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及策略

2022-03-27 22:59:44罗春华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断句经典作品国学

罗春华

摘要:语文是小学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学科,语文教材中包含许多经典通读内容,备受重视。据教育部研究表明,将国学经典诵读融入语文教学中,有利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简要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并提出了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键字:小学语文  国学经典诵读  诵读兴趣

国学经典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我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作品,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文化修养,増强文化底蕴,开阔眼界,净化学生心灵。与此同时,国学经典的诵读有利于开发小学生的思维,学习中华民族伟大精神。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给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寻找到能够满足于现阶段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它就是国学经典,新课改中对于国学经典的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于小学语文师而言,授予学生语文知识并不是教学的全部,除此之外,还应在学生综合素质方面,重点培养,以此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将国学经典通读环节融入于课堂中,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眼界得到开阔,知识面也因此拓宽。

二、小学语文教学国学经典诵读相关指导策略

(1)基于故事激趣,培养诵读兴趣。在我国国学经典中,具有充足故事趣味的经典并不少见,尤其是《诗经》《吕氏春秋》等饱含故事内涵國学经典的存在,不仅为教师创新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方法提供了崭新途径,同时也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热情。例如,在诵读国学经典《伯牙鼓琴》时,教师引导学生在诵读《伯牙鼓琴》的过程中想象伯牙和钟子期两个人的外貌、动作及神情,并在教师帮助下创设真实的故事情境,最终加深对于《伯牙鼓琴》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实际诵读过程中,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法引导学生分别扮演伯牙和钟子期两个人物,借此一方面可有效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气氛,增加语文课堂的学习乐趣,另一方面也可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并最终培养学生的国学经典阅读爱国。

(2)掌握学生实际阅读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断句错误,教给学生一些断句的规律和方法。学生只有正确的断句,才可以正确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如在诵读论语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在语气助词后面进行断句,虽然学生起初依然会出现很多的错误,但是随着练习和教师的纠正,学生定会找出断句规律,掌握断句技巧,正确理解文章的含义。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诵读是学习国学经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作品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将国学经典与实际生活和学习相联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国学,促进记忆。除了诵读课本当中的国学经典作品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对课外的作品进行通读。在诵读方式上,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形式来通读,或者教师在课堂中让学生伴随着配乐来诵读,注重国学经典作品和生活方式融合。立足于小学生的年纪,其通常会喜欢些故事性比较强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讲授国学经典部分时,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喜好和兴趣点,运用故事的形式来导出国学经典的内容。比如,在学习三字经时,由于三字经的内容难度较大,且枯燥无味,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讲述黄香温席的故事激起学的学习动机,在进行诵读时,引导学生结合相关故事,有利于学生三字经的理解和记忆,并将其深刻意义引申到实际生活中,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也因此体现了国学经典作品的现实意义。

(3)诵读示范中融入礼仪文化。中国是礼仪之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经不断的实践劳动,经过无数中华儿女的传承与创新,形成特色的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当今国家越来越注重文化的竟争,注重保持本国文化特色,注重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礼仪文化与经典国学中都涵盖着不朽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在进行国学经典作品诵读时,要注意自身的礼仪形象,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形态榜样,学生更能体会文化的魅力,令学生身体内充满“诗书气”的浸润。教师还是要自己亲自示范诵读,并要求学生善于察言观色,品味教师在诵读时的神态和相关肢体语言,只有这样,才会真正的发挥示范诵读的作用,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学会诵读国学经典。例如,在诵读国学经典《老子》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时,虽然借助标点断句能够正确诵读该句,但由于学生对于“非常”一词的古时用法缺乏认识,使得其在实际诵读过程中并不能对该句的具体含义有较深理解,因此,教师需引导学生采用先抑后扬的通读方式来品味该句的韵味,借助自身语气的表达鼓励学生进行模仿,最终提高学生的语句认识。

(4)基于摘录积累,深化国学价值。在国学经典中,一些语句之所以广为流传,完全是因为其具有丰富的国学价值,因此,在实际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教师也应充分发挥国学经典的积累价值,鼓励学生于摘录积累中增加自身的国学素养,于文学沉淀中陶治自身的文化情操。例如,针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教师可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并记忆“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耳熟能详的《论语》名句,使其依托于经典名句中蕴含的做人道理不断审视自己、完善自己,最终促进其健康发展和终身进步。

综上所述,将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融合起来,是至关重要的。其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多的是学生可以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对经典中的人生道理深刻的理解与学习,对于小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作为语文课堂的引导者,其自身要明确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在引导学生通读国学经典时,教授学生相关断句技巧,将经典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多运用讲故事的形式来传承国学经典,并在实际教学中,多进行示范诵读,旨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诵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红梅.诵读国学经典的必要性刍论[J].成才之路,2019(08):36-37.

[2]徐立龙.如何有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J].甘肃教育,2019(06):117.

[3]马玉芳.浅谈小学国学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策略[J].才智,2019(07):118.

猜你喜欢
断句经典作品国学
为什么读经典(节选)
“垂”改成“掉”,好不好?
感悟经典作品 提升美术素养
少儿美术(2019年7期)2019-12-14 08:06:24
文言断句判断法
撷英 经典时期的经典作品
紫禁城(2017年9期)2018-01-03 01:30:22
“断句” “密码”费人解(二则)
中华诗词(2017年3期)2017-11-27 03:44:18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中国漫画(2016年3期)2016-06-20 06:32:48
妙用标点巧断句
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经典作品欣赏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