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秀琳
2019年,统编教材实现全年级覆盖。从小学语文来看,单元结构体系发生巨大变化,根据发展小学生习作能力的要求,统编教材自三年级开始每册教材中都安排有习作单元。在此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习作单元教学,提高对语文要素的应用能力,从而加强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对于传统语文教学而言,读写结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阅读代表着理解和内化,写作代表着表达和倾诉,二者缺一不可。统编语文教材增加习作单元,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以独立单元来组织相关内容。将所有知识点合理分布于阅读和练习中,从而提升习作单元教学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1. 语文要素概述
语文要素,是跟随统编语文教材而出现的全新概念,是建立新型语文教材训练机制的重要基础。所谓“语文要素”,主要是指语文训练的基础性元素,主要涉及基础能力、基础内容、基础方法以及基础习惯等等。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在语文教科书所有单元的前编排篇章页中,以较为简短的语言来明确语文要素,确定单元教学任务。所有单元包含的语文要素,均是教科书必不可少的环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做到“勾连上下”,指明该语文要素和前面册次有关要素间的关联及不同,同时还需做到“环顾左右”,把握好该语文要素与本册其他语文要素的关联及不同。唯有充分把握“上下”“左右”每个要素间存在的联系,才可以精准定位各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而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2. 语文要素对习作单元教学的重要性
统编语文教材对表达格外重视,同步推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在三至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均安排有单独的习作单元,其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并基于此来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充分表现出单元的指向性和系统性,重点突出语文要素。在习作单元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对于统编语教材当中的习作单元存有畏怯的心理,学习积极性较差。其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教师对习作单元的意图及特征缺少研究、日常教学缺少读写训练、对语文要素掌握不到位等等。经过对统编教材的解读可以发现,三至六年级教材的习作单元都有两篇精读课文,目的在于指引学生感受表达上的特征,指引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充分发挥语文要素对习作单元教学的重要价值。
3. 基于语文要素的习作单元教学策略
3.1 整合资源明确目标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所有单元都以“语文要素”为基础,设置了口语交际、阅读以及习作训练等教学课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把握各单元的语文要素,熟悉所有单元语文要素的具体内涵,对各单位的教学资源加以整合,比如口语表达、阅读教学、阅读链接、习作练习等等,以上资源均与语文要素存在极其密切的联系。想要成功引导小学生完成好各项单元任务,则应树立起牢固的整体意识,以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前提合理明确各单元的教学目标。比如:四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三单元是习作单元,想要顺利达成该单元的习作目标,则应按照此单元中的语文要素,将第三单元的所有教学资源整合起来,制定科学的习作教学目标。例如“观察”为该单元语文要素的核心内容,以此任务为中心,可采取以下方式来整合教学资源:第一,在学习《爬山虎的脚》课文中体会作者的“细致观察”;第二,在学习《蟋蟀的住宅》课文中掌握围绕蟋蟀住宅所讲的内容,把握作者持续观察所采用的技巧;第三,让小学生以学习到的观察方式,通过写观察日记的方法以记录自身的收获;第四,以学习的两篇范例为基础,安排学生进行关于细致观察方法的交流活动;第五,根据已经把握的观察技巧,尝试着去写观察日记,最后进行小组讨论,且进行互相评价。
3.2 精读文本领悟要素
精读文本应当以文本为基础,统编教材的单元要素十分明确,应当以单元要素为中心进行更深层次的钻研,全面发掘教材所隐藏的语文要素,实现从“死知识”向“活能力”的转变,从根本上做到“一课一得”。在精读文本过程中,应以语文要素为主线,确定目标、逐层深入,立足单元、立足文本、立足教材整体,对教材文本进行精读,全面领悟语文要素在习作单元的渗透。比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所包含的语文要素主要有感受场景及感情,以适宜的语言来表述自身的体会与看法。该单元主要包括三篇课文,分别是《父爱之舟》《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该单元的总体目标虽然已经呈现,然而精读文本则能够发现,每篇课文的目标任务都有着完全不同的侧重点。例如:《父爱之舟》主要描写了作者在梦中出现的与父亲难忘的七个场景,十分感人,借助满是细节的场景以感动读者,此文章的场景描写为要素目标的关键所在,重视细节才可以呈现出震撼人心的场景,与前文同样是层层递进、密不可分的;《慈母情深》在细节描写方面非常感人,“布满血丝的眼睛”“母亲龟裂的数钱的手指”等打动人心的描写都是需要精读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则属于是略读课文,该文章在细节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为学生们创造了多方位感悟及思考的空间。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们利用已经学到的阅读方法展开自主阅读,指引学生关注要素,在阅读中感悟。除此以外,口语交际与习作同样应确保一致性与连贯性,将如何选择合适的素材以支撑自身提出的观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形成“赏析学习——自我读悟——习作表达”的系统过程。此些内容密切相关,且均指向于加强学生“选取合适的事实素材,将自身的看法写具体”的习作能力。学生如果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将各方面的语文要素全部落实到位,则在后续的习作训练中自然会成功地应用。
3.3 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统编語文教材对于习作单元具体内容的选择花费了巨大的精力,且为习作单元的所有环节都提供相应的“扶手”,进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习作学习。因此,在习作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自主习作的空间,不得为学生习作制定“条条框框”,以“技法课”的形式完成习作单元教学。然而,教师也不得过于寻求学生们的“自由”发挥,否则就会导致自身引导作用难以发挥,造成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下降。所以,习作单元教学不仅需展现出教师对于学生习作的方法引导,而且还不可使教师的指导只限制于方法引导层面。要想破除此种困境,则应以语文要素为前提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有创造性地创建能够引起学生注意的情境,且注重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教师的指引下、在学生们互相交流沟通的过程中直面情境出现的问题,利用学习的习作方法来处理相关问题。如此,习作对学生们而言就不再是“作业”负担,而是对生动情境的重现。在教学指导中,教师不但高质量地推进课堂教学,更加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
3.4 不断强化习作训练
技巧的掌握最终都需付诸实际行动。所以,在习作单元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強化学生的习作训练,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和技巧写出来,如此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习作任务。然而,要想写出好文章,则需学生进行多次修改,“好文不厌百回改”,才可以写出佳作。如“观察日记”单元任务,日记原本是很普通的,小学生自进行习作学习后,长期进行着日记习作的训练。然而,该单元的日记写作任务需基于语文要素前提来完成,此为本次日记的重难点所在。按照语文要素“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的具体要求,该日记的核心是学生需把握连续观察的基本技巧,同时按照学到的观察技巧来进行写作。此篇日记不仅需结合观察过程,文章所反映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另外,还需借助其他相关的观察技巧,比如“五官”的参与观察心理又或是情绪等,确保日记的准确性、形象性以及生动性,此便小学生仔细琢磨和完善。教师可在批阅学生的观察日记以后,让其分小组进行讨论,对组内文章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评价。最终,归纳出修改意见,让学生不断提高文章质量。
3.5 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已应用于各行各业中,教育行业同样如此。当前,在各学科的日常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有广泛使用,借助多媒体工具,教师能够向学生们展现更加生动形象的内容。所以,在习作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需重视对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利用。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将习作单元当中的所有知识点整合起来,以更加生动和形象的表达形式来强化学生们的理解,转变以往相对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多媒体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快速地吸收所学习的知识,并且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于习作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比如:想要描写人,对于自身周围各种各样的人,选好写作对象是学生进行习作练习首先应该做的。那么,到底应该写谁呢?在学生开始动笔写作之前,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们呈现如下情景图,主要包括校长“演讲图”、小区“晨练图”、警察“指挥图”、同学“奋进图”等。接着向学生们讲到:“对于这些人大家其实是很熟悉的。那么,他们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有哪些呢?他们有着哪些比较明显的特点呢?你又是通过什么事例而看到他们的这些特点的呢?”在此前提下,让学生们对于自身所选取的人物事例加以梳理,明确好写作对象;其次,再按照在该单元当中学习掌握的人物描写方法来展开习作,完成布局谋划、选择素材、单独加工以及仔细修改等相关任务。在学生们完成初稿以后,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自读和修改,接着再与同学相互交流、修改,看是否将人物特点完全描写出来。如此,对学生展开习作教学,层次明显、梯度性强,可逐渐达成“把握典型事例,将人物特点写具体”的要素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将写作知识转变成写作素养和写作技巧的能力。
4. 结论
综上所述,语文要素在习作单元教学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习作单元教学过程中,应当对语文要素引起高度重视。在提倡“语文要素”的大环境下,可通过整合资源明确目标、精读文本领悟要素、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不断强化习作训练、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等策略,以加强习作单元教学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