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 宁 周 佳 王 楠
科学课程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科学精神的重要基础。新课程改革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人才在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应树立科学精神。“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小学科学教学开创了新的局面,教师要在严格遵循“双减”政策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措施,创新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助力科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能力的同时,确保科学实验课程进一步达成“减负增效”的目标。本文分析了“双减”政策对小学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探讨了优化科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具体路径。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期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推进,教师在教学期间应兼顾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以实际学情为前提,制定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后服务计划,通过高水平课后服务帮助学生减轻课业负担。另外,教师可在给予学生充足课余时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艺术、文体、阅读、劳动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同时,得益于“双减”政策在小学阶段的落实,繁重的作业、课业成为过去式,学生不必投入更多的时间练习题目、完成作业,他们拥有更多接触新鲜事物、开拓自身视野的机会。“双减”政策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将科学实验活动、社团活动等纳入课后服务体系中,以保证小学科学教学符合减负增效要求,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实验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内化、掌握科学知识的关键教学手段,还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基础载体。基于“双减”政策的要求,科学实验课程教学需以减负增效为主要目标,因此,教师要选择优质的教学内容,以增强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夯实基础。
科学实验是学生探索科学知识和奥秘的最佳途径。“双减”政策的落实,学生的作业量缩减,他们拥有更多自我发展、自主探索的时间。鉴于此,教师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探索,为学生设置灵活、实用的实验内容,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科学素养等方面的培养,保证科学实验课程的开展符合“双减”要求。
为保证科学实验教学符合减负增效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要重视对科学实验课程学习内容的拓展,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内化所学知识,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思考能力。
信息技术与教育事业的融合发展,为小学科学实验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实验课程教学模式,为学生接触更多知识提供契机,助力学生深入探索科学实验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借助信息技术对实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场景模拟,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积极性。在教学“美丽的月球”时,首先,教师可提前利用网络收集月球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欣赏月球的美丽。其次,教师可带领学生开展月亮“阴晴圆缺”实验,让学生利用闲暇时间自主观察月亮的变化,并要求学生采用绘画、拍照等方式记录月亮的变化情况。最后,在实验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准备月球模型,引导学生依据自己记录的内容,以遮挡或光照的方式还原月亮的变化情况,引导其思考阴晴圆缺的现象是否真实存在。另外,为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可将多媒体作为载体,在实验课程中为学生投屏展示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之间的位置与光线变化,以增强科学实验课程教学成效。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能否实现小学科学课程减负增效的目标,与学生能否积极、主动思考存在密切关联。鉴于此,教师可以将实验设疑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增强创新、创造意识。为发挥实验设疑的作用,教师需保证设置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发展需求。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寻找解决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探究能力,还能够增强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声音的传播”实验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随机挑选一名学生把耳朵贴在墙上,然后站在远处利用木棍敲打墙壁,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相隔这么远,我还能听见声音”,有的学生则思考“直接听与贴在墙上听的效果为什么不同”。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问题,并在讨论结束后邀请学生分享探讨成果。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与意见,即使学生阐述的内容存在漏洞或错误,也不要全盘否定学生的探讨成果,而是要在给予学生赞扬与鼓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自身错误。通过设疑实验活动,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掌握“固体中声音传播特性”的知识点。
基于“双减”政策的全面实施,小学科学教学要重视融入生活元素。教师在为学生营造趣味、生动教学氛围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在生活探索中感受科学魅力。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侧重于让学生模仿练习,使其在短时间内掌握科学知识,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缺少深入思考契机的情况,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不高。鉴于此,教师可以结合“双减”政策的要求,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元素融入科学实验课程教学,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基础等,积极开展简单、趣味的生活小实验,以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认识水”一课的教学为例,大部分学生会对“水源自哪里”“水的性质是什么”等产生疑问。对此,在实验课程中,教师可将白糖、红糖、盐分别加入清水中,在持续搅拌状态下,引导学生观察水中三种物质是否出现溶解现象,是否伴随一定量悬浮物的产生。教师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掌握加速溶解水中物质的技巧。
尽管大部分学生对实验探究具有一定的兴趣,但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无法在课堂上讲解全部的知识内容,只能通过作业布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但这种方式与“双减”政策的要求相背离。对此,教师可利用课外实验探索活动取代作业布置,在帮助学生减负增效的同时,以课外实验活动为媒介,促进学生探索意识与个性特点的发展。要想最大化发挥课外实验活动的作用,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实践探索内容与科学实验课程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以“动物的身体和运动”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课外实验探索活动,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动物园观察小动物,或者借助网络了解小动物的生长过程。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提前准备蚕宝宝,并根据学生意愿开展“蚕宝宝饲养”活动,要求学生在饲养过程中记录蚕宝宝的生长过程,让学生通过直观观察了解蚕的生长变化。在小学科学实验课程中开展课外实验探索活动,既符合“双减”要求,又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在教学期间,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探索的时间,在了解学生习惯、基础、知识、能力等方面差异的基础上,为学生合理分配小组,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实验探究。以“电磁铁”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实验前,教师首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关于电磁铁方面的视频资料,提前让学生了解电磁铁的性质。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电磁铁磁力受哪些条件影响”的探索活动,要求小组长为每个组员合理分工,如有的学生负责记录实验过程与结果,有的学生负责制作电磁铁等,通过合理分工保障实验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磁力大小”比赛,并对磁力最大的小组给予奖励。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协商、共同探讨,从而确定最佳方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 能力。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落实推动了小学科学教学的创新与变革。为保证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教学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助力学生科学素养与实验能力的发展,教师要认识到在科学实验课程教学中落实“双减”政策的必要性,并以学生的学情、能力水平为前提,借助科学对策优化科学实验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