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

2022-03-28 22:44朱亚超
山西教育·教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华教学内容传统

朱亚超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地理学科、数学学科、物理学科等,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加强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一门课程,具有显著的社会科学性质与自然科学性质。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如何巧妙地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是摆在中学地理教师面前急须解决的问题。

一、寻求传统文化与教材的切入点,厚植家国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有效地提升了我国公民的民族自豪感。中学阶段的地理课程涉及“人文与社会”及“科学”两个学习领域,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课堂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有悠久而灿烂的文明、不同地域的地理风貌和民族特色,作为地理教师可以有效挖掘地理课程中的优秀文化和深刻内涵,有效提升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例如,在学习《西北地区》一课时,教师可事先收集西北地区的文化素材,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能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如,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现我国物质文化遗产“坎儿井”有关资料:两千年之前,勤劳智慧的新疆人民因地制宜创造了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它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的高山冰川融水和地下水依据山地的自然坡度,引入地下沟渠,送往农田或村庄,以供给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坎儿井的大规模修建和发展,民族禁烟英雄林则徐功不可没,林则徐因禁烟运动被贬新疆之后,为造福当地居民修建坎儿井,在修建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因缺少资金,自掏腰包也要造福百姓。通过该工程的讲述,不仅使学生认识到新疆地区的干旱为主的气候特征,树立人地协调的生态理念,而且使学生真切体会到我国人民的智慧、勤劳、勇敢,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地理学科素养

地理环境是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基础。我国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表现在交通、服饰、饮食、建筑等各个方面,而这些正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如能将这些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定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中学地理核心素养。

在学习《地球运动》一课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日晷”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古人计时和测定方位的方法,进而加深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学习山地垂直气候知识时,可借用古诗词印证地理原理,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学习《南方地区》一课时,为使学生掌握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可向学生展示闽浙地区的建筑——廊桥。廊桥,又称风雨桥,是在桥上加盖廊房,形成桥廊一体的特殊桥梁,该桥多以杉木制造,木材一般采取“夏伐秋晾”的形式。桥的制造技术也很高超,不用铆钉,由榫卯搭接成桥拱。2008年6月,浙江省庆元县“庆元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教师据此可设计如下探究性问题:(1)廊桥反应了当地怎样的气候特征?(2)说明当地居民建桥木材“夏伐秋晾”的原因?(3)分析当地居民多选择冬季施工建造廊桥的合理性。分析时,教师可从廊桥的作用——为行人遮阳、挡风、避雨说起,引导学生总结出当地太阳辐射强,降水丰富,夏季气温高的气候特征。对于木材采取“夏伐秋晾”的形式是因为当地夏季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流速快,木材更易顺流漂浮运输,秋晾则反映了秋天降水少,气候干燥的气候特征。至于建桥季节选择在冬季,是因为冬季晴天多(伏旱天气),降水少,河流水位低,便于施工和修建。这样,一座桥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当地的气候特征,而且有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鼓励学生质疑

由于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以及区域尺度大的特点,有时研究的问题抽象性又很强,这些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作为教师要敢于创新,转变教学观念,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利用现代化科技,应用动画、图片、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现中华传统文化。

例如,在学习《青藏地区》一课时,教师可事先收集一些关于青藏地区的景观图、传统节日和服饰,然后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青藏地区地理环境的特征,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由地理事象反推地理特征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取得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也需要不断创新。例如,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简称“一带一路”,从而赋予了“丝绸之路”新的內涵。这就要求地理教师也要与时俱进,让学生了解“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畅享“一带一路”这一合作共赢之路带给我国的机遇与挑战,并鼓励学生树立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决心。

四、选取的传统文化材料要注重与教学内容的关联

地理课堂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找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切入点,有目的地挖掘传统文化中与地理知识关联的内容。同时,传统文化材料的选取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尽量使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的基础上做到充分理解,并获得学生的认同。

例如,在讲解长江上游、中游、下游河段的水文特点时,教师可引用不同的诗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诗句的理解,将古诗中描写长江上游、中游、下游的情景对号入座:(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2)“斧劈峰岚一壑开,波涛滚滚动惊雷。”(3)“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由此引发学生的猜想与讨论,学生从“楚国”“一壑开”“半江瑟瑟”等词句入手,体会到古代诗人对长江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促进传统文化的渗透、良好价值观念的培养。

此外,还可开展民俗文化研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如,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通过参观当地历史文物古迹、追寻历史故事起源、探究传统习俗的由来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针对活动要设计一些具有地理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发他们参与讨论和思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养成关注生活、乐于探究的习惯。

教师也可以根据一些跟地理有关的节日、节气组织讲座,如在冬至日,可针对“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划分”作专题讲座。通过讲座,不仅能使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地球运动的关系,而且明确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对培养学生增强文化自信也大有益处。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其存在的地理环境,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培养更加容易实现。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必要性,从而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引用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不断强化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基于地理实验的微项目学习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YB1155)阶段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河南省襄城县斌英中学)

(责任编辑  张妤)

猜你喜欢
中华教学内容传统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