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研究

2022-03-27 21:39:10张艳
新农民 2022年5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生态文明环境治理

张艳

摘要:农村环境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事关人民福祉、美丽中国建设。随着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稳步发展,农村环境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有效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成为现阶段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本文在对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意义及发展现状分析的前提下,从转变治理理念、提升数字治理水平、构建多元治理模式和长效机制等方面探索农村环境治理实施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农村;环境治理;实施路径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其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在此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场合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全国全社会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农村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农村正面临着生活垃圾随意摆放堆积、化肥农药使用不合理等带来的环境治理难题,这在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阻碍美丽乡村建设。此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 生态文明建设及农村环境治理内容概述

1.1 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全局发展的高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方位指导,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生态文明是自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的新形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强调在社会经济建设中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形成的发展理念。客观来看,生态文明建设贯穿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及多个重要领域,最大程度反映社会文明发展状况。

1.2 农村环境治理

与城市环境相比,广义上的农村环境主要是指农村范围的环境,囊括发展环境、经济社会环境等。从狭义上来看,农村环境包括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村容村貌、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主要强调对农村自然环境及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治理,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生活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等。伴随近年来我国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同时,农村环境的恶化在影响村容村貌的同时,也对农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环境问题已逐渐成为我国社会治理的难题,需要得到进一步关注和重视。

2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意义

2.1 有助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与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推进乡村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时期,乡村振兴作为继脱贫攻坚之后对乡村产业文化、人才文化组织进行全面建设的重要战略,其实施的目的在于提升乡村品牌价值,用乡村品牌建设助推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的核心内容,又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共同富裕这一发展目标,必须将农村环境治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为止,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为主抓手,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向全域化、多元化、长效化和数字化方向转型发展,在优化农村环境治理的同时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内生动力。

2.2 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发展目标是党中央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着眼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提出的,更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惠及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新农村含义丰富,包含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多方面内容,囊括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整体面貌环境变化、农民素质提升、基层民主建设等,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已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百年目标,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农村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农村环境治理问题已成为阻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加强乡村环境治理有利于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的同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 当前农村环境治理发展现状

3.1 总体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稳中向好,但成效并不稳固

党和国家立足发展全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前所未有的地位。在总体布局的要求下国家先后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并开展相应具有开创性和根本性的工作,使得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尤其是国家政府加大对破坏污染环境的整治力度与监管执法尺度,可以说对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可以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发生历史性、全局性、转折性变化。我们需要看到的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背后是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诸多压力与挑战。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还有许多难关要过、硬骨头要啃,仍存在不少顽瘴痼疾要治,许多生态环境治理成效需进一步稳固,环境治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3.2 农村环境治理体制不健全,环境治理难度大、任务重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体制中大多以“垂直分级负责、横向多头管理”模式为主,由于现阶段农村环境治理涉及部门较多,如基层环境保护部门、城乡建设部門、农业部门等,这些部门之间往往因职责权限范围等不同出现部门推诿、缺乏协调,使得农村环境很难有效治理,相应的治理效果不尽人意。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环保监管力度相较城市相对薄弱,缺乏相对有效、针对性强的法律法规、治理细则以及卓有成效的经济激励与污染约束机制。同时,由于缺少健全有效的环保制度与管理体制,使得环境治理的管理链条无法向农村地区延伸,进而造成部分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在生态建设方面一度变成“空白区”,甚至变成环境污染的“重灾区”。不但在农业生产中因过多使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化学激素、化学农膜等农资产品,导致土壤板结严重、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地下水严重污染、癌症村现象发生严重后果,乡村也曾一度变成城市垃圾污水、假冒伪劣产品的“倾倒场”。除此之外,由于农村环境治理的相关体制机制不完善,易出现污染环境行为人的法律责任不能得到有效追求,由此造成的环境损害不能得到有效救济。

3.3 农村环境治理缺少重视,农民环境治理意识和治理能力较差

与我国城市环境治理相比,农村环境治理长期以来未受到应有重视。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传统治理模式已不适应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目标,也使得农村环境治理陷入困境。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布局下,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与治理,其中农村作为环境治理的重点地区,亦受到国家政府告诉重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地区发展差异并未得到基层政府部门的积极响应。同时就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来源来看,其主要来自国家财政,地方财政投入相对较少。出现上述问题大多源于一种“重城镇、轻农村”的错误观念,基层政府重视程度低、资金投入不足等都阻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事业发展。除此之外,大多数农民自身环保意识较差,迫于生活压力在生产经营中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不合理生产方式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这也使得农民在日常环境治理中的自发性与积极性较差。

4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实施路径

4.1 树立全域化治理理念,加强全面环境治理

农村环境治理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方面或者一个地方,如只针对人居环境或者水土环境治理,却忽视其他的垃圾及农业化肥农药治理了,这样是很难治理好农村环境,也是很难达到预期治理效果。正如“木桶效应”,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桶壁低的木桶的下线。這意味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需要制定全方位治理策略,推动农村环境全面治理。所谓全域化治理是指空间全覆盖的综合治理,是乡村治理的发展趋势,在全域治理下应同各项政策的协同,提高农村环境治理规范的科学性和实施效果,要继续深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加快推筹农业面源污染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土环境治理和小流域治理,推动农村环境治理从过去的局部村段治理转向全域治理,要畅通部门和地区之间的沟通机制,重点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质推进工作,如乡村“厕所革命”“生活变革”“卫生运动”等。除此之外,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公告、广播宣传等方式营造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良好氛围。

4.2 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提升数字治理水平

信息化是当前社会发展趋势,为缩小城乡数字的鸿沟,农村环境治理应当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协同推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着力发挥信息化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支撑作用,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基于农村治理要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用数字化赋能农村网格化管理,将农村环境治理纳入乡村治理平台和体系,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高农村环境数字治理水平。同时数字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内容,借助数字化手段进行乡村环境治理,能够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效率和治理水平。如在农村地区推广“互联网+党建”,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依托在线服务平台,推广“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模式,有效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4.3 探索多元化治理模式,实施全方位环境治理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数量众多、类型多样且村庄发展条件和面临的环境问题差异较大,这就需要从现实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因村施策,实行分区分类差异化的推进策略,探索多元化治理模式进行乡村环境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是单一因素所造成的,其背后的成因是多方面。这也决定了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的主体是多元的,如政府相关部门、企业、村民及社会组织等。依据上述治理主体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意味着我们要积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综合治理体系,通过分工合作、相互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构建综合治理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环境治理主体的能动性、治理问题的针对性、治理方式的有效性以及治理过程的参与性,同时需要引进科学治理评价机制,在农村范围内实施全方位环境治理。如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地下管网等设施建设和营运,广泛吸引全社会资本进入,推动建设多元共治的新格局。

4.4 建立长效机制,建管并重、防治结合

环境治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期的进行管理和防治,所以建立健全乡村环境治理机制是很有必要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事关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整治中不能搞一阵风式的“突击运动”,而是要建立系统治理、久久为功的长效机制,探索并形成常态化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美化了“面子”,又夯实了“里子”,真正造福乡村群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是坚持绿色发展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实践。对此,要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投入,逐步增加中央财政农村环境整治资金规模,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财政资金农村环境整治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财政平衡机制,建管并重、防治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合力作用,积极调动村集体和农户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农村环境设施共建共担机制和管护运营机制。如实行“五定一清”工作模式(即定人、定岗、定责、定路段、定标准五定和垃圾日产日清)、“门前三包”制度、垃圾清运制度、考核联评机制及动态奖补机制等,推动形成民干、民管、民享的长效机制。

5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下农村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在建立完善相应治理制度机制的基础上构建多主体参与、多元化治理的长效治理机制,在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参考文献

[1] 魏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研究[J]山西农经,2020(1):79,81.

[2] 张娟,郑春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1):157-161.

[3] 高子舒.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9(7):33-34.

[4] 赵保海,郑远.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农村环境治理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21(5):29-31.

[5] 樊德勇.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农村环境治理问题研究[J].乡村科技,2021(9):101-103.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生态文明环境治理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绿色中国(2019年13期)2019-11-26 07:11:00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烟草商业企业标准化管理实施路径研究
价值工程(2016年31期)2016-12-03 22:55:56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职教论坛(2016年23期)2016-11-19 09:40:22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00:47:19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29:28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2:18:51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