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席位,在中考中占据的分值较之以前也有了提高。但由于古代诗歌所处年代与当下距离的时间太过久远,以及语言的短小精悍,同时作者抒发的情感对于缺乏生活体验的初中学生来说,理解存在一定难度,所以古代诗歌教学一直以来,既是语文课堂的重点,更是难点。
群文阅读以课内文本为主,以课外文本为辅,以“一篇带多篇”为模式開展的教学构想为古代诗歌教学打开了一个新的出口[1]。单个文本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作者众多作品中的一个个体,是某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是某种风格的一个影像。我们以《登幽州台歌》为例,探讨以群文阅读突破古诗教学难点的几点尝试。
一、以群文阅读丰富情感层面的深度体验
“诗言志”,“诗的本职专在抒情”,这是诗人、诗论家的共识。诗歌教学离不开情感层面的深度体悟,然而古代诗歌抒发的一些情感,比如诗人遭受贬谪以后惆怅失意之情,比如诗人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的喟叹感慨,比如诗人对边塞战争或积极进取或厌倦批判的复杂情感,往往是缺乏阅历的初中生难以理解的。
《登幽州台歌》是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的一首古代诗歌,短短四句,写尽了陈子昂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悲怆,乃是千古绝唱,但是这种感情对人生阅历相对简单的初中学生来说,只能停留在知识层面。又因为初中阶段接触的关于陈子昂的篇目很少,不像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为学生熟悉,更加大了理解这首古代诗歌的难度。
《贾生》(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中李商隐借贾谊的遭遇,也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批判封建统治者的愚昧和昏聩。贾谊年少便有才名,21岁即为年纪最轻的博士,被提拔为太中大夫,后来因受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此诗便写于此时。而李商隐,大约经过十年的多次失败,在25岁才登第进士,又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辗转困顿,不能得志。而这一切,并不是因为他没有才华,而是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腐朽黑暗。《赤壁》(课外)是杜牧凭吊赤壁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赤壁之战,成就了东吴和周瑜,在这里,杜牧发现了这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不禁思绪万千,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果恐怕是曹操取胜了。杜牧之所以把赤壁大胜完全归之于东风,恐怕其中多少蕴含了对周瑜少年成名的羡慕,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
李商隐、贾谊、杜牧和陈子昂一样,空有一腔报国豪情和济世之才,却没有赏识的伯乐,没有施展的机会,胸中所寄寓的怀才不遇之情喷薄而出。通过对这一类情感的诗歌的阅读,在一次又一次的情感沉浸中,有助于学生逐步体悟到这种有才能却不受重用、郁郁不得志的情感内核。这个角度的群文阅读类似主题阅读,学生如果能举一反三,就可以从感性的体悟中上升为理性的欣赏,在阅读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
二、以群文阅读追溯个人层面的思想起源
如果说单首的古诗是一个点,那么作者的生平经历就是一条线,学生可以通过了解作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要想读懂作家的作品,首先必选了解作家本人,必须了解他所生活的时代。学生如果能够掌握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并通过阅读其它作品,知悉作家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那么他们就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内在情感。
陈子昂,青年时期慷慨任侠,深得武则天重视,后因直言敢谏而株连下狱,36岁时再度从军边塞,面对紧急军情,他多次进谏都没有得到采纳,反而接连遭贬。满腔的报国壮志化为泡影,诗人登上蓟北楼,写下了《登幽州台歌》,写下了《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课外)。这组诗开篇凭吊轩辕古台,接着凭吊碣石馆、黄金台,都是感叹自己不遇明主,生不逢时;第三首起通过赞颂乐毅、追忆燕太子丹、颂赞田光勇、赞颂邹衍、仰慕郭隗,以古今仁人志士怀才不遇的普遍遭际,寄托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慨。这几首诗歌是同一个作者,同一个时期,同一个情感下写下的,内在联系紧密,又略有差异。既是深度阅读目标文本的支架桥梁,又是对目标文本的延伸拓展,把它们作为《登幽州台歌》群文阅读的首选篇目,非常合适。通过这几首诗歌的相互参照,学生可以获得更加深入、多元和准确的解读感受。
除了阅读作者本人的代表作品以外,阅读他人对诗人的评价或者著作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唐代卢藏用创作了一篇《陈子昂别传》的散文,其中对陈子昂生平的记叙,也可以作为群文阅读的材料。推而广之,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冯至的《杜甫传》、李清照的《金石录》,甚至刘小川的《品中国文人》都是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的书目。这里我们简略提及一点,突破诗歌难点的群文阅读,是完全可以打破诗歌这个体裁限制的。
三、以群文阅读进行手法层面的艺术鉴赏
通过情感类的群文阅读,我们发现,仕途坎坷的有识之士,心中郁积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责朝廷的更是不能明说,于是他们常常从历史中寻求载体,委婉曲折地抒发自己的心声。这种载体,可以是以幽州台为代表的古迹,也可以是以贾生、屈原为代表的古人,也可以是以赤壁之战为代表的古事。群文阅读的过程,是特别利于学生发现文本内在的相似和差异的,学生对借古讽今的理解,就不会只囿于课本之中。这种艺术手法本来也是目标文本的教学难点,但如果能通过情感类的群文阅读让学生自我发现这种共同点,比教师直接讲授要深刻、有效得多。
杜牧《泊秦淮》(统编版七年级下册)也是一首借古讽今诗,杜牧夜泊秦淮,触景伤怀,听到南朝陈后主的《后庭花》,借其荒淫享乐终至亡国之事,讽刺晚唐统治者的醉生梦死。借南北朝之曲,抒发对当下的深刻思考和忧虑。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课外)首联先写凤凰台,其名由来是据说南朝时期有凤凰集于此山,凤凰的来去代表着王朝的兴盛与衰败。颔联继续写古事,吴宫的花草、晋代的文人,曾经空前繁华的金陵都已荒芜,一切都消失在历史的硝烟中。李白借南朝的凤凰台,借三国时期吴国的宫殿,晋代的士大夫,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忧虑。
这几首歌,虽然表达的情感各有侧重,但都是借由历史,抒发对当下对现实的感慨,加深了学生对于借古讽今这种艺术手法的认识和理解。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目标文本的不同,教學目标的不同,比如对谋篇布局的方法、遣词造句的匠心等艺术技巧等,最终确定合适的文本进行共读。
四、以群文阅读探寻风格层面的演变轨迹
了解作者,除了了解其生平经历以外,了解其风格也是重要的一个部分。同时,作者作为诗歌长河的一个线段,是过去的延伸,也必将影响未来。所以,诗歌风格的来源和影响,也是诗歌解读的一个侧面。
李白清新浪漫,杜甫沉郁顿挫,陶渊明朴实自然……而陈子昂作为初唐改革的先驱,一扫六代纤弱,重建建安时期遒劲的风骨,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继往开来,对初唐四杰乃至后世的诗歌,都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修竹篇序》(课外)是其革新诗歌的主张,可以作为群文阅读的材料。“建安风骨”是陈子昂诗歌改革的目标,当期的一些代表作品,比如曹操《短歌行》,也可以作为拓展阅读。同时,陈子昂对唐代诗歌的进步也有不小的影响,推荐张九龄的《感遇》、李白的《古风》等,加深学生对陈子昂在诗歌风格方面所起的承前启后的担当的进一步理解。
作家的写作风格,是一个容易被很多教师忽略的教学重点。虽然在教材中,没有配套的古代诗歌的推荐篇目,但我们可以从其它文体中,窥得一点教材编写的意图。八年级上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课文后面推荐了吴均的《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目的是体会吴均写景文章的特点。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推荐了《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和《我的家乡》,目的是体会作者散文的独特韵味。体会作家的写作风格,需要学生对作家和作品的思想、语言、手法、审美,乃至价值观,进行全面而又深入地体会,对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有较高的要求。对于初中生来说,探寻风格、文风的传承影响,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鉴赏水平,逐步加大数量,加深难度,以读促思,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虽然古代诗歌对于学生来说,相对困难与陌生。但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和阅读习惯,培养了学生深入探究、思辨分析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在思辨中,促进了思维进阶,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这种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赵玉.指向思维发展的深度阅读——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课后“1+X”阅读教学实践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20.06.
王芳,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