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学体式很多,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诗歌确实不如其它文学体裁那样吸引人,就带给读者感受来说,小说能给人热血爽快、散文给人回味甘甜、戏剧给人激烈冲突。就是如此,诗歌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都将与我们一路随行。纵观古典诗歌千年发展历史,诗歌仍有潜力可供挖掘,也许会给不远的将来带来变数,让诗歌重新焕发出光彩。
一、古典诗歌发展脉络
古典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简称,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歌,为了将其与现代诗歌区分开来,也可以称其为旧诗,而现代诗歌也被称为新诗。从时间上看,一般认为诗歌的新旧以新文化运动为分水岭。新文化运动前推数千年,都是古典诗歌的天下;新文化之后除了凤毛麟角的旧诗,诗歌新作几乎是清一色的新詩。
(一)诗化生活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1],它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按照内容,《诗经》可以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即音乐曲调之意,又称15国风,是周代各诸侯国的民间歌谣,共收录了160篇,是《诗经》中文学成就最高的部分,语文课本中的《诗经》节选内容大多是这一类。从《国风》的来源可以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诗歌源自民间,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诗经·卫风·氓》以女子口吻叙述了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在现代生活中,因恋爱而走进婚姻殿堂,最终丈夫变心导致婚姻破裂的故事仍然数见不鲜。可见,最早期的先秦诗歌来源于民间生活,叙述生活,从而给古典诗歌带来绵延数千年的生命活力。
(二)诗化情感
如果说《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先河。《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主,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并形成了一种新的文体“楚辞体”,也叫“骚体”。从《楚辞》开始,诗歌正式进入文人有意识创作时期——《诗经》多为民间创作、传唱形成,作者无从考究,因为其是在不断流传中加工完善成形的。
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离骚》通过自述身世遭遇、理想志向,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之情。几乎所有的个人诗歌作品都继承了屈原这一写作方法,相比眼前之景、现实之事,诗人往往更加注重诗中的情感表达。从此,中国古典诗歌进入“诗言志,歌咏情”的个人创作时代,诗歌也成为情感表达的最重要渠道。
(三)诗化社会
唐代以前的诗歌都统称为古体诗,唐代以后的诗歌则被称为近体诗。为何如此划分呢?唐代开始,诗歌的写作要求逐渐稳定下来,助推诗歌成为社会通用文学创作体裁,走进上流社会,走上朝堂。诗歌不再是民间流传的小调,而是登上大雅之堂成为仕途必备的敲门砖——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积极投入到诗歌创作中,借此换取名望和晋升之阶。
从社会全局看,诗歌从此成为社会交往的主流,文人诗文唱和更是常态。以唐代诗歌社会盛况为例:相逢写诗,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送别作诗,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赏景记游写诗,如王维《山居秋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因而,诗歌得以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以及方方面面,形成一个诗化社会。
二、立足现在,放眼诗歌未来
从产生到形成社会潮流,古典诗歌经历了一轮从起步到高潮,最后回落的兴衰史。自新文化运动后现代诗歌诞生起,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里,现代诗同样经历过波峰和低谷,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广为流传的有徐志摩《再别康桥》、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其取得的成就终究无法与古典诗歌相提并论,让人忍不住深思:诗歌发展的未来究竟在何处[2]?现代诗歌取代古典诗歌真的是历史进步吗?
(一)生活中的诗歌
仅看表面,诗歌似乎已经远离人们的生活,除了几句与诗歌搭点边的流行语,比如“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即使向往着“诗和远方”,于大部分人来说,未来生活里其实并没有诗歌的身影。但是,诗歌其实并没有完全退出现代人的生活。
当下流行的媒体节目和新闻报道在引经据典时常常会想起各种各样的经典诗句,这样的引用不仅可以提升作品的境界,还能起到表达精炼、气势极盛等其他效果。另外,有的诗句深受网友喜爱,如点评金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出自东汉班固《汉书》中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同时,很多口号和标语都会有意识地学习古典诗歌的韵律美,比如以“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生种花家”向祖国表白,以及2021年7月1日庆祝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口号“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正是数千年古典诗歌文化的积累与沉淀,让每一个中国人听到这些口号都能油然而生出一种荣耀感和使命感。只要中国还有人能感受到诗言诗语的力量与召唤,诗歌就永远不会退出中国人的生活。
虽然在生活中仍能寻找到古典诗歌的踪迹与影响,但这些精神食粮都产生于成百上千年前,现代人也只能偶尔引用,却无法创造出新的经典,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遗憾。新诗降低了诗歌创作难度的同时,也在凝练程度、表现力度等方面逊色了许多。未来诗歌的发展方向也许会在这方面取得新的均衡,让诗歌在生活中既好用又给力,从而使得诗歌从生活中来,又深入到生活中去。
(二)情感表达中的诗歌
在情感的文字表达上,现代人更喜欢使用现代白话文,而不是诗歌——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非人们情感表达的首选项。从古典诗歌发展过程看,其更多地通过吟诵传唱来表达情感。比如,《离骚》据传是屈原徘徊于江边,因难以排遣愁绪、天天长吁短叹而写作出来的,其中语气助词颇多,有些语句比起诗句确实更像叹息。宋词更是为了歌唱而作,有“曲子词”之别称。从后人对柳永和苏轼词曲风格的评论同样可以看出这一点:“柳郎中词,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从古典诗歌的兴衰史上可以看出,古典诗歌最繁荣的时期即为诗与歌合二为一之时,可见歌唱可以有效帮助诗歌表达出情感[3]。现代流行歌曲中同样喜欢引用经典诗句,比如陈奕迅《内疚》中“才下了眉头,却攻上了我心头”引用了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许嵩《如果当时》中“與你若只如初见,何须感伤离别”引用了清代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中“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等。随着这些流行歌曲唱红大江南北,听众也熟悉了相关的古诗词,再次呈现出诗与歌共繁荣的旧时场景。
近年来,为古典诗歌谱曲并传唱的古风歌曲掀起了一波小小的热潮,也许将来某一天,古典诗歌会通过现代歌曲的形式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诗言志,歌咏情”的歌也许换个形式同样可以帮助“诗言志”。
(三)社会中的诗歌
韵典早就退出了普及教育,使得现代教育制度下的学生再也不会写作古典诗歌。现代诗歌写作以极其浓烈的情感为基础,除了新旧交替之际解除压抑后会爆发出创作高潮,其余平常年代难得出佳作。因此,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缺乏更新换代的土壤,再难重现遥相唱和、词来诗往的诗作盛景了。同时,重要考试中的写作也是以现代文学体裁为主,无法大量生产出诗歌作品。虽然应试作品大多泛泛,但可以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后备诗人,在大基数诗人和诗歌的基础上有较大概率产生优秀的诗人和诗歌作品。然而,当下是一个诗人绝迹的时代。
回顾唐朝诗歌巅峰时光,行卷投递和科举制度的施行都带动了诗歌写作的学习热潮,让每一个读书习字的人都能写诗,从而造就了大唐盛世的诗歌繁荣。对比当今诗歌的衰落,也许从政府层面推动诗歌教学才是未来出路。
从当前诗歌发展现状看,前景不容乐观,部分学生对于诗歌学习抱着消极心态。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普及古典诗歌发展历史,介绍曾经令人神往的诗歌璀璨时光,让学生对诗歌的未来少一点消极、多一点信心,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努力。
参考文献:
[1]褚慧英,顾卫星,汪晶.中国古典诗歌对西方现代诗歌发展的影响——以庞德的英译诗集《华夏集》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42(05):90-95+111.
[2]张剑.“当下诗歌创作现状与未来展望”暨第三届龙门诗会学术研讨会综述[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36(07):95-97.
[3]黄立元.汉语诗歌韵典的过去现在及未来——五谈诗坛新韵编撰乱象(完结篇)[J].贵阳文史,2015(02):79-80.
文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