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静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现如今幼儿通过电视、电脑等多媒体见识了大城市的风光,津津乐道的同时反而忽视了身边的传统文化。本文中幼儿园基于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将闽西上杭客家各种传统文化融入园所课程活动,注重为幼儿提供自由尝试、交流和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主动探索、交流、讨论,在幼儿熟悉的家乡风情中进一步激发其爱乡情感。
关键词:幼儿教育;乡土资源;乡情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0-0173-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0.058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社会资源,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幼儿的本土和乡土意识,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爱国爱乡”教育提出的要求。福建省上杭县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素有“歌谣、书画、木偶、建筑之乡”的美誉,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幼儿乡土文化教育的“福地”。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很多幼儿最喜欢的地方不是“乡土情怀”的家乡,而是遥远的发达城市,如上海、广州等地。那里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有许多好吃的东西,当被问及“从小生活、最熟悉的上杭县有哪些好吃、好玩的地方”时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恩格斯说过“只有热爱家乡,才能热爱祖国。”可见爱祖国应该从爱家乡开始,爱家乡无疑应该从认识家乡开始。如何把家乡的乡土资源融入幼儿课程活动,有效激发幼儿的爱乡之情呢?
一、“游老街、走小巷”,初识家乡风情
目前大部分家长认为只有满足幼儿所有愿望,才是给予幼儿最好的爱。其实这种理念过于片面,单纯满足幼儿的各种需求不仅无法唤醒幼儿正常的情感,还会使幼儿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不仅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导致幼儿不懂何为付出,也无法激发幼儿爱他、利他之心,这是教育的失败。因此要教育幼儿热爱家乡,首要问题不是给予,而是应该带领幼儿走进家乡、了解家乡、感受家乡风情。但是家乡的概念是抽象的,爱乡之情是复杂的,幼儿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方面能力发展尚未完全。他们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较抽象及复杂的事物幼儿很难理解,但是通过具体事、物、境的呈现能够萌发幼儿的想象。上杭县旧城老街和小巷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有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艺术杰作——孔庙;有古建筑奇葩——牌楼(牌坊);有典型的客家古建筑——瓦子街、瓦子巷、厅屋老民居;有特色手工作坊——面坊、豆腐干坊、萝卜干坊等。幼儿虽然每天穿梭于这些老街和小巷中,却对这些老街和小巷蕴含的历史文化视若无睹、一无所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土”资源开展“游老街、走小巷”活动,组织幼儿参观孔庙、牌坊、丁状元府等老民居,访问从事传统手工制作的锡酒壶师、木雕师、刻印章师、手工缝制师等劳动者,引导幼儿用绘画、音乐、制作、游戏活动等方式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老街文化的认识和感受。通过看看、听听、动动,幼儿丰富了有关家乡的感性知识,为家乡有这么多古老建筑文化而骄傲,为欣赏传统手工制品而兴奋。这些活动让幼儿进一步认识了家乡,感知了家乡的古老历史,在历史文化熏陶中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尝美食,品幸福”,激发爱乡情怀
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其特有的美食,美食与环境、气候、历史等有较强关联性,了解美食不仅能够认知家乡美食的制作过程,也可以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现象和人文情怀。教师可以在带领幼儿品尝美食之前,为幼儿一一讲解美食的故事、制作过程、手艺传承过程等,让幼儿对家乡的饮食文化有一个初步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微课,将家乡美食的制作过程完整呈现给幼儿,刺激幼儿的视觉感官,进一步激发幼儿热愛家乡的情怀。饮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年龄小,开展乡情教育如果仅依靠说教没有说服力、实效性。因此为了进一步增强教育效果,教师可以在引导幼儿观看视频节目后,有意识地抓住幼儿“爱吃”的天性,从与幼儿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家乡“美食”资源入手,将具有浓郁客家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如糖枣、油炸糕、鱼白、苎叶粄、老鼠粄、牛兜、拌面等纳入幼儿园课程活动,开展“家乡小吃真好吃”“家乡小吃真多呀”“家乡小吃我知道”等“家乡美食”主题系列探究活动,有效激发幼儿兴趣,促使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真正感受、接触家乡的气息,激发爱乡情怀。美食品尝与幼儿的身体健康直接相关,很多幼儿都有食物过敏的问题,为了保证活动有效开展,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在开展活动前与幼儿家长取得联系,尽最大可能组织家长一起参与,以便进一步强化幼儿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和家长一起参观驰名上杭的“老郭牛兜店”,看师傅制作牛兜、拌面,细细品尝美食,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动手制作老鼠粄,随着音乐扮演小吃店的工作人员模仿炸油炸糕的动作展开律动,一起吆喝、演唱改编后的歌曲《卖肉圆》。“品—究—做—展”模式不仅有传统的继承,也有继承后的创新。通过传承和创新不仅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了家乡小吃的美味、多样、食材、制作过程,而且幼儿更进一步体验了家乡饮食文化,感受了家乡人的聪明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由衷地产生自豪感,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怀。
三、“学方言,诵童谣”,强化乡情教育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民俗语言,这是日积月累的一种文化现象,乡音代表了本土文化、乡土、乡情。方言和童谣因其朗朗上口的韵律感和生动灵活的演绎形式深受幼儿喜欢,为幼儿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上杭作为客家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童谣,每一首童谣都代表着一个丰富多彩的乡土故事,都是乡土历史的真实呈现,都包含着客家人的传统美德与人生智慧,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融洽与和谐的互动。诵读家乡老童谣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是幼儿了解家乡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如今这些传统口口相传的家乡老童谣在生活中已经很少能听到了,尤其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县城的孩子只会听,几乎不会说家乡话(上杭话)。因此收集整理家乡童谣,开展家乡童谣诵读活动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不仅是一种感情的传递,更是家乡文化、历史的传承。在开展家乡童谣诵读活动时,教师不仅要让幼儿学念、会念,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诵读了解祖先代代相传的生活背景、历史轨迹与厚重的地方特色,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增强幼儿的爱乡情感。基于此,教师在挖掘、筛选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家乡童谣素材时可以采用“触—拓—学—诵”等流程开展活动。
触——即让幼兒了解客家的风情和文化。如:带领幼儿参观客家族谱博物馆、孔庙、瓦子街等地,幼儿对家乡前期有了感性认识,开展诵读活动才能水到渠成。拓——即通过播放一些家乡文化活动视频资料,如:客属龙舟文化节、客家山歌节、社区文化艺术活动等,逐步拓宽幼儿了解客家文化风情的窗口,这样幼儿参与诵读活动才更有劲头。学——即依据客家方言逐渐消失的现状,鼓励幼儿跟着家长学说客家话,与家长、教师、同伴多用方言进行交谈,从中感受家乡客家方言的语言魅力,为开展诵读活动做好语言准备。诵——即根据童谣内容及幼儿年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诵读童谣。如:小班采用游戏的方式开展童谣“拉锯”“磨豆腐”“读书”等诵读活动,让幼儿感受家乡童谣简单、短小、朗朗上口、幽默诙谐、富有情趣的魅力;结合客家人大年初一前一天要洗头、洗澡、从里到外换新装的习俗,中班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开展童谣“洗浴”诵读,让幼儿在感受家乡过年去旧迎新风俗的同时激发幼儿对家乡风俗活动的兴趣;大班可利用家乡竹资源加工的竹板、竹筒等乐器边念童谣,边打节奏,更具乡情韵味。
童谣诵读活动建立在学方言的基础上,学方言在教学策略上又偏向模仿性学习,教师一定要注重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和趣味性。如:可以将幼儿集中起来共同朗读童谣,这种充满乡土气息的童谣“共诵式”能让幼儿在众多乡音中寻找共鸣,在共鸣的乡音中体会乡情;可以童谣为剧本编排剧目表演,这种童谣“表演式”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为激发乡情教育起到了较强的助推作用;教师可以用地方特色语言为幼儿念童谣,这种“榜样式”也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总之,教师要灵活综合使用多种策略保持幼儿诵读童谣的趣味性,进而达到培养幼儿爱家乡情感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建立童谣诵读长效机制(每天回家前安排童谣诵读时段),在传承家乡童谣的基础上不断寻找新题材,不断完善童谣内容,增加童谣数量,让幼儿能够朗读更多体现家乡新面貌、新变化的新童谣。
四、“观旧址,瞻先烈”,萌发美好情怀
战争遗址是革命的遗迹,更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写照,当代幼儿生长在红旗下,从小就过着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因此,教师更应注重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观旧址、瞻先烈的活动,为幼儿讲述家乡的抗战故事、抗战英雄,从而让幼儿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应加倍珍惜,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杭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拥有许多红色景点及英雄人物:有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有调查研究的光辉典范——才溪乡调查,有“九军十八师”“将军之乡”美誉的才溪,有伴随《采桑子·重阳》名扬天下的毛泽东旧居——临江楼,有红四军八大召开地——太忠庙。这块红土地上积淀了丰厚的革命传统史迹文化,正是开展乡情教育的活教材。作为这块红土地的后代应当了解这段红色历史,并以英模为榜样,学习他们勇敢坚强、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英雄气概。同时,为了让幼儿能够更进一步理解教育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革命伟人、英雄人物的形象、故居等以动、静态画面的方式为幼儿进行展示,充分对幼儿的视觉、听觉形成刺激,巩固幼儿对内容的记忆,提高幼儿的领悟能力。在充分考虑幼儿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幼儿的红色资源,如:给中班幼儿讲述“红军三兄弟”“巾帼英雄邓六金”“解放铁上杭”“毛委员改村名”等革命小故事;组织大班幼儿开展表演游戏“红色三兄弟”、参观临江楼、观看革命题材电影、瞻仰烈士英雄纪念碑、画古田会议会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幼儿真切感受种种感人的精神,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为家乡有这样的英雄前辈而自豪,同时也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好好珍惜。
五、“创情境,构乡貌”,展现家乡概貌
教师在对幼儿开展乡情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利用乡土资源挖掘幼儿的深度理解能力,在提高幼儿理论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幼儿的实践行为能力,以此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让幼儿不仅能够从理论上通过乡土资源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怀,更能在实践中获得锻炼,通过乡土教育提高幼儿的实践活动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创设系列主题墙面,不仅能美化幼儿园环境,而且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不断无声地向幼儿传递有关家乡知识和情感方面的信息,是多方面宣传家乡的最佳途径。如:布置“祖国地图”“上杭欢迎您”“上杭特产”“上杭新貌”“未来的家乡”等主题环境,通过教师介绍、家长配合,让幼儿知道家乡是自己出生和生活的地方,知道家乡的名称和位置,了解家乡的概貌,构建家乡的概念。让幼儿时刻感知家乡的风貌、成就和发展,强化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在创设系列主题墙面环境后,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加强对墙面的重视,引导幼儿感受墙面环境,如此才能将主题墙面环境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此外,教师还可以在任何一项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家乡情境开展教学,有意识地将家乡情境逐渐渗透在教学中,以此强化幼儿的家乡情感。
六、“携家园,育幼苗”,延续乡情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扩展幼儿的学习空间。幼儿园教育活动需要家长配合,而乡情教育更是与家庭、社会密切相连,只有做好家园配合,才能有效延续幼儿爱家乡的教育。同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对幼儿进行热爱家乡的理论教育后,要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到户外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让幼儿能够置身家乡的乡土氛围中体会、感悟家乡,进一步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怀。为了让幼儿亲近乡土生活,教师可以请家长一起参与收集民间游戏,如“炒黄豆”“打四角公”“跳格子”“打弹珠”等,让民间游戏丰富幼儿生活,获得幼儿喜爱。为了让幼儿更具体地感知家乡,家长可以利用假期带幼儿游览西普陀枫叶林、梅花山虎园、紫金山地质公园、紫金公园等旅游景点。幼儿回园后争先恐后地交流所见所闻,分享旅游时拍的照片,开阔了幼儿的眼界和知识,也激发了幼儿游览家乡各地的愿望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家园合作不仅是延伸乡情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强化乡情教育效果的有效举措,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家园合作,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措施加强家园合作,为乡情教育创造更好、更有效的教育途径。挖掘利用“土”资源对幼儿开展乡情教育是激发、培养幼儿热爱家乡情感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挖掘利用本土资源进行乡情教育不在于新、奇、多,而在于符合本地、本园实际;在于真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于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打破空洞说教,强化幼儿情感,以情诱发“爱”的情怀,以情萌发“爱”的观念。让幼儿内心从小埋下爱家乡的种子,潜移默化地对家乡产生更深的了解和热爱。
参考文献:
[1] 葛晓英.让本土民族文化走进幼儿园[J].学前教育研究,2005(1).
[2] 葛晓英.闽南本土文化幼儿活动实例[M].厦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