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均侠
关键词:双减政策 小学 数学 作业设计
双减政策提出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这就要求教师对作业进行优化设计,在不影响甚至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基础上让他们做更少的作业,让每个学生能够花最少的时间,用最轻松的状态学到最多的知识,给他们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使教育回归生命的本质,本文对于如何落实这一目标进行探讨。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虽然数学教育在新课改推动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教育内容、方法等各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是作业的设计却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作业量大,内容重复性高。小学数学作业以计算为主,很多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大量刷题就能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所以设计的作业数量很多,内容重复性高。2.形式单一,学生抵触心理严重。就现阶段小学数学作业布置情况来看,几乎都是书面类型的作业,或是计算题,或是选择题,或是应用题。小学生定性较差,喜动不喜静,形式单一的作业很容易让他们产生抵触心理。3.缺乏层次,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但是现阶段数学教师设计的作业没有体现这一点,“一刀切”的现象较多,这让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吃不消”,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路径
(1)作业精简化处理,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双减”政策强调给学生减负,这并不是指教师要在以前设计的数学作业上直接“砍”掉一部分,而是对它们进行浓缩。简言之,要让一道题带领学生复习多个知识点,改变过去多道题带领学生复习一个知识点的局面,这样才能达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1]。例如,在讲解“小数乘法”的知识后,教师可以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设计一些计算题,再设计几道生活应用题,在巩固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上培养他们运用小数乘法知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标又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2)作业多样化处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小学生喜动,而且喜欢变化的事物,对于一成不变的事物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双减政策下,教师应迎合小学生的心理对作业进行多样化处理,以此调动他们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解“重量单位”知识后,教师除了给学生安排一些书面作业以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比如让学生回家后随机测量五个物体的重量,如鸡蛋、篮球、父母体重等。这样的作业满足了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需求,能够激发他们做作业的兴趣,而且这也在无形中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数学常识,对于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有重要意义。
(3)作业分层化处理,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一个班级内的学生数学素养参差不齐,双减政策强调给学生减负增效,教师应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去设计分层作业,以此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2]。例如,在每一次结束课堂教学活动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两份作业,一份作业是“必做题”,都是一些基础知识,难度中等。还有一份作业是“选做题”,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必做题”,而对于“选择题”,则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去选做。这样既不会给学困生压力,又能挖掘学优生的潜能。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深入研究政策内涵,依据要求与小学数学教学规律对作业进行优化设计,从精简化、多样化、分层化这几个角度出发,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价值,辅助学生高效学习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梁萍.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研究[J].学周刊,2020(05):23.
[2]钟先云.减负增效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08):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