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向内的、闭塞的,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独立性极强,根本没有融合的可能性。但是,这种“泾渭分明”的背后,体现的却是教学理念的落后。因为学科与学科之间并无清晰的分界线,如果用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为基础,深入探讨融合阅读的相关策略,旨在落实“大语文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一、融合信息技术,激发深度体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的作用意义非凡,能够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冲击。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对多”,教师为了节约教学时间,不会将过多的心思放在教学形式上,只会压缩时间,讲更多的知识。为了给语文教学增添一丝活力,也为了实现“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教师不妨融合信息技术进行情境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学《花钟》一课时,为了创设情境,教师采取了如下的方式:首先,教师借助PPT功能,为班上的学生展示了世界标志性花钟的图片,如中国台湾台北市花钟、瑞士日内瓦花钟、上海市世纪花钟、芜湖步行街花钟等。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继续向学生介绍这些花钟的具体情况。如,日内瓦大花钟位于莱蒙湖畔,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改变色彩,是日内瓦的地标性景点。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这一景点,教师不仅分享了图片,还分享了与之相关的视频。在动态的视频中,学生发现日内瓦大花钟非常特别。它是真真正正的一座由鲜花装饰而成的“钟”。花与花之间不仅有层次感,而且颜色也搭配得非常和谐。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观看感受,或自己所知道的有关花钟的信息。在教师的一番设计下,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随之产生,课堂氛围也变得更加热烈,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语文教学不等于闭门造车,更不等于只能用语文的方式教学。事实上,融合其他学科,同样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信息技术,完全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为课堂增添更多的活力、色彩与生机。
二、融入心理教育,培育正确理念
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关心知识教学,只注重解答学生的困惑,却不能将重要的人生理念传递给学生,不能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性,这样的教学势必会出问题。因此,教师不妨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理念。
例如,在教学《掌声》一课时,教师在完成基础教学以后,特意从英子的心态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观念。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读一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描绘英子心理活动或能揭示其内心想法的句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找出了很多相关的描写。如,第一段中的“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第二段中的“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等等。然后,教師让学生想一想,从这些描写中能够看出英子有怎样的心态。学生在思考之后,纷纷说出了“自卑”“敏感”“内向”等词语。此时,教师让学生深思,为什么英子会有这样的心态,其根源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提出一个答案,因为英子得过小儿麻痹,腿部落下了残疾,怕受到歧视,所以才会产生这种心态。接下来,教师让学生代入英子的内心世界,想想如果自己遭遇同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做。大多数学生表示无法想象,不能接受,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此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给学生播放尼克·胡哲的演讲视频,让学生看一看这个从一出生就没有四肢的人,是如何克服生活中的磨难,如何坚强地活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告诉学生:无论出身如何,也不论自己遭遇了什么,一定要充满希望、保持乐观,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这样才会过得越来越幸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讲解课上的知识,还需要进行课外的延伸,需要借助课堂教学的契机向学生渗透心理教育的内容,培育学生的正确理念,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三、促进读写融合,提高语文素养
读和写就像一个人的手心手背,相依相生。但是,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总是刻意将读和写分开教学。然而,这种“泾渭分明”是否带来好的教学结果呢?答案恰恰相反。在融合教学理念下,教师应当改变这一错误的教学形式,将读和写融合操作、并行教学,同时积极开展读写活动,让学生的读写能力在语文这根藤蔓上“并蒂开花”。
例如,《三月桃花水》一课,整篇文章的语言生动、优美,作者将阳春三月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回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课文为基础,鼓励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春天。在文章中,作者将三月桃花水比作竖琴、明镜,既形容得贴切,也揭示了春天的特点。而这样的描写,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利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抒发着自己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如,有的学生写道:“三月的春天,犹如一条五彩缤纷的丝巾,它飘到哪里,哪里就充满生机。”还有的学生写道:“三月的春天是声音的精灵,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有鸟儿的鸣叫,有风儿的吹拂,有树叶的沙沙声。”通过读写结合,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了真正的锻炼。
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的关系非常紧密,甚至是互为表里。作为教师,必须有融合的教育思想,将读和写结合在一起,并在阅读活动中开展写作练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融入音乐元素,灵动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部分内容,由于年代久远,即便是名家名篇,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难度。如,鲁迅先生和老舍先生的文章。如果从成年人的角度进行阅读,文章内容并不难。但是,由于教学面向的是小学生,而小学生理解水平有限,看到这样的文章往往心生退意。为了拉近学生和这些作品之间的距离,使语文教学不再单调,教师不妨加入一些音乐元素,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以教学《夏日绝句》一诗为例。这首诗的作者是李清照。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教师特意讲了讲“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故事,学生大多露出困惑的表情。有的学生更是质疑道:“这个项羽也太弱了吧,哪里有霸王的样子?”学生之所以提出质疑,是因为学生不理解楚汉战争背后的残酷,不了解项羽的心性,更不理解“霸王别姬”的无奈,不懂“自刎乌江”的惨烈。于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段历史,教师特意在课上播放了“十面埋伏”以及“霸王卸甲”的琵琶曲。果然,当琵琶声响起,学生很快集中注意力。一时间,课堂上仿佛出现了战马的嘶鸣,出现了士兵们的喊声,出现了楚歌的呜咽声……此时此刻,学生才明白项羽的自刎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因为大势已去,因为无颜面见江东父老,只能通过自刎结束生命。通过琵琶曲的融入,学生既理解了李清照对项羽的欣赏根源,也读懂了诗中蕴藏的深刻内涵,对项羽这个历史人物倍加欣赏,倍加同情。
在语文教学中,面对较为抽象、艰涩的文章,教师应当如何做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理解文意呢?笔者认为,音乐可以成为破解困局的关键。通过融入音乐,赋予文本新的生命,让学生更易读懂、更易理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思想是非常重要的,这对构建大语文观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从信息技术、心理教育、读写结合以及音乐四个角度分享了具体的融合策略,旨在打造更具魅力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苏苑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