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
新课程改革强调了核心素养教育,即课程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剖析学科的内涵,培养其终身发展能力,让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不再浮于表象,能够深度探析历史真伪,辨析历史的本质。基于此,本文就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展开论述,提出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旨在构建出高效的历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其内涵为学生获取历史的真实辨析、充分应用史料挖掘历史真相的态度和方法。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的认识历史、了解历史、解决历史问题的关键品质,对于促进学生的多重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为让学生学会揭示历史进程中的深刻内涵、洞悉历史的本质,历史教师应将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放在首位,为学生有效学习历史奠定基石。
一、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
初中历史由五大方面构成,分别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其基本原理为人类社会及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能力。初中历史素养更加强调学生的辨析,让学生广泛收集历史资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进而在实践探究中总结史料背后所蕴含的客观规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核心素养的培育,能让学生学会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事物,极大地增长学生的见识、开拓其视野,并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难点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其创新能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望,转变原本历史课堂气氛沉闷的现状。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形成独特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真正形成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育理念强调将学生作为主体,注重“导”,而非“教”,通过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探析历史,把握历史的本质。然而在当下初中历史课堂中,由于部分教师教学理念陈旧,“你听我讲”的“填鸭式”教学依然活跃,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讲解重点知识和概念,剩下的就交由学生自己理解和记忆,教学模式十分单一,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的空间,其主体性难以发挥;其次,教师教学理念功利化,更加注重教育目标的达成,将重心置于提升学生的成绩当中,这是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填鸭式”教学存在的根本原因。在此模式下,教师注重“教”而非“导”,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不愿去思考、不会去思考,其核心素养也难以形成;最后,教师的课堂组织手段单一,教师流程十分模式化,表现为新课程讲解、课中巩固、课后练习等。由于教师模式固化,再加上历史本身的枯燥性,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极易丧失学生对历史的热情。因而,教师要及时认识到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深度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采用小组合作、实践探究等多种教学模式,赋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无形中促使其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1. 结合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自2017年正式将时空观念作为历史课程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将其定义为学生掌握历史的真实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掌握历史事迹,探析历史发展秩序,进而形成正确、鲜明、有序的时空观念。为实现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育,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借助于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直观的画面展示,将历史资料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增强其对历史的理解、记忆,并强化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有效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比如在“辛亥革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网上找到孙中山先生慷慨演讲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激荡的革命年代。如此一来,学生的课堂互动参与性将会大大提升,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掌握其发生时间,其时空观念也逐步形成;其次,教师还要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的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比如,在讲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教师除了讲解课本知识以外,还可以去网上收集一些关于“长征”的故事,并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直观、深刻地体会到红军长征的艰难;然后组织学生根据不同的故事进行“历史再现”,在下堂课上台表演。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增加,无形中增强其对歷史事件的记忆,有效培养其时空观念。
2. 注重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问题设计是一种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的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了解历史、挖掘历史真相有着重大意义。因而,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教师要注重问题设计,且问题设计要有梯度。有思考性,要让问题成为驱动学生思考、探究的钥匙。比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夏商周部分的教学时,教师讲到禅让制,禅让制一度被后人诟病不已,尤其是“竹书纪年”的发现,更是打破了儒学家千年来缔造大同世界的美梦。然而禅让制并非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而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制度,但是不为人知的是,真实的禅让制和普遍认为的有所不同,分为内禅和外禅,禅让制在诞生之初就是以这两种方式存在。历史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以往认为的禅让制是什么样的呢?”在教师的问题驱动下,引发学生积极讨论,同学们一度认为禅让制是传位于贤能;然后教师随机点一位学生进行回答,学生在给出自己的回答之后,教师给予一定的认可:“这位同学回答得很不错,那还有没有同学有不一样的认识呢?”班上的同学在得到老师的认可后,会极大地激发他们探究意识,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下,挖掘历史的真相,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教师随后对其进行总结:“其实禅让制还分为内禅和外禅,顾名思义,内禅就是传位于自己的同姓血亲,外禅就是传位给异姓贤能。”通过这样一种问题驱动、师生互动及课堂讨论的方式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学生激烈的讨论后给予总结,让学生在讨论、探究过程中发现历史的“真实面貌”,有效实现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
3. 小组合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知识讲授、轻视能力培育,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出现则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现状。该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对建立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有着重大意义,并通过“有意义的交流”全面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的合作探究下,洞悉历史真伪,有效促使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形成。比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洋务运动”的教学时,教师给出一副“洋务派概述”图,然后问学生一个问题:“同学们,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清朝怎样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参与谈论。有的小组从图中文祥·瓜尔佳的穿着和姿态中想到了清朝自闭关锁国以来的落后,有的小组则积极查阅资料想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通过对图像资料的讨论,强化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随后,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开展“穿越到清朝末期”的情境活动,让小组成员从清朝随机表演一个历史事件,教师再随机抽取一位小组上台表演,分别表述1861年到1895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效增强对事件时间和空间的记忆;其次,为增强合作教学的实效性,教师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后活动,让学生以实践的形式探究历史。比如在初三历史“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中,其内容多为一些对“二战”的讨论,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课后任务:让学生自行组成小组寻找一些“二战”的事件内容,或者让学生搜集资料,探究二战时期中国发生了哪些战争,对于二战局势的影响有何意义。这种实践性较强的活动能够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在实践探究和资料收集当中积累了较多的历史知识,探析了历史的内涵,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堂活动完成之后,学生就更加乐意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形成了自身的認知策略和学习策略,其核心素养也在此过程中形成。
4. 开展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家国情怀
课堂活动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其历史素养的主要方法,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身对历史的不同看法,有效转变其对历史的认知,学会客观地、从多角度分析历史;并在活动中强化其体验,升华其情感。例如在八年级历史下册“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辩论活动,如“戊戌变法的可行性”等,让学生在辩论活动中深刻意识到我国革命年代面临的巨大民族危机。教师可以提前设置好剧本,老师作为组织者,学生自行组织小组,作为辩论人,让学生开展进行“戊戌变法”的可行性辩证。通过学生和教师相互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新时代的人文精神,从内心深处燃起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历史课堂因为课堂活动而更加生动,也让课堂更加活跃,学生的历史素养也在全身心投入当中形成。
历史是帮助学生把握时空发展规律和强化学生认知的主要学科,而历史核心素养则是学生能够探析历史的重要前提,对于学生知识的汲取和能力的培养及知识面的拓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核心,围绕核心素养选择教学策略,通过多元教学策略的运用,构建出一个集互动、探究为一体的课堂,让学生在探究中无形培育其核心素养,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