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形势下,混合式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凭借其自身的优势而被广泛应用,本文分析了混合式教学视域下高校思政课考核模式,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思政 混合式教学 考核模式
引言:
混合式教学是基于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充分利用和发挥出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起来的优势特征,融合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以及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实现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混合性,教学考核模式的混合性,从而把学生的学习范围不断拓展开来,也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认知程度往更深一层的深度学习方向指引,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混合式教学下思政课程教学目标与意义
混合式教学是基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育教学,但混合式教学的全面开展并不是以教学生熟练运用线上教学平台为核心教学目标,也不是不断地去搜集、建设更多的学习资源,而是能够将混合式的教学模式与课程教学进行充分的融合,发挥混合式教学的最大作用与意义,不断实现课程教学的高效性,使得学生的学习实现深度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以“立德树人、协同育人”为根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的接班人,为党和国家培养出能担大任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思政课程的开设不仅要结合学校的教学目标,更要结合思政教育的本身目的,依据课程设立的课程准则,从而不断实现思政课程开设的核心目标与重要意义[2]。
对于学生的教育培养而言,课堂才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核心地点,在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须以思想政治核心观念、理念为教学核心,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组织,包括思想政治觉悟,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教师指引学生客观正确认识党和国家的政治思想,正确认识国家的各方面发展现状与趋势,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正向发展的生活态度。
二、混合式教学视域下思政课堂考核意义与模式创新
(一)考核意义
思政课程课堂教学旨在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层面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课堂的考核是很有必要的,思政课堂的考核不仅能够从教学整体上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有效的考核与评价,还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潜在问题或者在思想政治思想、理念方面存在的不足,由老师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引,使这些问题及时得到相应的解决,从而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意识。
(二)考核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思政课程课堂的考核不仅与思政课程自身的性质相关,与思政课程内容更是有着极大的关联,思政课程内容实时反映着党和国家的政治思想与思政观念、意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与思政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也有一定的关联。
混合式教学视域下,针对于思政课程的课堂教学考核,是将理论课程的考核与具体的实践考核相融合,利用线上线下的教学考核方式,最终实现教学过程考核与学习成果考核的结合.因此,混合式教学课堂考核中,思政课程的考核模式多样化,考核内容也较为系统全面,规避了传统思政课堂考核单一、固定、局限等问题,通过综合性的考核,关注到学生全面的发展[3]。
(三)混合式教学下的思政课堂考核模式研究
想要进一步提升思政课堂教学质量,混合式教学视域下思政课堂考核模式的改革是必然的,充分结合传统思政课堂考核方式的优点,实现传统考核模式创新化发展,将过去简单的课堂考核模式改革为综合性、多元化的课堂考核模式,以适应思政课程的不断发展,提升思政课堂教学整体质量。在传统思政课堂考核方式中,常见的有作业形式的考核、笔试、教师提问与听写、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传统的课堂考核方式尽管存在着考察范围受限、方式单一等问题,但也表现出相应的优势特征,例如考核的题目类型较为固定使学生做起来能够更加顺手。
传统思政课堂考核方式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因此,这也成为混合式教学视域下思政课堂考核模式改革的原因之一,多注重學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升,是混合式教学开展的重要内容。如何更好的创新与改革课堂考核模式,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1.规避课堂考核方式的单一化,注重考核模式的多元化发展。新形势下,思想政治体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因此,针对于思政课程的课堂考核方式也应该创新出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在混合式教学视域下,通过将线上考核与线下的考核方式进行融合,线下考核往往显现出一定的权威性与严肃性,而线下考核多利用现代各种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考核,例如利用手机、电脑等进行线上机考,线上考核较线下考核有着独特的优势,不仅能够增加课堂考核的灵活性、便利性,也能够加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只有通过线上考核与线下考核进行结合的方式展开思政课堂的考核,才能够实现思政课堂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实现思政课程内容考核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在注重思政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还应该不断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考核,例如以写思政论文、制作思政方面的多媒体PPT课件、展开思政案例讨论与分析、组织学生展开思政辩论活动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模式,实现思政课堂考核的多样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如自主学习能力、主动思考能力、辩论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等,灵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结合传统的提问、作业、小组合作讨论等考核方式,进行线上提问、线上作业、利用线上教学资源讨论并解决问题等,实现混合式教学下考核方式的多样性。
2.注重考虑思政考核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传统的课堂考核范围有限,且考核题型较为固定,对于思政课程的整体内容缺乏一定的全面系统考核。因此,教师应该着重从思政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出发,综合考虑思政课程的性质、知识内容、课程的意义等层面,对课堂的考核制定出全面系统的、有计划的、可行的思政课程考核体系,包括对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考核意义的全面考虑。根据混合式教学的特征,可以将思政课程按照内容、性质划分为不同的课程考核板块,有针对性地进行考核,有利于学生快速抓住重点并加以掌握。而针对于思政课程不同板块的学习,可以利用多种方式进行,例如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多种在线平台的学习结合线下教师课堂教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思政课程内容,避免知识学习范围的局限性。学会灵活利用线上的各类思政教学资源,不断为思政课程不同内容板块的知识点进行更深一层的讲解与分析,并给不同的内容模块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搜集全面的课程资料与相应的思政各类题目,在开展混合式教学下,实现教学资源的混合与整理,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保证学生对思政课程展开全面系统的学习与实践,从而在根本上保证思政课程教学与考核的整体质量与水平。
3.实现课堂考核主体的多元化,与传统课堂考核有所不同,混合式教学视域下的思政课堂考核主要包括课程教学老师、课堂的管理老师、课堂教学辅助老师以及全体学生。课程教学老师是面向学生直接教授思政课程内容的主要责任者,因而具有一定的主体性质,通过教学老师的全方面系统教学,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断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管理老师与课堂教学辅助老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他们是对学生思政课程学习的成果以及考核评价的最大参与者,对于课堂的考核情况进行监督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生对于课堂整体教学的学习成果与知识掌握程度,在整个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不会降低教学老师教课的质量,同时还能为课堂教学增加一定的课堂效果,配合教学老师展开课堂教学与考核,提升课堂整体的效率,因此起到一定的补充说明的作用[4]。
4.传统课堂考核方式只是对课堂过程中的课程内容进行一定的考核,而对于思政课堂整体教学则缺乏全面的考核结果评价。教学过程有考核评价,而针对于混合式的线上线下教学过程,其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考核与评价,无论是线上考核还是线下考核都必须要及时给到学生全面的、相应的学习成果与学习效率等综合性的反馈、总结与评价,并且课堂考核应该保证能够全范围覆盖整个课堂教学,使考核能够融入到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当中,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过程考核评价与结果考核评价的同步进行。混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能够使得考核覆盖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课堂的教学与考核都应该从培养学生全方面知识及素养出发,对于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行为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意识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综合性的考核与评价,将其融入到考核全过程中,防止对学生考核的片面化,促进考核评价更加公平、全面、合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各方面自信心,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新性,充分实现思政课堂全面考核的真正意义,有效避免思政课程考核流于形式,且每一次的课堂考核结果都能够作为下一次展开课堂教学考核评价的有效依据与一定的标准,实际的考核结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对于思政课程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进行完善与改进[5]。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各种教育教学理念、思想、策略、模式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有助于提升思政课堂整体的教学质量与水平,而且能够在思政课程的考核方式中有较大的创新性,表现出特有的优势特征,真正做到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考核方式等多方面的创新,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对象,而思政课程教学考核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帮助下更进一步的实现了思政课程教育的重要意义,真正体现出党和国家的核心政治思想,继而将学生培养为全面综合发展的、具有优秀品格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薛萌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参 考 文 献
[1]董杰.混合式教学视域下高校思政课考核模式探究[J].学理论, 2019(08):149-150.
[2]袁凌杰.“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初探[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7: 61-62.
[3]裴育萍,岳新风.试析微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探究性教学模式[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