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担当精神的途径

2022-03-26 18:38虞立新
考试与评价 2022年2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虞立新

担当精神是现代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道德基础,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今天,培养学生担当精神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还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担当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担当精神的培养,因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可以为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担当精神提供天然条件,教材中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对责任意识以及相关精神素养有一个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科学培养,坚持整合教育资源,才能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担当精神,贯彻落实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目标。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担当精神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初中阶段设置的主要目标,是引导正处于重要成长时期的学生具备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法治理念。因为该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容易产生波动较强的情绪,近年来初中阶段学生出现违法案件的案例逐渐增多,这也意味着教师需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避免此类问题再次出现。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担当精神的内容,教师则需要从专业化角度出发,根据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引入教材内容。

首先,从社会责任角度出发,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转变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让各种事物的评价方式出现了功利化色彩,这对人们的思想以及道德理念有了多方向的影响。正处于身心成长时期的中学生,更容易在电子设备以及网络环境的熏陶下,让思想和行为受到当前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担当精神的渗透,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备一定的担当意识;并以此实现精神教育的强化,确保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法治素质得到提升。具备稳定精神素养以及深厚思想道德理念的学生,在社会环境中遇到各类社会事件会有更积极的想法,并且在社会环境中有更强的适应性,有助于学生接受多方面教育,实现自身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其次,从政治核心素养角度出发,担当精神本身属于该所有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针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内容,进行研究以及对教学策略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进行全面培养。避免该学科教育以及内容和其他学科交叉重复,而是要在综合培养的基础上,和其他学科课程目标进行有效衔接,既要落实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特点,又要保证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强化担当精神在其成长中的作用。教师也能以此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政治核心素养培养体系。

最后,则需要从学生的精神需求角度出发,教师需要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中所蕴含担当精神的正确传输,来满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精神需求。确保学生可以实现身心同步成长,在担当精神的积极影响下,对国家有更强烈的认同感,对自身的民族有更强烈的自豪感,及时达到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实施担当教育的目标,为培养学生具备担当精神提供更多元的可能。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担当精神的途径

1. 更新教育理念,融合精神素养教育意义。创新化的教育理念,才能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精髓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完整渗透,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精神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了解更多科学化教育观点,将其融入到自身的课堂设计中,确保学生在全新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实现思想以及精神层面的升华。

例如,在学习《少年的担当》这节课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及网络资源为学生播放少年英雄事迹,引导学生对社会环境中的少年英雄事迹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受到良好思想层面的熏陶,既可以让自身的思想素养得到提升,又能向这些少年英雄积极学习,树立宏伟远大的目标。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社会环境中曾出现的有关于“初中生不小心划坏汽车之后在原地等车主”的新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来源于生活的“少年有担当”案例,对学生进行担当精神的渗透,确保学生的精神素养不断提升。无论是生活化的少年担当案例还是相对具有一定升华含义的少年英雄事迹,对学生的精神层面都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教师在引用该教学视频的过程中,可以贯彻落实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更新后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了解精神素养教育的含义,并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积极学习优秀榜样,具备更高层次的担当精神。

2. 探索创新方式,结合针对性的培养法则。创新教学方式需要教师针对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表现,进行积极探索。因为针对性的教学培养法则,可以让担当精神更好地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渗透,为其人生未来的发展点明方向。也能让《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精髓通过创新方式进行展现,鼓励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树立属于自己的夢想,并且将《道德与法治》内容中蕴含的担当精神通过梦想的载体进行体现,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担当起属于自身接班人身份的责任大旗。

例如,教师在讲解《展现中国风范》这一节内容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长江之歌》这部纪录片,引导学生通过观看纪录片,了解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担当,并以此增强自身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观看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针对大国精神以及历史担当进行主题讨论,学生可以逐渐萌生出一定的社会责任担当精神,为其未来的生活和成长奠定思想基础,确保学生通过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而处于较高思想层次,更有助于其具备为社会做贡献的理念和想法。

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讲解的过程中,要力求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因此需要结合针对性的培养法则,对学生进行担当精神的渗透和教育。具体表现为将教学活动内容化,将具体内容活动化。通过观看纪录片以及后续的小组讨论活动,学生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的影响下具备更高的精神素养,进一步达到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目标。

3. 基于精神素养,融合担当精神教育价值。从精神素养角度出发,教师需要在《道德与法治》内容中融合更具创新意义的精神教育价值,让学生在了解担当精神之后,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践行自身的担当责任,在教师设计的探究活动中,逐渐拓展并深化担当精神,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学习《走向和平与发展》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用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实现精神层面的升华,对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对经典事例的生动讲解,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思想层面有更强烈的共鸣,还能让学生在精神素养培育策略的影响下,理解现阶段初中学生需要接受精神教育的意义。教师也能从精神教育角度出发,对学生接受《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之后的意义进行深度思考,为学生带来更加全面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

精神素养角度下,教师和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会产生更多思想以及情感层面的共鸣,通过科学培养有助于学生体会担当精神在国家发展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具备国家富强的自豪感,以及自愿为实现国家强大发展的自觉担当。

4. 联系实际生活,强化学生担当责任意识。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正确是非观的重要部分。它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教师应当结合实际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案例,引用到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中来,创建有趣的情景模式课堂,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对于当下热点话题“老人摔倒究竟扶不扶”,教师可以针对这个话题,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自行组织排练,使同学们通过观看表演,从中认识问题,多角度思考各种做法可能导致的后果,最终探究出正确的做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大胆思考和表达个人看法,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是通过这样的现实问题,让学生逐渐形成了自己明辨是非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

又以交通安全知识课为例,教师会给学生讲解很多的交通标示,引导学生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为之后成为文明的社会公民做基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进行情景模拟,学生进行情景还原,请学生进行分析与解释。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之中会遇到很多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编一些关于交通规则的顺口溜印成册子送给路人,提高路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传播正确的安全交通知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知行统一”,在体验中感知责任感与担当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强化学生担当责任意识的同时,教师应整合资源,重视对学生的集體责任感的培养。学校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在一定的阶段围绕担当精神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次精彩的主题班会,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洗礼,从而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在定期展示评比中,对优秀学生予以奖励,对有问题的学生予以批评。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常常能产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明白自己作为集体的一分子,对所处集体应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从而提升其对集体的责任担当意识。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主要针对学生的精神素养进行培育,而教材中蕴含着诸多责任与担当精神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重点对其进行提炼,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内容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素养的逐步提升,并且对担当精神的内涵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培养学生担当精神的意义以及途径进行细致分析,在贯彻落实持续性教学原则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具备担当精神,并且将担当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为人处事原则,实现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优秀人才的目标。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