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技术的发展分析

2022-03-27 21:39:10包洪军陈英葛雯阮钟卫俞俊
新农民 2022年5期
关键词:发展策略水产水稻

包洪军 陈英 葛雯 阮钟卫 俞俊

摘要:“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模式指的是借助生态学原理与先进的技术手段,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品养殖有机综合到一起,从而做到稻鱼、稻蟹等共生,而种植和养殖工作也能相互促进,从而实现生态、高效的综合种养。“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模式不但能将土地与水源的使用率大幅度提高,还能激发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较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以我国浙江省为例,该省一直致力于养鱼稳粮增收工程,全面带动“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模式。湖州一直被人们称为“鱼米之乡”,所以该区域也成了“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模式示范推广的重点,最近几年,其取得了极大的成效。基于此,本文围绕“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技术;发展策略

“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模式是借助先进方法实现水稻和水产品的共生,应用该模式农民不但能收获很多渔产品,还可让水产品将稻田里存在的害虫消灭,而且稻田中会有水产品排泄的粪肥,经过翻土也能将肥料分解、吸收,这也可为水稻创造极佳的生长条件,而农民也能实现稻渔双收。在此背景下,农民的收入会大幅度提升,粮食的产品也会趋于稳定,而且随着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建设,渔业技术与管理创新不断深入,这也促使了稻田养殖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如今,“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模式已是我国一种全新、高效的农业生态种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都能促进粮渔的和谐、稳定的发展。

1 稻田养鱼发展过程

1.1 发展阶段

最早在东汉时期便有了稻田养鱼种养模式,一直到1980年稻田养鱼都处于粗放养殖阶段,中国成立前因没有合适的养鱼池塘,所以便借助稻田来发展渔业,从而将人们对渔产品的需求进行了满足。但该生产模式的效益低下且产量少,无法实现商品化生产。自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及地方政府开始注重稻田养鱼,但发展的规模有限,生产形式也极为粗放。到了1990年,稻田养鱼进入了第二发展阶段,此时稻渔已逐渐向着商品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在此期间,传统的粗养模式已变为精养方法,同时也形成了流水沟式、宽沟式等稻渔田间工程形式。稻田养鱼也逐渐趋于分散自给型生产,并向着规模性的商品化生产进行转变。在这一阶段传统单一的种养形式已发展成复合结构的多种养殖种类,同时也出现了稻鱼、稻蟹等共生形式。自1990年后,稻渔共生迈入了第三发展阶段,也就是因地制宜、生态高效阶段,这一时期的稻渔共生致力于安全、高效。据实践表明,随着稻渔共生经济效益的提升,土壤的肥力大幅度增强,稻区也具备了较强的蓄水抗灾能力,这不仅会提高水稻、渔产品的质量、产量,还会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1.2 发展特点

相较于以往的稻田养殖模式,新型稻田养殖具备很多特征。比如规模化,以往开展的稻田养殖都是一家一户进行的分散式经营,该养殖模式无法将稻田中水生动物的病虫害以及逃窜等问题解决,而水稻的机械化生产也无法开展。最近几年,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加深,托管、租赁这类稻田流转机制不断创新,稻田养殖也呈现出连片开发,也使其生产具备了规模化特点。其次是特种化,以往的稻田养殖大多是鱼类,不会带来太大的增收效果。近些年,随着稻田养殖技术的革新、进步,甲鱼、河蟹等经济高、产业化条件好的优质品种成为了稻田养殖的核心,而且我国各地区也依据实际情况合理选育了这些品种,并发展出一批能适应各地区综合种养的品种体系与技术模式。最后是产业化,以往的稻田养殖看重的是生产技术,新型的稻田养殖则是使用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管理模式,这不仅扩产了稻田养殖的产业链,也大大提高了其效益,随着稻田的产业化经营以及品牌效益的提升,稻田种养的效益也会大幅提高。

1.3 “水稻—水产”种养耦合的意义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主要物资,而保证粮食的供应安全是国家及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不同于其他的产业,粮食种植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因粮食的種植效益相对较低且无法持续性增收,这也大大打击了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1]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越发紧张,在此形势下,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稻田收益成为了国家及地方政府必须认真看待的议题。推动新型稻田养鱼模式的发展,其不仅能实现粮食的增收,还能为渔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从而推动渔业产业的持续性发展。

2 “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技术的模式与技术

2.1 稻鳖共生

如今,在“养鱼稳粮增收工程”中,渔民、农民和技术人员要依据市场实际需求与技术的发展,因地制宜,全面优化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如今主要推广并应用的模式有以下几种。首先是稻鳖共生模式,自1999年,稻鳖共生模式便开始了试验,通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和发展,也形成了农作物和鳖轮作的生态种养结合模式。对于该模式而言,包含了以下技术要点[2] 。首先在选择稻田的过程中必须要求保水性良好且无渗漏、无污染,稻田的积雨面也要适中,最佳选择是塘田和低洼田。其次在落实鳖田工程的过程中,池面积应在1.33hm2,体型太大的鳖在捕获的过程中会花费太多时间,体型过小的鳖又不方便农机操作,在稻田中要开鳖沟用于投喂和冬眠。在设置防逃设施的过程中,由于鳖能掘穴并攀登,所以对防逃设施的建设尤为关键。在种养期间应在稻田四周用水泥板或砖块等搭建出高于地面60cm的围墙,围墙和压沿内壁也要涂抹光滑,同时也要做好进水、排水口的防逃工作。在选择水稻品种的过程中,养鳖稻田插秧的时间要与其他稻田相一致,品种也要选择产量高且抗病性良好的。在栽插的过程中,植株间距要在13cm,行距要在28cm,这样也有利于鳖在秧苗中爬行。此外,在放养幼鳖前,需对稻田的沟塘全面消毒,每亩稻田需用生石灰兑水全池清理。对鳖苗的投放也要依据条件科学放养,对放养密度要良好控制,否则会对鳖的生长产生影响。鳖属于杂食性动物,喜食动物饲料和动物尸体,幼年的鳖大多会吃小鱼、小虾等[3] 。成年鳖主要以动物尸体和螺类为主食,也可食用玉米等植物饲料。若条件充裕,还可进行人工配合饲料。在投喂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定时、定量、定质。由于水温和水质会对鳖的生产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还要时刻关注水的颜色并分析水质,时常注入新水、把控水位,在不影响水稻生长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加稻田的水位。

2.2 稻蟹共生

稻蟹共生模式大多以培养扣蟹为主。所谓扣蟹,即仔蟹在经过150d左右长成200只/kg的性腺未成熟的幼蟹,借助此养殖模式,农民能自己培育蟹苗,这样便无需通过其他地方购买蟹苗[4] 。对于稻蟹共生模式而言,在选择稻田的过程中,应选择水源充沛且水质优良的低洼、保水性好的稻田。在蟹田工程中,为了便于养殖和管理,养殖单元应以0.4hm2最佳。沟可采用环形沟式,即在稻田边缘2m处挖掘宽度1m、深度0.7m的环沟。在架设防逃墙期间,需将较厚的塑料布剪裁成宽度在70cm的长条制作防逃蟹膜。在进行注排水口处理的过程中应将注排水口设置在稻田相对的两个角落,使用直径在107mm的陶瓷管道最佳。在水管内还要用双层筛绢网包好,在排水口外面也可设置定置网,这样也有利于查看,并防止河蟹逃走。在将河蟹苗投放进养殖稻田前,农民还要对稻田进行除草、消毒等工作,在移苗前的半个月时间,进水泡田,在此之前每亩稻田需施加适量的农家肥,在进水后进行整田,将基肥翻压在泥土中,整田后还要使用生石灰进行消毒[5] 。

3 “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技术发展期间存在的问题

3.1 经营规模较小

据调查发现,很多试点作业的面积较小,而且不同地区的发展并不均衡,就如安吉县发展速度较快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农民参与种养的积极性很高,而其他区县仍处于“水稻—水产”种养共生的小范围试点阶段,生产经营规模小对稻田养殖的连片作业十分不利,如若一村中只有几户进行稻田养殖,而种养面积只有几十亩,这在很大程度上都会为田中的蟹、鱼提供逃窜的机会,而稻病虫害以及农药污染等问题也得不到解决。如若稻田养殖仍是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经营模式为主,稻田种养新技术也得不到大力的推广。

3.2 缺少技术支撑

如今,稻田种养技术仍局限在水产行业范畴内且缺少多学科与行业的渗透,尤其是没有和种植产业全面合作。稻田种养技术不仅涵盖了作物栽培学技术,还要了解更多有关水产养殖的基础知识,然而当下很多农业科技人员以及农民要么只懂得如何种植水稻,要么只知道如何养殖渔产品,而且大部分都滞留在以往的养殖经验上[6] 。所以由于缺少既懂得水产养殖专业,又有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使得稻田重要技术无法得到普及运用。

3.3 缺乏良好的营销意识

据了解,当下很多农业科技人员以及农民都缺少营销意识。如他们尚未构建健全的市场营销网络,借助稻田种养技术生产大米的农药残留要比常规种植的大米低许多,但农民依然使用和普通大米相同的价格进行销售。而且因为很多种养户的种养规模较小,他们也不懂如何申报检测以及评定,所以只能将稻谷按照常规价格贩卖给米,这对他们的整体收益也造成了严重影响。

3.4 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

如今很多地区的稻田养殖都处于试验阶段,试验又局限于渔业水产部门,就如湖州的安吉县而言,政府加大了扶持力度,并出台了很多财政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稻田养鱼工程的发展[7] 。但在其他县区的试验点,除了省局进行的补助之外并无任何扶持政策。因为项目的投资力度小、规模有限且条件较差,这都使稻田养鱼工程无法顺利、有序的进行。

4 “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技术的发展策略

如今,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模式已成为一种先进、高效的农业生态种养方法,它不仅能保证粮食的增产,还能为农民带来更大的收益,也可为众多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大米与水产品。所以全面推动稻田种养模式的发展对我国社会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

4.1 加大宣传力度

国家及地方政府必须注重领导,认真做好稻田种养宣传工作。在此期间,政府可通过借助广播、科普书籍等方法,并依据农业或渔业科技入户以及技术推广等方式全面宣传稻田种养的成效。还可利用送技术与服务活动,注重培训工作从而引导农民、服务农民,并将他们的稻田种养的产量与收益大幅提高。通过这一过程,农民传统的种养思想不仅能得到转变,还可积极带动他们重要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可营造一种稻田种养的浓厚氛围,而新型稻田养鱼工作也能科学、有序的开展。同时我国各地区也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地区情况,合理选择种养模式与品种,再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并进行试点试验,也能实现稻田养鱼的大面积推广,通过将分散的土地集中到一起也可进行连片作业,这样稻田养鱼模式也可趋于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与管理,而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会最大限度的提升。

4.2 注重对技术的开发

结合各地区的试验示范来看,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极大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不过结合该模式的实际推广情况,目前推广的面积较小且覆盖面积有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少技术的支撑。如在选育养殖品种、建设基础设施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采用的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国家及地方政府也要在科技人员以及种养资金上进行大力支持,高校以及科研部门也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对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技术进行总结、改进,进而形成一种操作性与适用性较强的应用技术。除此之外,国家企业也要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还要积极参与到构建研发中心工作中,也要尽可能提高自身的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而农民也应全面参与到政府机构组织的培训活动中,通过将自身的养殖知识全面扩充,并提高自身的种养技术能力,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技术也能取得全面、持续的发展。

4.3 形成良好的服务意识

针对各地农民种养期间遇到的问题,政府必须全面扶持并帮助他们克服。通过将自身的职能全面发挥,并构建稻田种养产前、中、后的支撑体系,也能促进稻田养鱼的种植、养护、加工与销售一体化发展。通过将病害防治、信息科技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有机协调,也能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并帮助他们解决种养问题,这样也可推动稻田种养工程的深入发展。

5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技术迎来了革新、推广的契机,虽然目前我国对该种养技术的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政府、社会以及农民协作、配合,积极探寻解决措施,“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技术都能得到更广泛、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慧芳,陈进红,王仪春.湖州市水稻-水产种养耦合技术的发展与对策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2014(2):270-273.

[2] 李冬雪,宋星陈,熊玉唐,等.西南山区稻蛙复合种养的研究与实践[J].农学学报,2018,8(12):6-12.

[3] 刘贵斌,周江伟,黄璜.中国稻田养鱼生产的发展、进步与功能分析[J].作物研究,2017,31(6):591-596.

[4] 刘朋虎,罗旭辉,王义祥,等.山区茶园“生产-生态-生活”耦合及其技术对策[J].生态学报,2019,39(19):7047-7056.

[5] 朱波,曹鹏,周勇,等.试论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与水稻可持续发展:以湖北省为例[J].作物研究,2021,35(5):474-478,537.

[6] 张家宏,寇祥明,韩光明,等.里下河地区水生蔬菜+克氏原螯虾共(轮)作关键技术及效益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0):1898-1901.

[7] 张家宏,王桂良,王守红,等.水生蔬菜+鸭共作技术集成及效益分析[J].浙江農业科学,2016,57(10):1706-1709.

猜你喜欢
发展策略水产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2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军事文摘(2021年22期)2021-11-26 00:43:51
加油!水产人!
当代水产(2021年8期)2021-11-04 08:48:34
一季水稻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2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
当代水产(2020年2期)2020-03-17 06:56:36
水稻花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00
读懂“水产人十二时辰”,你就懂了水产人的一天
当代水产(2019年7期)2019-09-03 01:02:02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16:17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