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开收
红色文化诞生于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文化自信的支柱。红色文化资源是营造德育教学氛围的重要载体。借助地域优势,合理运用本土红色资源,能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学生对革命精神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行程万里,不忘来路;饮水思源,不忘初心。我们应当不负重托,牢记初心使命,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将红色传统发扬光大。
红色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教育资源,对德育教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现代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资讯铺天盖地,导致学生容易接触到形形色色不健康的东西,影响身心健康。“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落实到教育中。
传统德育教学中,学生学到的德育知识都来自教师讲授的课本上的内容,学习体验感不强,导致其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都比较肤浅。借助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可以打破原有德育教学只能在教室中进行的形式,将德育课堂变成了学生能够真听真看真感受的现实课堂。从学校教室到现实场景的转变,将德育教学形式进行创新改革,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使其对德育知识理解更为深入。
我校将德育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领略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帮助学生树立道德意识,使德育教学不再是空谈理论大道理,而是真正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校作为漯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拥有丰富的革命红色文化遗址资源。抗战胜利时,这里是全国16个受降点之一;解放军陈谢兵团第一次南征后战斗英雄表彰会在此举行,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成立大会以及英雄表彰会也在这里举行……我们结合这些资源定期开展校外德育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学生感觉课本里的知识鲜活起来了,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学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二、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探索本土红色文化在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需建立在对红色文化及特色校园文化充分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抓住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契合点,充分发挥校园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以红色背景下的漯河二中为切入点,探索适合本校的德育途径。
(一)开发校园红色资源
红色文化遗址作为历史的见证,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民族文化的象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政治价值。全方位、多渠道地发挥校园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明白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激发意志力、培养道德品质。因此,学校自筹资金建立了受降仪式原址纪念碑和受降仪式情景再现雕塑;在音美楼走廊增设抗日战争历史文化长廊;建立了陈谢兵团南征后第一次战斗英雄表彰大会原址纪念碑;建立了渡江战役誓师大会原址纪念碑和陈赓大将雕塑;在东南角围墙增设解放战争历史文化长廊;在西围墙增建70米校史文化长廊,宣传学校厚重的历史和优秀党员教师牛运昌的故事。
(二)融入校园德育活动
组织各种丰富新颖的德育实践活动,是使学生深刻体会红色文化深刻内涵的有效途径。我校结合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强调学生参与性、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德育活动。
我们通过在学生中选拔红色文化小讲解员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校园红色文化的理解。学校从优秀团员中挑选、培养文化小讲解员,利用周二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安排小讲解员在校园内现场讲解红色历史故事。这个活动深受学生喜欢,为了当上讲解员,他们查资料、练习演讲,劲头十足。
我们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实践活动和校园社团建设中,定期举行“童心向党”歌咏比赛、清明节祭英烈、“向国旗敬礼”网上签名和“我和国旗合个影”等活动。同时组建爱国文学社、红色艺术团、学雷锋服务队等社团,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三)红色文化引入校本德育教材
我们以红色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德育综合课程建设和提升教师德育专业化水平。校园内丰富的红色文化遗址资源为我校德育模式探究提供了现实的教材资源。凭借着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们发挥集体智慧,通过查阅本地相关历史文献、走访知情老人、挖掘红色故事背后的精神财富,整理出数十个有关本校的红色文化故事,有针对性地选取优秀共产党员牛运仓同志的故事,紧密结合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将德育内容结合本校校园红色文化资源,编成校本德育教材,用榜样事迹和红色故事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目的。
综上所述,將德育教学与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结合,有效消除了传统教学形式概念化的弊端,使德育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新颖丰富的德育教学活动增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体验感,深化了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革命先烈们的宝贵精神可以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优秀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承。
(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红色文化开展特色德育的模式建构与实施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CJYC212511032)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