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华
【摘 要】“磨课”,它是实现学校和教師共同成长的教研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一节课的把握需要在课堂实践中进行一次次的尝试、摸索和调整。本文以“建造分数墙”一课为例,详细阐述磨课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磨课 数学实验 实验课
一、结缘与尝试
自从加入名师工作室,由于工作室每月要求上数学实验专题课,笔者开始与数学实验课结缘。在去年4月份的活动中,笔者选择了目前工作室正在研究的方向“数学实验”为主题,整合了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动手做”,开发了“建造分数墙”一节数学专题实验课,走上了磨课的历程。
(一)“磨”内容
虽然已经确定了上课的大致方向,教材上的“动手做”也提供了素材,但是仅仅用几张图片和几句简单的话就想串出一节课是不可能的。所以,笔者通过翻阅几种不同版本的数学教材、上网查阅资料等一些方法收集了关于本课的许多资料,如有趣的分数条、分数单位的换算、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计算等,经过多次筛选确定了内容。
(二)“磨”目标
基于上面所选择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确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分一分、填一填、比一比、做一做和说一说等活动,联系图形直观找到一些相等的分数,体会不同分数单位与单位“1”以及不同分数单位之间的联系。
2.能力与方法。学生经历探索分数墙的活动过程,积累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磨”设计
经过慎重思考,笔者将教学流程确定如下:
1.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分数的世界。
2.利用学具,认识不同的分数条。
3.利用学具初探分数墙,用相同的分数单位建造分数墙。
4.感知分数单位,会比较分数单位的大小。
5.观察分数墙,会从不同的分数条中找到相等的分数。
6.再探分数墙,利用不同的分数条建构分数墙。
7.反思学习的过程,并提出疑问,引出每行建构单位“1”的不同方法,积累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
二、实践与改进
带着精心设计的教案,笔者在班级进行了第一次试教,随之问题在实践中产生了。虽然设定了三维目标,但是从教学设计与课堂的实施来看,只能达成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由于建造单位“1”涉及的知识较多,特别是分数条的摆放耗时较多,最后每行利用不同的分数单位建造单位“1”环节的教学只能草草收场;学生建造单位“1”没有方法,只是借助直观操作去完成,还有学生对于动手操作的兴趣远远大于对课堂本身的兴趣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比比皆是。显然,这是一节有待改进的数学实验课。
在听取了工作室领衔人对目标的追问和其他教师的一些建议之后,笔者开始探寻失败的原因。
(一)“方法的迁移”与“思维的提升”
(学生在用相同的分数条建造单位“1”后)
师:我们就一起动手建造“分数墙”,我们每行都是选用相同分数单位的分数条建造的,你还有什么不同的创意或想法?
生:每行选用不同的分数条建造分数墙。
组织学生进行分层研究:
第一层次:研究两种分数单位建造单位“1”。例如: +( )=1。
观察思考:和哪个分数就能建造出单位“1”?
(可以填、、、、、)你有什么发现?(这些分数可以替换成,分子刚好是分母的一半,就是)
第二层次:研究三种分数单位建造单位“1”。例如: ++( )=1。
思考:和哪个分数相加等于?
生: = + , = +
第三层次:拓展研究不同分数单位建造单位“1”。
学生每行自由选择不同长度的分数条(两种或两种以上)建造单位“1”。
虽然学生想到用不同的分数单位建造单位“1”,在建造过程中也试图帮助学生分层进行研究,从简单的两种分数单位建造单位“1”开始,过渡到三种分数单位,可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找相等的分数,使学生没有从分数的意义上去理解两个分数间的联系。每种分数单位都是独立的没有联系的个体,就像电影回放一样在学生的脑海中过了一遍,却没有在学生的心中荡起涟漪。而利用不同分数单位建构单位“1”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相等到替换的不断发展的连续性过程。在让学生经历替换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运用方法巧妙解决问题的乐趣,更要让学生感受到“思维”的跃迁。显而易见,课堂上,教师要传递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方法的迁移”,更应该是“思维的提升”。
(二)“实验的操作”与“经验的建构”
数学实验课,需要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积累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需要实验是首位,实验工具是其次,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而本节课,学生走进了一个误区:教师在让学生用不同的分数条建造单位“1”中营造“浓墨重彩”,让学生充分摆一摆分数条、写一写算式以及再交流等,结果学生只是从直观上进行操作,根据分数条长短不断调整变换,没有从分数间的相互关系建构单位“1”,数学实验只是为了操作而操作,没有思维的含量,学生对于建造单位“1”没有方法,建造的单位“1”错误百出。
认识到上面的问题后,笔者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大量的修改:
1.加强比较,凸显工具自身的不足和工具之间的联系。
2.强化替换,建构不同分数间的相等关系,彰显工具的本质特征。
3.对比观察,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演变过程。
4.空间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设计被修改后,笔者在本校进行了第二次试教,过程中总体感觉较好,这证明第一次试教后靠集体的智慧进行的第二次预设调控是成功的。为什么说感觉“较好”,而不是非常满意,因为笔者感觉学生对于用不同分数单位建造单位“1”方法的建构还是不到位。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再次思考,到底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数学实验专题课呢?
三、思考与展望
数学实验是数学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数学实验对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成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重视数学实验课的教学。结合“建造分数墙”一课,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实验课要能觅得真实的“数学味”
在数学实验课上,要保住“数学味”,如在“建造分数墙”的教学中,仅仅让学生会用数学工具进行操作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分数角度发现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内在的魅力。
(二)实验课要能觅得真实的“思维味”
数学思维需要逻辑性与简洁性,因此在引导实验前,我们应把每一个数学实验片段都预设成思维火花不断碰撞的舞台,在数学实验中紧扣学生的思维点,指导学生采用科学、独到的思考方法。
(三)实验课要能觅得真实的“实验味”
在学生进行第二次分数墙建构时,教师要做到以实验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学会观察、比较、合理推理、交流思考、分析归纳,在数学实验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优化方法,得出规律。学生在“做中学”,并由此引发奇思妙想,产生大胆的猜想和创新,使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
随堂课养人,磨课更炼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打磨与反思之中,必能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教师提升教材的高度。如此“磨”下去,必将“磨”出一堂又一堂真实而又精彩的数学实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