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华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个智慧的理答者,理性地解读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到张弛有度,精当有序,从而让细节真正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动力源泉,成为智慧学习的催化剂。为此教师就得做好依托生活,用细节体现真实;精准预设,用细节展示匠心;争辩引思,用细节彰显思想等环节的思考与酝酿,让细节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熠熠生辉,让他们得到最有效的学习启迪,实现真正的智慧学习。
[关键词] 细节处理;课堂教学;智慧学习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很是流行,也得到很多有识之士的推崇。笔者认为,此观点很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予以重视。如果教师能把教学的每一细节都予以精打细磨,那么这样的教师势必会充满理性,更洋溢着智慧,学生受到的熏陶、得到的引领也一定是非常精致的。
一、依托生活,用细节体现真实
生活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源泉之一,同样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也是他们最乐于投入的情境之一。比如在“线段、射线的认识”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在一个个具体的生活原型中感知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存在,感悟它们的基本特征,从而较为科学地建立线段、直线、射线的基本表象,让整个学习活动既充盈着生活味道,又散发出理性的芬芳。同时,教师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和提升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伊始,教师展播课件,呈现不同的画面,如夜晚的星空中星星的光芒、月亮的光辉等;街头的霓虹灯光、汽车的夜间行车灯光及手电筒的光;电线杆、架设在电线杆上的电线、弓箭的弦、笔直的旗杆、木条等等。
师:欣赏过这些画面,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1:晚上街上的霓虹灯很漂亮。
生2:手电筒的光和星星的光很相似,都是从一个点上发出来的。
生3:汽车的灯光和手电筒的光是一样的,如果没有东西阻挡的话,那么会射向很远很远的地方。
生4:也有不同的,弓箭的弦、电线杆、电线杆中间的线、木条等。
师:它们与霓虹灯光、星星的光有什么不一样的?
生5:它们就像上面那些光线中取下的一小段,有开始的地方,也有结束的地方。
生6:是的,这样的现象我们见得最多了,比如数学书的这几条边也都是这样的,直直的、短短的。
生7:教室地面的长、宽也是直直的、短短的,不像手电筒光线那样看不到尽头。
……
师:你们的解释非常有水平。在数学上这些线很重要,也都有着自己的名字。下面我们一起来继续研究这类现象。
课件显示新的学习活动,用双手拉紧一根棉线,观察其中的现象;在白纸上比着数学书的一边画线等等。
学生按照课件显示的活动要求操作着,并观察这一过程中得到的线的基本特征。
……
要帮助学生建立起线段、射线的学习表象,这并不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因为它们在学生的视野中都是时时刻刻存在的,也是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得比较多的感性認知之一。所以教学中教者以学生生活积累为依托,以生活原型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知、感悟线段、射线的存在,这就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奠定了基础。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首先从夜晚的星空入手,让学生从闪烁的星光开始感知射线存在;再到手电筒光线、街头霓虹灯的光线等,使射线的学习由点成线,由线成面,最终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其次引导学生观察弓箭上的弦、电线杆及上面的电线、木条等,让学生感受到它们与前面学习的知识的相同之处与不一样的地方等,使他们逐步建立对线段的感知。
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体验,一边是用手拉紧棉线,观察拉紧后棉线的状态,以及所对应的现象——这是和木条、数学书的一边等具有同样的性质;一边引导学生去画一画线段,从而让学生的看、做、想三者得以融合,形成一个学习整体性活动,最终建立线段的表象,形成对线段的感悟。
由此可见,把握好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之间的联系,打磨好这一细节,势必能给学生搭建一个较为理想的学习平台,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出彩,也更有灵性。
二、精准预设,用细节展示匠心
细节需要智慧的双眼来发现,也更需要教师匠心独运打造,这样方能更好地契合教学活动的开展,由此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助推学生深度学习。比如在“角的认识”教学中,教师重视教学的预设思考,并通过精准的学习活动预设,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更有效地建构起角的基本表象,形成对角较为深刻的感悟。
师:认识屏幕上的图形吗?
生1:这是角。
师:那你能根据前面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学习,用相关的知识来说一说角的构成吗?
生1:这个简单,由1个点和2条直线组成的图形就是角了。
生2:不对吧!组成角的线不是短短的吗?应该是由1个点和2条线段组成的图形。
生3:还可以是1个点和2条射线吧!
师:看来意见分歧还是挺大的。那角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提醒一下,在很早以前我们就学习过角的初步认识了。那么角的大小比较,是不是会给你新的启迪呢?
学生听完教师的提示后,立即投入小组学习讨论之中,回忆角的大小是与什么有关系的。
生4: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只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系,也就是说角的边是可以不看它们的长度的。
生5:是的。角的边应该是可以随意地变长或变短的,要么是直线,要么是射线。
生6:必须是射线,你看组成角的2条线都是从一个点发出的,就像霓虹灯的光线那样。
生7:对,角的边是射线。角是由从一个点发出的2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生8:应该是从一点引出的2条射线,这就组成了角。
……
回望教学片段,从中可以看出教师的匠心独运。首先从看角开始,这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也不是一个难以思考的话题,因为他们早就学习过角的初步认识了,对角的感知、感悟都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此举有温故知新的作用。
其次引导学生用已经掌握的三种线的认识来个性化地解读角,学生依据自身的经验进行着不同的阐述,有的学生认为角的边是直线,有的认为是线段,还有的认为是射线。教师这样的预设,不仅能开拓学生的学习视角,还能促进其学习思考的深入。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的有关角的学习,学生初步感知到角的边是无限长的,从而较为理性地甄别出角的边只能是射线和直线。在接下来的分析解读中学生从图形的构造中体悟到角是从一点开始的,这就确定了这些线一定是射线,自此角的概念就确立下来了。
由此可见,教师如能预设好相应的教学细节,势必能引发学生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一定能促成精彩的学习。
三、争辩引思,用细节彰显思想
处理细节宛如剥茧抽丝那般,越抽越精彩。教学细节在一层层的推进中,会变得越发鲜活。比如在“测量”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得重视一些细节的打造,以期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更好地发现测量本质,同时了解诸如发展变化等数学思想。
引导学生观察课件画面中的景象,让学生思考对应的方法。课件的内容是:夏明的小尺少了一截,他该如何把老师布置的几条线段测量出来呢?
生1:小尺坏了,最开始的那里不是0了,而是3。夏明不会测量了,我也不会了。
生2:想办法把小尺的坏掉的那部分补上来。
生3:这怎么补啊?好补的话,还用得着我们大伙来思考吗?
生4:把3看成0不就可以了,这样心中有数,3是0,4就是1,以此推下来不就可以测量出来了?
师:不错的思考,大家试试这种方法。
学生活动,用这种方法进行测量思考。
……
生5:还可以从3开始,测量时线段的另一端指向8,直接用8减3。
生6:这种方法比刚才那个方法更简单……
回顾案例我们为教师的细节打磨而喝彩,教学不必按部就班,更不得因循守旧,唯有灵活把握方能彰显细节之美。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者创设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话题,诱发学生投入学习研究之中。一把坏掉的小尺,要测量出一条线段的长度,和学生获得的知识、经验大不相同,这就需要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创想。
于是学生们在自我思考和同伴互助学习中体会到可以把3看作0,以此推算下去,從而换个方法照搬既有的知识和经验,实现问题的突破。同时也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碰撞思维,迸发出学习灵感。进而他们悟出测量的结果可以用终点的数值减去起点的数值,这就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理性成分,让他们的学习活动充满智慧。在其间发展变化的思想也会在学习中得到渗透,得到学生的认识与应用。
总之,精心预设教学细节,是造就精彩教学的灵魂,也是缔造有效学习的根本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于教学细节的预设与打磨,力求通过突出的细节来助推教学实施,促进学生有效活动、深入思考和积极学习合作的产生,致使整个教学行为更加精致,更为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