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初中语文课本中共有47篇文言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让学生学好这些经典作品,对他们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可谓异彩纷呈,风生水起,一浪高过一浪。然而,文言文的教学始终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并没有绽放出它应有的迷人魅力,教学效率上依旧呈现出“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针对学情、教情,在新时期我们怎样有效高效教学文言文呢?
一、破桎解梏,开辟新径
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模式是: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題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严重忽视了作品的文学性,弱化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语言、意境之美,严重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打破桎梏,冲出樊笼,开辟一条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路径。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培养兴趣,以趣激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感觉到美妙,享受到快乐,才会全身心投入到所学内容中去。在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遨游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使他们在奇文美景中流连忘返、心旷神怡,在家国情怀中感同身受、砥砺前行,才能真正使教学获得成功。
1.以读激趣,读中找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以生为本,还课堂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与学生一起诵读,诵读过程中要有引导、示范,要指导停顿、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诵读方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作品。让学生“入乎其内”,“忘乎所以”,读得如入无人之境,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喜怒哀乐,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
既动口又动脑,以读促悟,培养文言文语感,陶冶情操。最后以诵读比赛的形式进一步刺激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和好胜心。
2.以境激趣,境中知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并能够在从事与它有关的活动中,用意志去克服困难而不感到疲倦。
对每篇文言文,教学伊始,我们就应根据内容需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状态下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到文本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问题的需要。在他们的心里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竞争意识,以趣味性为导入点,创设一定情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以疑激趣,疑中悟趣。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千万不能剥夺学生质疑的权力,因为这样会在无形中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如教学《咏雪》时学生引导学生质疑:
谁的比喻更恰当一些?
谢太傅在听了谢道韫的回答后为什么“大笑乐”?
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们什么样的家庭氛围?
大家讨论后得出看法:谢道韫的比喻更形象,更有诗情画意。谢太傅的“大笑乐”是对谢道韫比喻的肯定。从中可以看出这个书香门第平等、和谐、温馨、重文化教育。
4.想象激趣,想中乐趣
“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想象可以使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去翱翔在想象所开启的另一番天空。如《小石潭记》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描绘了一幅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摇曳的画面,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石潭的四周。学生展开这样的想象,定然会心旷神怡,其乐无穷,完全比让学生记词义背翻译更有乐趣。
三、授之以渔,教之以法
“教是为了不教。”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之以法。让学生终身受益。
比如诵读的方法:学会运用轻重音,停连语调,营造好语言气场,学会气息的变化。要以气托声,以声动人,根据文本寻求起伏变化,有高山也有平原,使诵者陶醉,听者享受。
又如翻译的方法: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弄通大意,规范语言。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对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一律保留即可。
四、文白对照,相互促进
文言文与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学习生活中就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前尽可能使学生找到学习文言文的“桥和路”,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和兴趣。教师要敢于大胆创新,在教学“新”、“活”方面多下功夫,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把学生的兴趣全部挖掘出来。
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可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储备来引入课文,可下载与课文相关资料导入课文,可让学生在预习时利用网络资源和相关书籍。查找与课文有关的信息,这样文白对照,相互呼应,相互促进,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又能激发学生的探求新知的欲望,教学效果自然就越来越好。
五、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文言文更要背诵积累,背诵原文,积累古汉语知识,还要“学而时习之”,以防遗忘。要想使知识在头脑中长期保存,必须经过学习和复习,重复学习的次数越多,記得越牢。
要严格做好文言文的复习。教师可以采取背诵——默写——翻译——提问——自测五个步骤进行,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反复学习又不至于机械重复,既牢固了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还要学会运用已经积累下来的古汉语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将旧知识拓展延伸到新课文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六、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帮助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还要重视课外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大语文教育环境中继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迁移的训练。迁移时注意选择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相反)的文言文进行比较学习,教师在教学时要打通多种渠道,创设学习文言的言语环境。
我们要指导学生不断地从课外学习文言经典,还要把课内学到的内容尽量运用到课外,要遵循“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精读学规律,博览增见识;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平时,可以让学生多读半文半白的古代小说、寓言故事、神话传说,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厌倦,又学到了文言知识。既巩固了文言知识,同时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
学习文言文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与古人对话,与古人交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空间,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我们只有解除束缚,大胆创新,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教得新、教得好、教出灵性。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改实验专项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特色群文阅读校本化课程建设研究——以皇甫学校初中群文阅读为例”(课题编号:GS【2021】GHBZX079)成果之一]
韩向忠,甘肃省华亭市皇甫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