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育珍
数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用生命的教学理念来构建数学课堂,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学习新境界。
如何把较难的数学知识简单化,如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和满足,如何让学生像喜欢音乐、体育、美术等一样喜欢数学,作为数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研究和实践。为此,我校成立了“小学‘数学好玩’版块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小组,针对小学生可塑性强、自控能力差、情绪波动大等特点,充分借鉴深受学生喜爱的游戏、动画等形式,确立了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从喜爱到投入、到钻研、到深入,从而学好数学。
一、让数学课堂有趣有味
课题组采用创设真实情景、玩游戏、听故事和猜谜语等方式引入,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或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猜想验证,使“求知”过程变得有趣、有味。
例如,课题组一位老师在执教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下册《填数游戏》时,充分考虑学生喜欢玩的天性,从游戏入手,引导学生用玩的方式学习数学,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贯穿游戏,使数学课堂趣味横生,充满了求知的乐趣。
课堂伊始,她设计了有趣的猜纸牌游戏,告诉学生有A、2、3三张纸牌,故意只露出两张纸牌,让学生猜没露出的纸牌是几?这样的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太简单了,他们可以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接着,她又出示三组牌,第一组三张牌全遮住,第二组遮住一张牌,第三组遮住两张牌,让学生任选一组猜一猜。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二组,理由都是第二组只有一张牌不知道,很好猜,这就在玩中让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表达,后面的内容进行起来就水到渠成了。课堂上,学生们猜数、讨论、思考,兴奋而快乐,这样的数学课堂显然受到了学生喜欢。
二、让数学课堂有形有色
课题组以“数学好玩”版块为基础,以“好玩的数学”为设计理念,力争让数学充盈在学生生活空间,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综合实践能力。在备课时,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亲身体验、寻找发现规律并验证,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实际运用中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校园中的测量》时,教师可以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你们在一年级入学时已经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过了美丽的校园,在学校生活中你们也充分体验了校园的美。你们知道吗?我们美丽的校园中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想不想更深入地了解?然后引导学生到校园中参与活动,确定学习任务,并指导学生提出相应的测量问题,由小组选择并确定测量对象和测量工具,进行分工,完成测量。随后各个小组汇报测量结果、测量时出现的问题和处理办法等,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我评估和相互评价。最后,教师进行了总结,还布置了拓展性作业,鼓励学生把校园的美用数学的方式画下来,用变化的图形、多彩的颜色、有趣的数字把校园的美丽呈现到作业本上。这节课让无形变有形,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述中理解感悟数学,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与深化。
三、让数学课堂有理有据
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好玩”里的《优化》一课时,我提问:谁知道喝茶需要哪些工序?如何能在最短时间内喝上茶?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经过自主探索、研究比较,很快发现了最佳的沏茶方法。在提出第二个问题“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时,由于题目太抽象,学生比较难理解,我让学生用手中的小圆片来代替饼,创设了烙2张饼、3张饼、4张饼的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实际操作、合作研究、展示与交流、分析与对比等,亲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感悟了数学的思想方法与方式,也感受到了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了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和素养也不断得到提高。
四、让数学课堂有規有矩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间联系得十分紧密,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进行,从而使学生系统化地掌握学科知识与技能,并建立严谨的思维能力。
如在进行加法结合律教学时,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简单教学生熟练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而是联系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设计了两个层次活动,设计了一堂结合律整合教学。有三筐水果,分别重35公斤、29公斤、71公斤,问一共有多少公斤,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找出最简便快捷的方法。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习任务,然后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前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其他运算也会有这样的规律吗?不少学生跃跃欲试,猜想乘法可能会有,减法和除法应该不能,教师然后引导大家通过实际运算来验证。最后,通过分析、比较、讨论,得出总结,加法的加数、乘法的因数可以随意交换位置,还可以先算后两个数,所以它们可以运用交换律,而减法和除法不行。
五、让数学课堂有深有浅
我们课题组成员在教学中,会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教学。首先是对象分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分层,一般情况下分为三个层次;其次是方法分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习对象,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能力得到相应的培养与提高;最后是评价分层,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够得到激励,让每一层面的学生都能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长此以往,程度高的学生能力不断增强,其他学生也不会对数学产生畏惧,并能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总之,把尊重和爱护学生放在首位,坚持因人而异,面向全体又尊重个体,要求严格又放宽标准,使不同特性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这样的课堂,才会受学生喜爱;这样的课堂,学习才会高质高效。
(本文系鹤壁市教育科研课题“小学‘数学好玩’版块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0—JKLX—084)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