让云鹤二小的孩子们从小认识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非遗魅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云鹤二小积极与县文旅局联系,在校园内开展了“鹤庆县非遗进校园宣传展示”系列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与鹤庆县“非遗文化”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孩子们有的拿起绣花针绣着各色图案,有的撸起袖子捏着瓦猫,有的则弹起了三弦、吹起了唢呐……大家在校园内亲身体验了我县非物质文化的技艺。非遗进校园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学习非遗文化的兴趣,很多同学踊跃报名参加“刺绣”和“瓦猫”兴趣小组。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已经悄然播撒在二小校园中。
二、营造非遗文化氛围,重视环境熏陶
云鹤二小非常重视环境对孩子们的熏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积极打造“非遗文化展厅”和“非遗文化走廊”。综合楼“非遗文化展厅”里陈列着鹤庆非遗文化的相关作品。在这里,孩子们能亲身体验非遗文化带来的快乐:聆听小志愿者介绍传承人的故事,触摸传统的工艺作品,观看代代相传的手工技艺,体验有趣的制作……教学楼三楼“非遗文化”走廊氛围浓厚,主厅展板上介绍了鹤庆的非遗文化“银器锻制”“甸南刺绣”“火草衣”“瓦猫制作”等鹤庆重要的历史文化瑰宝。楼道的展板则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归属感、特性、性质、渊源、态度”等方面让大家感受到传承非遗文化势在必行。南楼梯和西楼梯的展板上分别介绍了刺绣传承人杨文焕和瓦猫传承人郜金福,让更多的孩子认识并了解他们,同时详细介绍了“刺绣”技艺和“瓦猫”制作的相关知识,为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这两项技艺的传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认真学习非遗文化,传承优秀技藝
鹤庆甸南杨文焕女士在追求艺术审美的同时,坚持走传统路线,力求保留每件作品的原貌,并且不遗余力地对濒临失传的手工艺进行保护和传承。每逢周三下午第二课堂,我校“刺绣兴趣小组”的孩子们便能和杨奶奶在一起学习刺绣技艺。在她的指引下,孩子们先是认识了甸南刺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虎头帽、新娘装等,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学习刺绣的兴趣。在学习刺绣技艺时,杨奶奶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常常通过各种渠道让孩子们欣赏一些刺绣作品,让孩子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学习过程中,杨奶奶将画好的图案分发给大家,孩子们借助复写纸将图案复印在裁剪好的布块上,并将布块固定在绣绷上,接着选择线色搭配,线选好后就可以进行刺绣了。刺绣时遵循先浅色再深色,按图案分布先长针再短针等绣法绣好每一部分,在一针一线中,孩子们逐渐学会了甸南刺绣的入门必备技法——平绣。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以绣针代笔,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用灵巧的双手进行艺术创作,并从中体验肯定自我、完善自我和美化自我的乐趣。
鹤庆白族瓦猫以其精美绝伦、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孩子们看到泥巴在郜金福师傅手中“玩来玩去”就变成了一个个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泥瓦猫后,便对捏制瓦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郜师傅的指引下,孩子们主要学习“成形”的技艺。每逢周三下午,孩子们便能边学边练,他们学着师傅的样子,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捏、搓、揉、掀、刻。先做一个大小约10平方厘米、厚1cm的底座,接着做直径约为1.5cm的四条腿,再做一个身子,等干一点后,将底座、腿、身子粘接起来,焊接好后就做脸,脸做好后将下巴、舌头、眼睛、眉毛、耳朵等做好,最后捏一条尾巴,一个属于自己的瓦猫就做成了。孩子们从中不仅感受到了泥塑技艺的魅力,同时也积极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用美的视觉充实了自己的校园生活。
自“甸南刺绣”和“瓦猫制作”进入云鹤二小以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孩子们不仅体会到了“甸南刺绣”和“瓦猫制作”的绝佳技艺,丰富了内心的文化底蕴,还传承了非遗文化伟大而神圣的民族精神,使孩子们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有了大幅度地提高。今后,学校还将积极争取其他“非遗文化”走进云鹤二小,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其中,尽情享受“非遗文化”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