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跃 王荣华 安惠敏 吴佳露
(1.昌吉开放大学;2.泊头职业学院小学教育系)
学业投入因其可以有效地预测学生的学业动机和学业表现,引发了研究者的研究热潮[1]。学业投入可以概括为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投入三个维度[2]。以往的研究发现包括家庭、学校、社区、文化、个人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的学业投入[3]。个体成长的过程中最先受到父母教育的影响,因而父母对个体的教养方式会影响个体的学习动机以及在遇到困难时的坚持性,同时也会影响个体对成就的态度。
目前已有研究多是对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成就目标和学业投入进行两两之间的关系预测,对于成就目标在其中发挥何种作用,哪种成就目标更能预测个体的学业投入还需要更加深入的讨论。
按照整群抽样选取沧州某大学小学教育专业400名学生进行团体施测,剔除无效问卷12份,回收有效问卷388份,问卷有效率97%。其中男37人,女351人;大一192名,大二196名。
1.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采用蒋奖、鲁峥嵘、蒋苾菁和许燕编制的《父母教养问卷》[4]。该问卷包括父亲版和母亲版,都是21个题目,包含三个维度。在本研究中父母亲版的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07、0.852、0.728、0.931、0.875、0.743。
2.成就目标问卷
采用刘惠军编制的《成就目标问卷》[5]。该问卷包括29个项目,分为4个维度,在哪个维度分值越高,说明个体越倾向于这种目标类型。本研究中四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40、0.773、0.864、0.832。
3.学业投入问卷
采用林娟编制的《学业投入评价量表》[6]。共18个项目,分为总量表分和四个分量表,分别为情感投入、自我调节、认知策略、行为投入,四个分量表分数相加为总量表分。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37、0.887、0.886、0.919、0.754。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表1结果显示,家庭教养方式中父母情感温暖均与掌握趋近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均与成绩回避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 父 情 感 温 暖还与成绩趋近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父拒绝维度则与成绩回避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父过度保护、母拒绝和母过度保护均与成绩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同时母过度保护还与掌握回避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与其余维度相关均不显著。这说明父母采用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有助于个体形成掌握趋近的学习目标。
表1 家庭教养方式、成就目标、学业投入的相关分析
家庭教养方式中父母情感温暖均与学业投入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父拒绝维度与除认知投入之外的其余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p<0.05);母拒绝维度与学业投入各维度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母过度保护则与学业投入总分、情感投入、自我调节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其余相关均不显著。这说明父母情感温暖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学业投入,其他教养方式则会妨碍个体的学业投入。
成就目标中掌握两个维度和成绩趋近维度与学业投入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p<0.05),成绩回避则与学业投入各维度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p<0.05)。这说明除成绩回避维度外均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学业投入。
本文根据温忠麟等提出来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对家庭教养方式、成就目标、学业投入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分析[7]。
由图1结果表明,情感温暖能直接正向预测学业投入水平,还能分别通过掌握趋近、成绩趋近和成绩回避间接预测学业投入。总之,当父母在教养过程给予个体的情感温暖越多,越有助于个体形成趋近目标,降低个体形成成绩回避目标的可能性,同时个体的学业投入水平也就越高。
图1 父母情感温暖和学业投入的中介模型
由图2结果表明,拒绝可以直接负向预测个体的学业投入水平,也可以分别通过成绩目标的两个维度间接预测个体学业投入。总之,父母越倾向于拒绝的教养方式,个体越倾向于成绩趋近目标,则有利于提高学业投入水平;个体若倾向于成绩回避目标,则会降低学业投入水平。
图2 父母拒绝和学业投入的中介模型
由图3结果表明,过度保护对个体的学业投入具有负向预测作用,也可以分别通过成绩趋近和掌握回避目标间接预测个体的学业投入。总之父母越倾向于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个体的成绩趋近目标和掌握回避目标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学业投入水平。
图3 父母过度保护和学业投入的中介模型
从研究结果来看,父母采用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可以正向预测个体的学业投入,这也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8]。情感温暖的父母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会表现出更多的积极行为,提高了孩子对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其更多的学业投入。同时也表明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更愿意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让他自己选择和做决定,提高了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进而帮助孩子形成掌握目标。而拒绝和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会让个体体验到更多的不安全感,害怕失败与批评,更容易形成回避型的目标。
以往的研究也表明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可以正向预测掌握和成绩趋近目标的形成,趋近目标正向预测个体的学业投入;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则负向预测成绩回避目标,成绩回避目标负向预测个体的学业投入[9]。父母在对待子女的过程中给予越多的关爱与关心,表现出良好的耐心,对孩子良好的表现及时给予正向的反馈,帮助孩子树立自信,提高自尊,孩子也就越容易形成趋近的目标,减少形成回避型目标的可能性。
过度保护的父母会对孩子处处关心,过多的限制孩子,甚至会控制孩子的行为,进而降低个体的自信心,增加其依赖性。根据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大学时期是个体自我意识快速成熟时期,个体有强烈的自我控制的需求,个体越倾向形成成绩趋近目标,希望在学习中获得好成绩,超越他人,获得父母的鼓励与表扬,进而提高其自豪感,满足其自我控制的需求;而倾向形成掌握回避目标的个体,也会为了避免被大家认为自己不行、害怕学不会知识,在学习的任务中增加投入,来努力掌握知识,以避免消极的后果。
(1)父母情感温暖可以正向预测个体学业投入,拒绝与过度保护则负向预测个体学业投入;(2)父母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更能预测掌握趋近目标,拒绝与过度保护则更能预测回避目标的形成;(3)成就目标在家庭教养方式与学业投入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掌握趋近目标更能预测个体的学业投入。