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广州
物理是初中阶段难度较大的学科,多数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到困难,逐渐对物理的学习丧失了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以生活为导向,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物理学科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学科,为生活化教学的运用奠定了物质基础。生活化教学,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是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和运用,降低概念的抽象性,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文章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对生活化教学实施的策略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通过交流,对一线教师的物理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共同探讨物理有效教学之路。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以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都强调教育教学必须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倡导教学与生活的融合,实现寓教于生活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实践。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的理论基石,新课标倡导运用生活化教学,让教学与生活不分离。这都为物理教学生活化奠定了基础。
物理学科生活化色彩浓厚,物理知识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物理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和升学,而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在生活中运用,实现“学以致用”,这也是物理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意义。那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值得我们探讨。下面,笔者结合初中教学实践,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问题,谈几点实践性的体会。
一、运用生活实例导入,实现导入生活化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首先应将生活教育观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物理知识和生活巧妙牵手。而导入是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有效、独特的导入,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导入的新颖性、独特性、趣味性,可以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物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一些现象也包含着物理知识,导入环节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动机。为此,物理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借助于生活实例而导入,奠定有效课堂的基础。如进行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的《熔化和凝固》的教学时,笔者在课堂之初,以生活实例而导入新课,以学生熟悉的实例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笔者以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一会儿变成了水,再过一会儿,水干了,变成了水蒸气;将燃烧的蜡烛倾斜,让蜡烛油滴进空纸盒,过一会儿,纸盒中的蜡烛油就发生了变化……如此的生活实例的引用,拉近了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学好物理的欲望。
导入生活化,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着手,有助于增添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进行《静电现象》的教学时,笔者在导入环节融入生活现象,从生活现象入手,将学生引领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笔者首先借助于PPT的优势,为学生播放动画《怒发冲冠》和录像《女孩头发竖起来》,让学生观看后,笔者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头发随梳子“飘”起来;我们穿化纤的衣服,晚上脱下来时,会有“啪啪”的声音,同时伴有“火花”………这些现象我们司空见惯,都是“电荷”的一种——摩擦起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然后再提出问题串:什么是电荷?电荷的种类有几种?电荷间的作用如何?等,这样,动画和录像的渲染、问题的提出,营建了和谐的课堂氛围,也提升了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
二、运用生活实例新授,实现新授生活化
如果说课堂教学中,导入的目的是为了“热身”,旨在激发学习兴趣、营建学习氛围,那么,新授环节则是课堂教学的重心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新授环节不容忽视。
传统的课堂教学,对于新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教材、翻译教科书、注重知识点的灌输模式,让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进行物态变化的教学时,对于熔化、凝固、升华、凝华等基础概念的教学,改变传统的“给”的方式,而是从学生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而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如笔者引导学生:寒冷的冬天,是否见到过窗户上的冰花?你知道窗花是怎样形成的吗?冬天,走出温暖的房间,你们呼气时看到了什么?这又是怎样形成的?在温度低于零摄氏度的前提下,在外面放一盆水,过一会儿,盆里的水会有什么变化?而炎热的夏天,从冰柜里拿出冰糕,放在碗里一会儿,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将这些我们经常看到的东西和现象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验,对这些现象和实例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引出物态变化的学习重点。
三、融入物理实验,实现实验生活化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物理实验是教学的常见方式,并且,在中考的内容中也不断加大了实验操作的内容。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观察习惯、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及操作实验的能力。陶行知先生也倡导“教学做合一”,倡导“做中学”“学中做”。鑒于此,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善于利用熟悉的场景设计一些生活小实验,让实验和物理的学习并行,让实验成为教学的主要形式,以实验架起“教”与“学”的桥梁。
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和开展不同形式的实验活动,为学生演示实验,组织学生亲自操作、主动实验。如进行大气压的教学时,笔者拿一个矿泉水瓶子和一个鸡蛋,神秘地告诉学生“这个瓶子能吞蛋,你们相信吗?”如此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诱发了探究的欲望。“瓶子吞蛋”的实验,可以教师演示,也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先讨论和设计实验方案,再亲自实验。如此的趣味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是帮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观察物理现象的习惯,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心之一,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开放课堂模式,将生活化的实验引入课堂,设计实验最佳方案,关注实验结合,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让学生以实验为媒介在合作、操作过程中掌握教学内容的精髓。如进行《静电现象》的教学时,在导入环节,以情境进行导入,揭示出教学主题之后,笔者拿出橡胶棒、毛皮、丝绸等后,引导学生思考:用这些物体怎样验证“摩擦起电”,摩擦起电后,怎样证明是带电体?如果用这几样材料进行实验,还需要哪些材料?如此的引领,引导学生首先从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出发,还原需要哪些实验材料、怎样设计实验,从而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为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提供试验单,给学生操作实验起到航标的作用。试验单的设计如下:
(1)实验目的:摩擦起电带电体;
(2)实验材料: ;
(3)实验过程:先 、再 ;观察到的现象 ;
(4)实验结果: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 。
不容置疑,这样试验单的充分利用,让学生的操作实验更有方向性,提升了实验效果,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物理实验随时随地都可进行,促进学生实验习惯的养成,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布置多元作业,实现作业生活化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为了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抓住45分钟是关键,教学生活化的落实也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不同的课型中。然而,提升物理教学效果,仅仅靠课堂45分钟、一周的三节课远远不够,生活化教学仅仅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嫌。作业是课堂的延伸和拓展,合理、科学地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和课外作业,是保障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可行之举措。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设计多元作业,力求彰显作业生活化,让生活化作业的布置和完成,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实验、实践的空间,检测学生学习成果,保障学生深度学习。
如教学《浮力》时,笔者设计了下面的课外作业,既有填空题、单选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兼顾课堂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掌握,也有开放性的作业,如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鸡蛋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與哪些因素有关,并写出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论。《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的教学后,布置学生课后设计利用发光二极管,判断电流的方向的实验,画一画实验装置图、布置学生利用导线、灯泡、电池等,连接不同的线路,包括让一个灯泡亮、两个同时亮等,锻炼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教学时,笔者布置学生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相互作用的力有哪些,如手拉拉力器、用砖压皮球等等;找出哪些成语俗语中包含“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个物理知识,如“孤掌难鸣”;找出生活中力改变物体运动方向的事例,如风吹弯了树枝等……这些课外作业的布置,突出开放性、实践性,更突显生活化,并优化了作业形式,物理作业生活化,应体现多元化,可以课前布置观察类、调查类的作业,如物态变化、杠杆、浮力、压力、压强等的教学前,布置学生观察、寻找生活中的这些物理现象,课堂上,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让学生体验学习物理的有用、真实;课后布置调研类的作业,如进行“噪声”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后,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噪声,如拖拉机、汽车等噪声很大,让学生思考、查阅资源等,写一篇《噪声污染与防治》……多元作业的布置,优化了作业形式,是对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有益补充,对于提升学习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目前教育教学工作的总要求。作为新时期的物理教师,应从生活入手,找到教材、知识与生活联系的契合点,实现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教学开辟一条新道路,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机会,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综合素养,让物理教学因生活化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