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带全”“五育融合”育人方式实践路径探析

2022-03-28 11:11胡红霞
山西教育·教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五育困境劳动

胡红霞

“五育融合”教育既是适应新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提出的时代命题,也是新發展阶段我国教书育人方式的转型。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被赋予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综合育人的重要价值,基于全面育人视角,劳动教育成为“五育融合”育人的根基。就中国教育实际现状而言,目前“五育融合”实施主要存在认识困境、制度困境与实践困境等三大困境。基于困境分析,本文探析了“以劳带全”“五育融合”育人路径,突出“五育融合”内容创新,旨在解决当前“五育融合”遇到的难题,有序推进“五育”均衡、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发展的综合育人目标。

2020年国务院先后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两个政策文件,致力于提升劳动教育的人才培养地位,发展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通过中国知网(NACK)对近几年关于“劳动教育”相关文章的阅读和梳理,发现专家学者较多关注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发展历史、内涵特征、现状问题,较少关注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仅有少数研究者在旧有劳动教育的基础上增减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或者从“五育融合”的视角探析劳动教育,未结合新时代赋予劳动教育的新内涵理解劳动教育。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有什么新内涵?应如何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基于新时代“全面育人”视角,探究劳动教育的起源与内涵,发现劳动教育不是横空出世的新概念,而是与德、智、体、美“四育”并存的概念。因此,劳动教育的实施落地不能脱离德、智、体、美而孤立地谈论劳动教育,应与德、智、体、美“四育”融合育人。“五育融合”育人应该如何融合?劳动教育在“五育”中如何发挥综合育人功能?这是我们当前应该理清的重要议题。

一、“五育融合”的实施困境

1.认识困境。“五育融合”顾名思义就是将德、智、体、美、劳“五育”进行融合。怎么融合?这涉及如何认识“五育”之间的关系。通过梳理“五育融合”定义,笔者发现两种误解,一种是将“五育融合”等同于“五育并举”,认为德、智、体、美、劳处于同等地位,未有主次之分,应该将德、智、体、美、劳五门课程平行无交叉地贯穿于课程表中,用数学图线表示即为五条平行的直线。另一种是将劳动教育理解为“五育融合”内容组成的一部分,为实现“五育融合”,应该在旧有劳动教育实施的基础上增加部分德、智、体、美内容,缺少聚焦“劳动教育”一育,推动德、智、体、美“四育”螺旋式融合、直线式发展的理解和判断。借用数学图形表示即为五个集合相互交叉重合的交集部分即为劳动教育。

2.制度困境。德、智、体、美、劳作为育人目的,需要通过课堂教育教学途径渗透。然而,在学校课程设置上,格外重视德与智,忽视体、美、劳内容,导致课程内容发展不均衡。关于“五育融合”,国家在政策上有部署,但具体实施细则尚未完善,融合的机制也还未健全。学校应该依据哪种标准去实践“五育融合”?还缺少一种融合的契合点,如何将拆分的德、智、体、美、劳重新有机整合,这是落实“五育融合”路径的一个难点。

3.实践困境。纵观当下中国教育,态势严峻。如受智育独大的教育评价观、工具化和短视化的人才观钳制,我国教育存在部分失衡且割裂的现象,偏离了全面育人宗旨。

总之,依据上述“五育”实施三大困境和“五育融合”应如何融合?启发研究者尝试聚焦一“育”,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探析“以劳带全”“五育融合”育人方式路径,攻克“融合创新”难题,真正实现融通、渗透和整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紧包裹,是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螺旋式动态融合、直线式发展的链条。

二、构建“以劳带全”育人实践路径

从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看,如果德、智、体、美“四育”分别指向人的品德、智力、体质、审美某种素质的养成,那么劳动并不止是促进某种素质的养成,而是一种实践活动,相应地劳动教育也不专指培育人的某种素养,而是帮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养成多方面的素质。所以,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实施中具有根基和链条的作用,可充分利用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综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以劳修身育德。人具有的基本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需要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校可通过以下劳动内容帮助学生修身育德:充分发挥劳动课程主阵地作用,依托劳动班会主题教育,推进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组合。如利用劳动模范榜样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优秀人物事迹,增强学生崇高的道德感和使命感;或在日常劳动生活中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如通过“干净的内务、规律的作息、合理的饮食、良好的秩序”等规范,促使学生通过劳动实践达到道德意识与行为能力的提升。

2.以劳增智育才。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赏识与关爱每一个学生,因地制宜地创造学习发展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潜能。比如分层布置课后作业,同时关注到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差异性,运用因材施教促使学优生与学困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脑力发展。此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亲身体验劳动活动课程,利用贴近生活、平易近人的社会实例,教会学生学会辨别美丑善恶,体验劳动价值的意义。

3.以劳健康育体。劳动有利于人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是延伸生命长度和提升生命质量的重要力量。为促进学生以劳育体,学校可构建“1—2—4劳育体系”:1是一门生命课程,即了解人体生命发展—怀孕、出生、成长、成熟、衰老的整个过程;2是学校和社会劳动实践体验基地;4是四个活动,即志愿活动、服务活动、社团活动、探究活动。如,学校可以开设劳动生命课程并成立创新劳动协会,在课程中让学生感受生命发展的奇妙与伟大,在协会中渗透志愿活动、服务活动、社团活动、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根据不同学生的特质和兴趣,促使学生体验不同职业的艰辛,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劳动意识。

4.以劳形塑尚美。劳动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审美品质。学校可通过下列劳动途径培养学生审美品质:首先,搭建家—校—社联动格局,其次构建课程、实践、文化“三位一体”实施体系,最后组建机构、师资、经费“三个到位”的保障体系。如,学校可以联合家长与社会相关部门成立劳美专家委员会,在委员会资金、资源的合力保障下,开发劳动美育课程,可以教学生学会运用色彩美化校园,促使校园墙壁与井盖成为劳动美育的成果、作品,构建蕴涵美育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师生劳动美育素养。

综上所述,教育的本质意义在于培养自由而完整的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时代命题,也是新发展阶段我国教书育人方式的转型。新发展阶段,《纲要》强调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因此,我们要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引领,以劳动教育为根基,螺旋式贯穿德、智、体、美“四育”内容,真正形成“五育互育”“五育融合”的培养人才新路径。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劳动教育专项课题“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高中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发展研究”(LD-20012)的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张妤)

猜你喜欢
五育困境劳动
易孺詞律觀探微兼論四聲詞之困境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五育并举”,学校交出智慧答卷
跟踪导练(一)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